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纸化办公环境下报纸校对工作浅议

2016-04-19 21:26刘谏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6年6期
关键词:报纸

刘谏

摘 要 随着电脑的普及,无纸化办公时代来临,这对报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包括报纸校对工作。本文探讨无纸化办公给报纸校对工作带来的变化,及校对工作该如何适应这种新变化。

关键词 无纸化办公 报纸 校对

中图分类号:G213 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无纸化办公,是指利用现代化的网络技术进行办公。主要传媒工具是计算机等现代化办公工具,可以实现无纸化办公。计算机、应用软件、通信网络是三个最基本的要素。校对工作随着网络的发展而发生变化。随着无纸化办公的推进,原稿只存放于采编网络系统而不向校对人员提供,同时小样也被省略了。从表面上看,校对的工作程序少了一道,仿佛工作量减少了。但实际工作的难度在增加,压力也越来越大:以前,有原稿可依,而且原稿基本经过编辑审读,质量较高,可靠性强;现在,没有原稿,没有了可依赖的原件,校对需要自主找出各类差错,因此,校对人员需要具有更强的文字功底,并掌握更多的知识。

1无纸化办公后仍需要专业校对人员

在早期,校对由作者、编辑甚至主编等非专职校对人员兼任,即编校合一。随着报业的发展,分工越来越精细,逐渐分离出编辑、录入、排版、校对等多个职业。但目前,随着无纸化办公时代的到来,有人认为校对工作可回归到编辑人员身上,对是否还需要专职校对人员表示怀疑。在新时期,专职校对人员不仅需要,而且其工作更加重要。

众所周知,校对是报纸出版流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直接影响着报纸的质量。一张报纸,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赢得读者,除了在内容上、版式上、特色上不断翻新吸引眼球外,杜绝差错、提高编校质量也是最基本的,极为重要的一点。在无纸化办公环境下,无论原稿形式如何变化,排版工艺如何演进,即使实现电脑化、无纸化办公,编辑、校对在只需在荧屏或磁盘复印稿上进行编稿校稿,仍然要求专职校对充分参与。专职校对人员在校对作者、编辑、排版各环节出现的差错方面,因其专业而不可替代。

2无纸化办公对校对工作的要求

实行无纸化办公是对报纸传统作业方式的一次革新,对报纸出版过程中的每道环节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包括校对。因此,新时期,我们在强化校对功能的同时,也对校对工作提出了更新更严的要求。

首先要加强业务学习。校对人员不仅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作为新闻工作者,只有牢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才能增强政治鉴别力和舆论导向的把握能力,才能在工作中避免政治性差错。一名优秀的校对人员还应该是一个博学家。一张报纸涉及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政治、经济、法律、科技等方方面面,这就要求校对人员知识面广,专业知识过硬,练就“火眼金睛”,不放过“文字堆”里隐藏的差错。

其次要善于总结。无纸化办公在给校对工作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这就要求在校对工作中要严格按照规程运作并及时总结、归纳其在运用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如:记者在用电脑写稿、照排人员在输入外来稿件时,由于打字不熟练或误操作,容易造成文字差错,甚至还会出现一些政治性差错;编辑在网上直接选稿、改稿,但在电脑操作过程中难免会有失误,差错产生的可能性也就大大增加;拼版过程中,由于不同电脑使用的操作系统、文字排版系统,甚至由于输入法的不同,会出现一些错拼字在拼版后显示的却是一个空格或另外一个字的现象;编辑、总编等在各个环节随意换稿、改稿引起的错误等等。总之,在无纸化办公环境下,每个环节的差错“无纸可查”,更加隐蔽,这就需要校对人员更加细心,更加认真,善于总结,善于发现,提升自己纠错的能力。

最后是规范校对程序。由于实行无纸化办公,不再有纸质原稿,有些校对人员思想上松懈,认为将校样通读一遍即可,反正原稿内容与校样内容相同,这种侥幸心理在实际工作中相当危险。因为无纸质原稿,差错更隐蔽,更无据可查,特别是编辑、总编在每个环节的改动,校对工作者都要及时与他们沟通,了解改动的地方,及时校对,不留空白。要严格按照一校、二校、核红的程序运作,并在最后辅以校对软件进行校对,最大限度地减少出错机会。

