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度人居环境热舒适认知调查——以上海地区为例

2016-04-20 05:13磊,黄
绿色科技 2016年2期
关键词:认知调查

张 磊,黄 欣

(1.同济大学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海 200092;2.同济大学 浙江学院,浙江 嘉兴 314000)



高密度人居环境热舒适认知调查
——以上海地区为例

张 磊1,黄 欣2

(1.同济大学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海 200092;2.同济大学 浙江学院,浙江 嘉兴 314000)

摘要:对高密度人居环境热舒适认知调查进行了数据统计及结果分析,以上海夏热冬冷地区为例,提出了对建筑湿热和潮冷环境的控制能力的要求及设计策略。为基于可持续设计的住宅碳性能设计研究提供基础性数据支持。

关键词:热舒适;认知;调查

1引言

住宅热性能是指住宅在不借助外界化石能源输入的情况下,满足室内人体热舒适要求的能力。住宅热性能越高,建筑内部的热舒适条件越好,建筑在运行过程中的能耗就越低。对建成环境的热舒适认知调查是研究住区热性能的基础,旨在为基于可持续设计的住宅碳性能设计策略研究提供基础性的支持数据。

2调查概况

2015年3月至2015年6月期间,笔者在上海市进行了居民住宅节能认知及舒适度的随机抽样问卷调查,共发出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55份。为了使被调研的人群结构更加均衡,问卷发放地点设定在上海市的杨浦区、徐汇区、静安区、卢湾区、浦东区5个不同的区域。选择被访者的时候注意男女性别比例、居住地址、年龄组成、学历组成、家庭人口、现居住房建设年代、居住建筑类型、居住房屋层数、面积等方面尽量均衡。

3问卷结果数据统计及分析

问卷的主要内容包括被调查对象的基本自然状况和居住条件;对目前居住建筑的热工性能(保温隔热)的满意度及希望得到的节能改造要求;冬季采暖和夏季降温所采取的方式;住区风环境舒适度调查;对节能技术、可再生能源和绿色建筑的认知度等方面。调查结果总结如下。

3.1对目前居住建筑的热工性能(保温隔热)的满意度调查

根据调查对象所居住的住宅建造年限组群,对住宅隔热状况的满意度随住宅房龄而递变:1982年前建造的老房子的居民满意度仅为5%,对2000年以后建造的住宅的满意度达到了70%。调查结果显示,普遍认为门窗保温差是造成房屋隔热性能不好的主要原因,占60%~70%,其次为外墙保温差。上海市老住宅的窗户多为单层窗,保温性能很差,近年来的建筑多为双层玻璃,窗框结构的密封性也有所改善。

对不同房龄住宅的居民对冬、夏两季室温的满意度调查情况显示,冬季的满意度高于夏季,一般在15%-35%,夏季则在11%~23%。同样随住宅的建造年代满意度有很大变化。

3.2住区风环境舒适度调查

本次着重调查了小区居民对小区风环境的舒适感觉,尤其是夏季小区风速与室内环境间的关系选择。

对环境气候条件的认可度,不同年龄段的人群根据自身的身体条件要求不同。调查结果按年龄段归集后显示:随年龄的增大,冬季60岁以上人群因小区风速过大感到不舒适的占50%以上,而年轻人则仅偶然感觉风大不舒适,或感觉小区内个别处风大,虽然寒冷但没有感觉不舒适的占20%以上。夏季除少数60岁以上老年人外,平均90%以上人群从未因小区内室外风速过大而导致不舒适,并普遍希望风更大以增强夏季室内通风效果,室内使用空调的时间也可以减少一些。调查表明小区风速的大小在炎热的夏季直接影响室内的舒适度,小区风速增大,将使室内空气更加流通,提高室内舒适度(图1、图2)。

注:A.小区内室外风速过大而导致很不舒适;B.小区内有几处位置总是风太大,每次路过都感觉不舒适;C.偶尔感到风太大,不舒适;D.从未因小区内室外风速过大而导致不舒适,希望风更大些

图1小区夏季风环境舒适度调查

A.希望小区里夏季室外风速更大些,尽管冬天可能风也会更大;B.不希望冬天和夏天室外风速更大,冬天太冷

图2提高室外风速认可度调查

3.3夏季和冬季室内控温方式调查

人类不断被动的适应环境,同时也不断主动地改造环境,创造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随着科技进步,对室内调温、通风的技术手段也越来越环保、节能,既保护了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节约日益枯竭的能源,也有益于我们的身体健康。

调查结果显示,夏季室外温度升至30℃以上时,80%的住户酌情使用空调降温,同时配合电风扇等方式。冬季室外温度降至5℃以下时50%的住户会酌情开启采暖设备。夏季降温手段80%采用空调,当然其中也和电扇等方式配合,仅有5%人群没有采用电器类产品降温。冬季60%以上人群认为需要采暖,特别是60岁以上老人基本要求采暖。由于目前市场控温产品种类与使用成本的限制,采暖方式采用空调为主,占各种方式的65%(图3、图4)。

