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传统住区的空间更新研究

2016-04-18 08:04黄艺杰
艺苑 2016年1期
关键词:渐进性城市更新

文‖黄艺杰



上海传统住区的空间更新研究

文‖黄艺杰

【摘要】场景感所叠加的丰富性才是真实的空间美学,它不是风貌、历史与建筑形式的表层拼贴,它是一种基于传统住区空间运作机制之下所衍生的空间行为和空间利益,并在行为和利益的互动中不断调节关系与寻找平衡点的叠加。在一个健康、良性的空间更新中,我们正是应该通过强化不同种类公共空间的场景感来给予每个个体平等感并实现所谓的更新平衡。

【关键词】住区;城市更新;空间美学;渐进性

图1 永康路酒吧一条街

图2 里弄公共空间不同时间段行为

一、由事件引发的思考

2013年3月9日(周六)晚上10点左右,约200名外国人在上海永康路酒吧一条街享受夜生活时,因过于吵闹,干扰当地居民休息,遭到楼上愤怒的市民泼水抗议,[1]从而引发了大规模冲突并被国内外媒体广泛报道。

前身作为马路菜场的上海永康路在2011年进行了城市更新运动,脏乱差的永康路沿街菜场在运营商的介入下逐渐转型为酒吧场所,并通过近几年的发展成为了国内外年轻人的聚集地。就商业置换而言,永康路无疑是成功的,它激活商业潜力、吸引巨大人群的同时通过引入文化元素和时尚符号提升了街道环境;但对于整个住区加商业的整体空间更新来说,永康路无疑又是失败的(图1)。

此次“泼水事件”表面上看是酒吧夜间经营噪声和当地居民休息之间的矛盾,但深层次地看,它显示的是居民和项目运营商在空间争夺和利益分配上的矛盾。更重要的是,这类矛盾不是偶然,它或多或少地充斥在上海的每个空间更新的进程中。当我们谈论基于传统住区保护之下的城市更新时,我们总是过多地关注风貌、历史与空间形式美学,然而这些都无法支撑城市更新背后的巨额资本,我们需要的是透过我们关注的空间美学的背后去寻找它的空间运作机制,并通过机制触及矛盾产生的本质原因,从而以一种健康、平衡的方式再造传统空间的现代美学。

近年来,上海新天地作为传统住区的更新范例受到广泛关注的同时也掀起了“各地新天地”的功能置换浪潮。不可否认,就平衡经济总量和保护历史建筑两个方面而言新天地都是成功的,但其“引入超大资本运营商——支付巨额拆迁费并赶走居民——功能置换同时提高周边房价——实现经济总量的平衡和收益”,这种运作模式的背后就是对原有城市功能和原有居民的不健康操作。而我们必须知道:正是这些低收入群体在某种程度上支撑着整个城市的运转。所以,当我们讨论更为普遍、健康的空间更新时,考虑到运营商的资本能力和大量的居住人口,新天地这种模式只是一种特殊性的存在,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在上海其它里弄住区进行重复性的复制。我们需要寻找的是一种可供中小资本运营商介入的渐进性空间更新的策略。

图3 柏林哈克雪庭院

图4 上海田子坊

图5 功能布局对比(笔者自绘)

图6 永康路酒吧一条街更新设计(笔者自绘)

二、里弄住区运作方式的解析

2015年,笔者有幸参与了名为“Shanghai Project”的调研计划,我们希望通过对上海传统住区的长期、深入调研,探讨其背后潜在的运作机制。

业内学者普遍会认可里弄不同等级公共空间存在的交流氛围,交通空间里的洗衣服、吃饭、交谈、玩耍等活动共同构成了积极住区的场景氛围。很多人会把这种现象归结为里弄空间促进交流行为;其实不然,支弄、主弄在设计之初的定义只是交通空间而非社区活动的公共空间;今天这种建筑美学上所谓的“交往氛围”的产生更多地是基于背后生活溢出的无奈和无意识。

我们都需要若干个功能空间来覆盖每个人一天的行为生活,比如吃饭、工作、洗漱、睡觉等。但当我们私有空间过于狭小而不能覆盖所有功能空间时,部分生活空间就会被“溢出”并场景化于各种等级的公共空间。而正是诸如此类的生活“溢出”在无形中促进了交往行为的发生,虽然这种发生更多的时候是无意识甚至被动的(图2)。

如果说交往氛围的背后本质是生活空间的“溢出”;那这种无奈“溢出”的运作机制反过来说明了不同等级公共空间之于这些低收入居民的重要性,它们不单单是交通和娱乐活动的场所,更是必要生活的延伸。所以无论采取何种更新模式,都需要通过建立共有空间与居民的功能关系才能在本质上维持居住与其他功能的平衡。

交往行为之外我们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一楼户主通过破墙开店的方式把房间出租给一个水果摊贩商用从而大幅度提高租金收入,其它居民当然可以通过举报的方式由经政府取缔它,毕竟私自拆改房屋是违法行为。但有趣的是因为这个水果店的存在方便了周围居民的生活,因此举报并没有发生,水果店持续存在。

