“第八日”的廉政思考和担当

2016-04-16 23:06高斌
法治新闻传播 2016年3期
关键词:时评廉政选题

■高斌



“第八日”的廉政思考和担当

■高斌

《第八日——一个媒体人并非终极的廉政思考》是一本反腐新闻评论集。书中收录的评论集中发表于2013年和2014年。细心的读者会发现,这两年正是中国新一轮反腐败斗争的发轫之年。

十八大以来,中央加大了反腐力度,一系列违法违纪官员相继被查处,“治标”为“治本”赢得时间。据相关媒体统计,迄今为止,已经有一百五十多名省部级“老虎”落马,被拍掉的“苍蝇”更是不计其数。公众空前关注反腐工作,反腐报道和评论成为近些年来非常热门的一个报道领域。这样的舆论环境为反腐新闻评论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本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作并出版的。

本书关注当前反腐斗争和廉政建设前沿问题,所选取的评论对象皆为反腐廉政热点话题,具有较强针对性。书中文章大部分为两篇一组的短文,每组文章1000多字,既体现了对新闻时评敏锐及时特质的不断追求,又包含了对杂文短小隽永风格的写作尝试。本书在质疑现实尘垢的基础上,紧扣时代语境,努力对社会不公现象进行理性思辨和批判,尝试探索有效解决方案。

为何是“第八日”

“第八日”,本是检察日报《廉政周刊》一个时评专栏的名称。这本书的写作起步,就是从每周一篇的廉政时评开始的。

《廉政周刊》的刊出日期是每周周二,如果能在周一定版前对上一周的反腐廉政新闻进行盘点回顾,无疑是一个很好的评论角度,也是一个不错的评论时机。2012年底,时任《廉政周刊》部门负责人的张笑提出,在《廉政周刊》封面版开设一个时评专栏,对上一周发生的反腐热点事件进行盘点剖析,拓展报道深度,传递本报声音,加强对舆论的引导。开设“第八日”时评专栏的计划获编委会通过。

2013年1月8日,“第八日”迎来了张笑的开篇之作。“《圣经》里说上帝用七天创造了天地万物。第七日,天地万物都造齐了,他歇息了。于是在第八日我们用来回顾和开始。选择回顾,就意味着要和遗忘进行斗争。而那些我们所不能遗忘的,就组成了文字,让记忆在这里停顿。”文中交代了检察日报廉政时评专栏“第八日”名称的由来和这个栏目的初衷。首篇评论对专栏文章选题的角度进行了初步探索,奠定了理性敏锐而又不失轻松活泼的评论风格。

语言轻松简洁,文章短小精悍。秉承这个理念,第二期开始,接力棒就传到了我的手里。没想到这样一写就是两年,100多期,10多万字。

在写作过程中,分管副总编辑赵信对文章定位和评论风格不断提出指导意见和建议,“第八日”专栏的时评从选题确定到风格演变,经历了由探索尝试走向成熟稳定的过程,从最初的每期一篇千字时评,到每期选两个热点话题分别点评;从最初一行标题彰显立意,到一个关键词加副标题诠释主题,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有些小文被一些重要网站转载,逐渐有了自己的“粉丝”和影响力。

扒一扒官员的“奇葩”

官员的不适当行为是书中大部分文章监督和揭露的对象。扒一扒问题官员违规违法行为、雷人言语,或许更能准确表达本书的立意。

正因为书中选题聚焦反腐廉政话题,所选题材相对单一、单纯,甚至单调,因此本书的评论体现出较强针对性和专业性。比如,很多文章聚焦公众关注的违反八项规定的变通行为和“四风”隐身衣问题,《屯酒——八项规定前买的也不成》《假发票——天价月饼成了办公用品》《球场不能“野蛮生长”》《“限宴令”是否能得到刚性执行》《割舍——难跟超标办公室说拜拜》等,把监督的目光投向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提醒公众警惕中央禁令下奢侈腐败的变种。官员不作为、乱作为、慵懒散等丑恶行径,是本书重点鞭挞的对象:《吃了排污费,还能治污吗》《“牛号”成心不让群众打通啊》《瞒报只为怕丢官》《漫游——让公函再飞一会儿》等,批判了官场中的尸位素餐现象。吃空饷、买官卖官、官僚主义等是多年来难以解决的官场痼疾,书中对这些现象进行了揭露,如《吃空饷:领钱怎不干活》《买官——不能只“罚酒三杯》《“火箭提拔”给个理由先》《领导亲自——都是官僚主义惹的祸》等。书中曝光了新时期腐败新样式:《狠查贪官“房事”》《是不是裸官必须说清楚》《谁害怕“艳照”敲诈》《雷语——官员要好好学说话》等。总而言之,本书关注发生在百姓身边的腐败,批判官场潜规则,对社会不公现象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揭露和鞭挞。