3差错解析

在校对工作中存在不少老问题,而网络和无纸化办公的介入又增加了不少新情况,增加了校对工作的难度。这就需要校对人员有强的工作责任心,需要不断提高素质,把校对工作做得更加细致认真。

3.1老问题

所谓“老问题”,是指有一部分差错是“历来”就有的,是因为作者没能仔细认真或对成语、词语一知半解而“一错再错”。比如“越俎代庖”错成了“越俎代疱”,也许是因为并没有完全掌握该成语的意思和用法,所以不知道“庖”不是“疱”。类似因为一知半解引起的差错还有很多。

3.2新情况

从每月的差错统计可以发现,总是有一些差错似乎错得毫无道理,但仔细分析,还是“很有道理”的,那全是“输入法惹的祸”。如把“推广”错成“抓广”,“平淡”错成“平谈”,“闲情”错成“闭情”,这些差错的形成,是因为作者采用五笔输入法,在输入时按错了键。而把“道理”错成“倒立”,把“意识”错成了“一时”、“仪式”、“医师”,把“时间”错成”实践“、“世间”,则说明作者采用的是拼音输入法,因在字、词选择出错而造成了差错。

如果说老问题的差错还有章可循的话,这种新情况常常让人摸不着头脑,也就是说,可能差错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这需要校对人员对每一次校对的稿件进行酌字酌句认真仔细的校对。知识性差错,可说是既有老问题也有新情况。有些知识性已是老问题,如“呼伦贝尔”错成“呼仑贝尔”这类差错都是硬伤,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新知识、新名词不断出现,稍有不慎,差错就出来了。每个人掌握的知识面不同,难免会遇到自己不了解的问题,遇事在心里多打几个问号,多查资料,多翻字典。例如涉及有关气象的专业术语的差错,记者在写一个气象稿时,把“低压槽”写成“低潮”,看得似懂非懂,将之放过。之后查字典知道有低压槽这一词条,若之前再谨慎一些,翻一下字典,这个差错就可以避免了。总之,为了防止知识性差错,除了要求对待差错要更严谨更细致之外,还要多学习,较多掌握各类专业知识。

4无纸化办公后报纸校对工作出现的新变化

实现无纸化办公后,校对工作与传统模式相比,有了很大改变。

(1)校对媒介的改变。过去,校对工作是校对人员一边看纸质原稿,一边看录入排版后的纸质校样;无纸化办公后,纸质原稿减少甚至没有,校对工作大部分或全部在电脑上完成。

(2)校对方式的变化。实现无纸化办公后,由于实行了电脑操作,无纸质原稿可做比较,校对工作将不再是以传统意义上的“校异同”为主,而是以实施“校是非”为主。

(3)校对功能的改变。由于校对工作由“校异同”为主向“校是非”为主转变,这就要求校对的功能也有所改变,有所扩大。校对工作,在提升和扩大原来校对功能基础上,实行编校合作,形成更密切的编校合力。这是新闻编校电脑化的必然要求,这一变化意味着必须强化校对工作,加强校对对编辑工作的监督、检查、补充和完善的功能;校对工作将由传统的专一校对向编校或校审方向发展。

5结语

虽然编辑人员和校对人员工作任务不同,分工不同,但是都应该做兼容并蓄的杂家,形成新共识,为报纸校对质量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障,按照党的十八大要求,保证报纸行业持续、健康的发展,继续发扬优良传统,多出精品力作,在舆论宣传上传播好声音,传递正能量。

参考文献

[1] 薛汉春.网络化时代报纸校对人员的责任心要求[J].新闻研究导刊,2015(15):93+234.

[2] 李伟.新技术条件下的报纸校对[J].新闻前哨,2013(10):77.

[3] 魏常青.浅谈无纸化办公信息化建设[J].电子世界,2014(12):312-313.

[4] 安杰艺.加强报纸校对工作之我见[J].商,2014(20):182.

猜你喜欢
报纸
报纸
当报纸不再印行
卖报纸
可以吃的报纸
卖报纸
报纸
惊魂报纸
报纸被撕破后
不会湿的报纸
旧报纸·巧存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