正是这种各方利益的微妙平衡才促使了功能置换的成立和稳定。也就是说,合理的功能置换在满足现行法规和实现经济收益的条件下更为重要地是实现各方利益的微妙平衡,只有这种平衡被建立才可能实现居住品质的提高并反馈于商用的良性发展。

三、混合住区更新案例比较

综上所述,面对里弄住区的渐进性更新,核心在于寻找并建立这种介于居住与其他功能的利益平衡。笔者将以柏林哈克雪庭院和上海田子坊的住区更新为例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探讨基于中小运营商介入的渐进性传统居住空间的更新。

位于柏林的哈克雪庭院(图3)和位于上海的田子坊(图4)作为城市更新的范例有许多相似性:两者都位于地标式的街区;两者都具有典型的空间格局(哈克雪是庭院、田子坊是里弄);两者在初始阶段就是包含工业和商业的混合居住社区;两者在更新过程中都进行了功能置换,并同时保留了居住功能;两者的空间操作方式也是相似的,都是把不同等级的私密到公共的空间转变为连接城市的不同等级的公共空间。然而两者的更新机制却是截然不同的,哈克雪庭院的住区更新是介于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之间,即政府支持、运营商介入、建筑师设计、居民参与的更新机制;而田子坊则是典型的自下而上模式,即由艺术家发起而后居民参与的更新路径。

两个项目通过合理的功能置换并结合文化产业形成了今天看似成功的更新结果,但在看似成功的氛围背后其实隐藏着不同更新机制所带来的稳定或危机。

我们姑且把底层商业简单分为两类,即休闲娱乐类、普通零售与文化设施类。前者活动(咖啡/酒吧)多向室外延伸,较为热闹;后者活动多集中于室内,较为安静;对比两者的首层商业的布局时,我们可以发现它们呈现的不同张力(图5)。

在哈克雪庭院中休闲娱乐类的商业集中于主要商业区,而居住区对应的一层商铺则主要布置普通零售与文化设施。正是通过合理的功能置换,哈克雪庭院实现了在居住品质提高的同时充分挖掘了商业价值,从而达到了混合居住社区健康、持续的稳定;两者相比之下,商业在田子坊呈现出更多的随意性。而这种缺乏控制性的趋势正是自下而上的机制限制所造成的,它所导致便是:在过去五年,田子坊的艺术家和原居民逐年递减。上文提到的那层介于居住与商业之间微弱的利益平衡正逐渐被打破。

四、传统住区空间更新总结

面对基础设施落后的里弄住区,仅从建筑美学角度出发的保护是物质层面的,唯有保留居住功能才能重新激活社区活力。通过运营商的介入进行局部区域的功能置换,在带来资金改善社区环境的同时实现运营商的经济回报是现行较为可行的更新策略。

通过上文的调研总结和对比分析可以发现住区居民对于共有空间的依赖性,这种依赖性不仅体现在社区活动的丰富甚至关系到基本生活的延伸;也正是这种依赖性决定了在共有空间实现功能转换所需要建立的居住、商业的利益平衡。

运营商的介入需要充分认识到这种微弱平衡的重要性,如果只追求经济最大化定会逐渐打破建立在商家和居民之间的利益平衡,而这种失衡会反过来影响商业的良性运营。本文伊始提到的永康路酒吧一条街由成功到失败就是最好的佐证。

传统住区的空间更新本身就是一次“美化运动”,在保留了传统建筑空间的同时又维持大部分的居住功能来满足低收入群体的居住需求;并通过运营商的介入,在合理置换商业功能来挖掘传统建筑所蕴含的商业经济价值的同时反馈区域环境,提升了居住品质;从而对社区生活、社交行为、经济活动的场景进行叠加,寻求空间更新过程中微弱但健康的平衡。

这种场景感所叠加的丰富性才是真实的空间美学,它不是风貌、历史与建筑形式的表层拼贴,而是一种基于传统住区空间运作机制之下所衍生的空间行为和空间利益,并在行为和利益的互动中不断调节关系与寻找平衡点的叠加。在一个健康、良性的空间更新中,我们正是应该通过强化不同种类公共空间的场景感来给予每个个体平等感,并实现所谓的更新平衡(图6)。

参考文献:

[1]上海酒吧街市民向外国人泼水抗议其喧哗扰民[EB/OL].腾讯•大申网.

http://sh.qq.com/a/20130316/000006. htm.

作者简介:黄艺杰,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在读硕士。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猜你喜欢
渐进性城市更新
防止大拆大建!广州正式发布城市更新5个指引
重磅!住建部通知,21地开展城市更新试点!
定调!广州城市更新由国企主导!
城市更新,让生活更美好
国外城市更新的经验对我国老旧小区改造的借鉴意义
浅谈课堂教学设问
职教英语课堂活动设计的渐进性分析
英语深层阅读的渐进性教学策略
城市更新
微分中值定理中间点的性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