最后,要贯彻并落实增值税发票管理机制,特别是在开具专用发票方面,必须要严格规范,从而有效地规避与增值税管理机制严重背离所引发的额外损失。

3.4对可再生能源的认知度调查

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技术在我国住宅建设中尚属起步阶段,问卷调查显示本次调查对象所居住的建筑可再生能源的应用程度较低,方式很单一,主要采用了太阳能热水器方式。由于太阳能热水器价格比较便宜,而且安装简单,一般中低收入家庭尚能接受,但它的安装使用受房屋位置制约较大,因此也只有 10%~20%的住宅采用了太阳能热水器,个别高端住宅采用了空气源热水器。调查对象对关于所居住的建筑采用可再生能源的效果基本空答。

3.5对建筑节能的认知度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80%的调查对象住宅没有进行过节能改造,如果得到改造,45%的住户希望进行外墙外保温改造,30%的住户希望对门窗进行改造。门窗改造施工相对简单,费用也较少,因此以改造的住户基本自行解决,但各户改造方式不同,将会破坏外墙整体美观,影响城市的市容。而由于外墙面的节能改造无法由住户自行施工,且费用也很高,住户希望能够由政府出资统一改造(图5)。

对建筑能耗占社会终端总能耗比例的认知度调查结果表明,调查对象对于社会终端能耗知识及建筑能耗知识知之甚少,在答卷中虽然凭感觉给出了答案,但90%以上调查对象表示答案只是感觉,是没根据的。说明全民节能知识教育亟待普及与提高,要想做好节能减排,必须提高全民族的节能意识和知识水平。

3.6对绿色建筑认知度调查

对于绿色建筑的推广前景调查显示,推广绿色建筑困难的原因较多,其中担心技术尚不够成熟、购房成本太高,物非所值的原因较集中(图6)。

A.成本太高;B.技术不成熟;C.政府支持力度不够;D.购房者认可率不高;E.无法预期经济上的投入产出比和收益周期;F.其它

图6推广绿色建筑的困难原因认可度调查(多选)

对于购买绿色建筑动因调查显示,约3成居民表示如果贷款时享受利率折扣、减免契税将会是考虑购买绿色建筑的动因,可见经济因素是推广绿色建筑产品的重要制约条件。也有24%的调查对象会着重考虑绿色建筑适宜人居,有良好的生态功能,有益健康。80%以上居民认为居住绿色住宅给自己带来的好处是舒适度更高和保护了地球,随之也会带来水、电、煤气费用的节约(图7)。

购买绿色住宅产品在价格方面的接受程度调查结显示,尽管居民普遍认为绿色建筑成本一定高于普通建筑,但由于市场房价已经很高,中低收入家庭已无法承受,所以80%以上调查对象表示,高出市场均价的绿色住宅不是不想购买,而是无力购买。调查显示50%的居民表示可以接受多付5%~10%的价格,20%的居民表示可以接受多付10%以上的价格。

在购房和准备购房过程中,95%以上调查对象不了解国家在房屋建筑节能方面的相关规定,对于相关“绿色建筑认证”,如LEED、BREEAM、中国绿色建筑标识,50%以上调查对象表示完全不知道,40%表示知道其中部分。由此看出,绿色建筑对于我国民众还很陌生,居民表示很多绿色建筑知识来源于上海世博会的宣传,通过参观各国的节能绿色建筑,了解了先进的节能建筑技术,提高绿色建筑对于地球和人类的重大意义的认识。

4结语

对于以上海为例的高密度人居环境热舒适及节能住宅认知调查的问卷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上海市民对于绿色、节能住宅的认知程度。部分数据可以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帮助。

上海属于典型的夏热冬冷环境,建筑对湿热环境的控制能力和潮冷环境的控制能力都有一定的要求。因而在上海必须提高建筑自身的“可控性”来控制环境的季节性差异。对比上海夏、冬两季的气候状况,上海的夏季相对于冬季气候状况更为不利:需要采取一种“防热优先”的节能设计策略。在可持续设计中,上海的自然风环境主要考虑冬夏两季。冬季风环境对居住区规划影响较大,而夏季通风设计则是可持续设计的主要考量因素。

参考文献:

[1]张磊,黄欣.基于热性能导向的住宅可持续设计策略[J].住宅科技,2012,34(4):38~41.

[2]张磊,黄欣.绿色住区建筑群体组合的风环境设计策略及案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5(22):1~5.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2-0039-03

中图分类号:X82

文献标识码:A

通讯作者:黄欣(1976—),女,福建人,博士,讲师,主要从事建筑设计及教育工作。

作者简介:张磊(1977—),男,安徽人,博士后,主要从事绿色建筑与城市设计方面的研究。

收稿日期:2015-12-07

猜你喜欢
认知调查
诗性与个性:艾略特认知世界的建构
《红楼梦》隐喻认知研究综述
浅析当代形式下中国文化在德国的影响及渗透
从社会认同浅谈萧峰之死
高职学生志愿填报取向及满意度调查研究
天台县城区有毒观赏植物资源调查初报
营口市典型区土壤现状调查与污染土壤的修复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