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国有林场建设成为生态文明的坚强基石

2016-04-17 02:35唐亚森
奋斗 2016年2期
关键词:林区林场森林

唐亚森



把国有林场建设成为生态文明的坚强基石

唐亚森

“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用这样一句话将林业生态建设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国家继出台《国有林区改革指导意见》后,又决定全面停止国有林区商业性采伐,这一系列重大决定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构筑生态安全屏障的重大决策,更是保护生态资源与推进经济转型的必然选择。林区将走出一条“在创新中提升、在转型中发展”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转变思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

作为大兴安岭新林区的一家纯企业林场,新林林场承担着资源管护、森林防火等生态保护和建设重要责任。因此,欲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当务之急是要加快国有林场转型发展步伐,做到“生态为民、生态惠民、生态利民”,努力构建转型发展的新常态思维模式。让职工由“砍林人”向“护林人”转变;企业由“生产型”向“生态型”转变。尽快转变以往惯性思维模式,通过推动生态、森林、湿地等文化的教育和发展,破解不依赖木材生产就不能发展的思想症结,让林区人真正体会到生态效益是森林给予人类最大的财富。也以此进一步发展碳汇经济,巩固生态建设根基。通过增强生态文化发展,加深对森林环境、风光、林下资源产品等认知,坚定生态旅游、林产品开发等接续产业发展的决心,彻底改变林区偏远难以发展二、三产业的旧思维模式。

“多元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源泉

国有林场转型发展必须有产业项目做支撑,而林场作为国有林区的基本单元,应从承接区域产业链末端来定位和谋划产业发展。结合大兴安岭区域产业项目发展现状及趋势,新林林场党委决定将产业发展的方向和重点放在生态休闲度假游、山野产品集约化经营及特色种养殖等产业上来。

随着“天保工程”实施及生态建设力度不断加大,新林林场确立了“生态立场、专业生产、特色经营、多元发展”的发展思路,并视为企业发展理念升华的标志。职工们毅然决然地放下斧锯,停止主伐,开拓出一条绿色山野产品采集业、种植养殖业、社会服务业等共同发展的新道路。并加快推进林场产业转型、全民创业和自力更生,实现了林业人自身发展的超越。新林林业局新林林场现有施业区面积143 926公顷,拥有山川、湿地、河流非林地等独特的岭上风光,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蓝莓、红豆等野生浆果,蘑菇、四叶菜、黄芪等山野菜以及多种中草药年产量极为丰富。近年,林场加大了发展森林、湿地、中草药、山珍等生态文化及生态种植养殖业的力度。将这些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现实财富,规划设计出既承接大兴安岭地区内旅游线路、又突出自身独特看点的旅游产品,在旅游时间、看点、卖点等方面满足游客多种需求,创建出新林林场施业区内岭上风光、山特产品采摘等精品旅游线路。

“培育人才”,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撑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产业转型,为国有林场转型发展筑起强大的人才支撑,是激发林业人爱护和培育森林资源的强有力保障。

林场贯彻“能者上、庸者下”的用人原则,通过在产业转型中培养和引进专业人才,加快干部职工队伍的技能转型。以科技深入挖掘林业潜能,形成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的浓厚氛围。

此外,林场还加快吸引文化人才队伍,形成优秀创作群体的聚集地。新林的创业历程和新林林场的自然环境造就了林区独特的物质存在和人文情怀,这些给文化作品提供了独具特色的创作素材。林场正努力建设以专业文化工作者为主体、业余爱好者和民间艺人为辅助的“一主多元”文化创作体验。通过吸引文化爱好者,将情感深入到经济建设和生产实践;社会生活和人文风俗;森林生态和自然风光。用画笔、镜头、器乐等多种表现形式,传递新林之美,进而促进森林文化的成熟和传播。

(作者系大兴安岭新林林业局新林林场场长)

编辑/曲直quzhi@fendouzazhi.cn

猜你喜欢
林区林场森林
吕梁山林区白皮松育苗技术
山西省两林场入选“2019年度全国十佳林场”
八步沙林场人的新愿望
保护好森林资源 让林区青山常在
小陇山林区茵陈菜开发前景
林场住宅
哈Q森林
哈Q森林
哈Q森林
基于GIS的林场营林管理信息系统研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