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火把节及其文化内涵

2016-04-19 09:31卢发富
永善文学 2016年1期
关键词:火把节火把彝族

卢发富

火把节是彝族人民古老而又重要的传统节日,它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蜚声海内外,被称为“东方狂欢节”。火把节的时间一般都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在彝区,火把节家喻户晓,极为重要。

火把节的起源和传说

彝族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火把节的来历和起源,其内容各异,形象生动,形式多样,蔚为壮观,构成了独特的火把节文化系列,丰富了彝族民间文学的宝库。

其中有一个传说是这样讲的:远古的时候,有一个叫十大力的恶魔,到人间破坏人们的幸福生活,人们发现后纷纷上前质问,十大力蛮横地提出要人与他摔跤,还示威地把一头头壮牛掀倒(从此,火把节首先要斗牛)。他的挑衅激怒了一个名叫包聪的彝族青年。他走出人群,与十大力扭扯着摔了三天三夜都不分胜负。人们便弹着月琴,吹着短笛,拍手跺脚为包聪助威。最后,终于击败了十大力。恶魔大怒,放出蝗虫来糟蹋人们辛辛苦苦种出来的庄稼,人们便聚集起来,点起一支支火把烧害虫,最后烧死了所有的害虫。这一天正好是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人们为了纪念这一胜利,每年的这一天,都要以传统方式,点燃火把,走向田野,以祈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同时载歌载舞,开展各种活动,这样就形成了彝族人民一年一度的火把节。

每逢火把节这一天,彝族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开展各种具有民族特色的活动。男人们斗牛、摔跤、赛马、射箭,妇女唱歌、吹口弦、弹月琴,在凉山地区还要举行选美、彝族服饰展示等活动。

晚上,人们成群结队举着火把遍游山野,然后点燃篝火,喝酒,唱歌,跳达体舞。在月光下,漫山遍野的火把和熊熊燃烧的篝火,像天上的星星散落人间。到处是火的世界,到处是歌舞的海洋。人们热情欢歌,尽情舞蹈。火把节之夜的热闹场面历代文人多有描述,明代诗人杨升庵路过凉山西昌时,恰逢火把节,叹为观止,留下诗句“老夫今夜宿泸山,惊破天门夜未关。谁把天空敲粉碎,满天星斗落人间”。

火把节反映的文化内涵

火把节具有彝族崇尚火的文化意蕴。火与彝族生产、生活的关系极大,尤其是彝族很多都居住在高塞山区,刀耕火种,防害和御兽都离不开火。如为防止野兽袭击人和糟蹋庄稼,晚上就在住房附近或庄稼地边点起大火吓唬野兽。所以在彝族文化中强烈地表现出浓烈的火文化特点。

彝族人认为:火把象征光明,象征团结,象征发展,象征美好未来。

随着社会的不断前进发展,彝族人民已认识到火是可为人类服务的,并成了人们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伴侣,因而对火怀着感激之情并加以崇拜。

火把节反映了彝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许多丰富多彩的传统习俗活动都集中在火把节期间举行,使彝族文化和彝族风情得到了集中展示,丰富了彝族地区群众文化生活,传承和发扬了彝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火把节不仅是驱邪祈福的节日,也是荟萃彝族文化的精华,维系民族感情,加强民族团结的盛会,是彝族传统文化及各种民俗现象和彝人风采的集中展示。

火把节促进了文化产业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火把节是一种由彝族先民创造并不断传承到今天的重要内容。历史上,它是彝族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它无疑成了民族文化中的宝贵资源,它在以民族文化为内涵,旅游业为依托的民族文化产业发展进程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火把节在许多彝区以文化资源形态,积极进入旅游业市场,成为旅游业发展的形式和载体,有力地促进了当地旅游业乃至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

总之,彝族火把节是具有历史渊源及文化积淀的彝族传统节日,火把节期间举行的祈祭、文化体育、社会交往、产品交流等活动,是彝族文化体系严整、完备的集中体现。彝族火把节历史悠久,群众基础广泛,覆盖面广,影响深远。火把节保留着彝族起源发展的古老信息,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科学价值;火把节是彝族传统文化中最具有标志性的象征符号之一,也是彝族传统音乐、舞蹈、饮食、服饰、天文等文化要素的载体,火把节对强化彝族的自我认识意识,促进社会和谐都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供职于务基镇人民政府)

本栏责任编辑 曾达云

猜你喜欢
火把节火把彝族
彝族火把节民俗纹样元素分析与开发
彝族民歌在地方高校艺术教育中的传承
彝族传统服饰与现代创新设计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
可爱的蜡烛
风吹夜幕一火把
夏天的故事
彝族火把节与火崇拜初探
“人本文化”的口头表述和行为实践
云南省代彝族文人文学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