但是,本书的视角并未仅限于此。书中还有很多文章极力彰显和颂扬现实中的正能量,比如关停会所、清理超标准办公楼、说完就走的会场新规则、土坯房中办公的“最美县委大院”、被群众“偶遇”的书记、坐摩的开会的副县长、把精力放在民生和环保上的“绿色官员”、服务群众的“干部手绘地图”……这些正能量恰如徐徐清风,荡涤世间污浊。在社会转型期,我们需要更多的正能量,更迫切地需要理智的建设性良言,而不是破坏性冲动。书中文章敏锐捕捉到这些廉洁品质的追求和坚守,毫不吝惜送上鲜花和掌声。本书通过具体评论表明,这些事件和干部身上承载的清风正气,才是国运恒昌、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

关注反腐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本300多页、32开的小册子,捧在手上,算不上厚重,倒有几分轻巧,比较适合当前碎片化阅读的时代。但是,在反腐败这样的重大命题上,我们的思考却不能碎片化。

这本“小”书的写作过程中,所有文章讲究从微观角度切入现实问题,尝试通过具体小事折射宏观命题。比如官员过河要人背、铺着红毯去植树、烧香跪拜求升职,看似都是琐碎小事,但背后折射的问题却不小。改革已经到了深水区,官员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如果没有提高和改变,那么,干群关系会越来越远,甚至会激化社会矛盾,威胁党的执政根基。

随着2016年“打虎”进入审判季,越来越多的落马官员被送上审判席,接受法律和良心的拷问。这些庭上受审的被告人风光不再,有人痛哭流涕、真诚悔罪,有人懊恼不已、自认倒霉,却也不乏百般狡辩、拒不认罪之人。他们当初在伸手时,到底在想些什么?难道不知道收受贿赂的最终结果是什么吗?我们无法相信他们会如此鼠目寸光。其实,我们不该对他们那么信任。官员也是人,人类的天性是关注眼前利益。为了避免未来的灾祸而改变这种天性,是很高的要求。这也就是当前“治标”为“治本”赢得时间的努力之所在,亦即呼唤编织权力的“笼子”之重要性所在。检察日报社长李雪慧长期以来一直关注反腐廉政事件,是该领域问题研究专家。在本书成书的过程中给予很多鼓励,并为本书作序,一些热点事件背后折射的深层次问题的思考就得益于社长先生给予的启发。副总编赵信对选入书稿的文章提出了具体建议,不做新闻作品集,只选廉政评论,确保了本书的专业特质。书中一些具体选题的确定和评论方向的把握,都离不开廉政周刊几个同事的相互磋商、共同探讨。而检察日报图书出版中心、技术部和负责美术摄影的同仁,在书稿的编排方面给予了十分专业的建议和技术援助,提升了书本在出版界的专业品质。

新闻时评是新闻报道深化的需要,从选题的确定、评论角度的选取、论证过程的展开,很考验一个人的写作功底。选题不好,肯定写不好;角度不好,肯定评不好;思考没有深度,便如炒冷饭,文章也就成了废纸一张。这些压力,也是当初坚持写作的动力。回想写作过程中,选题被否定的挫败失落,论点确立的绞尽脑汁;深夜写稿的冥思苦想,当天赶稿的紧张窒息……如今,竟都成为记忆中的美好。一周七日,每日有每日的精彩和匆忙,有了“第八日”,我的生活多了一份思考和担当。

如何才能将不羁的权力关在“笼子”里?那个关“老虎”和“苍蝇”的“笼子”应该如何编织?这个问题既有学术研究的价值,也具有解决当前社会矛盾的现实意义。并且,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我们必须给出正确答案。如果翻阅过此书的人能或多或少、或深或浅地去思考、去郑重对待这个命题,那么,这本书就实现了它的价值。

(作者系检察日报社《廉政周刊》编辑部编辑、澳门大学法学院在职博士生)

猜你喜欢
时评廉政选题
党的廉政思想“听得懂”
时评的一般思路
就事说理,激浊扬清——如何写好时评作文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谈诗词的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廉政之歌
明朝初期的廉政教科书
种好“责任田” 不越廉政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