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精神评估初探

2016-04-20 14:28张磊
大学教育科学 2016年2期

摘要: 大学精神评估是帮助大学精神研究者了解我国大学精神真实状态的最佳途径,对大学精神的重建和培育、大学回归育人本质以及完善我国高等教育评估体系都颇有价值。依据大学文化评估的可行性推断,大学精神同样有被评估的可能性,因而有必要设计大学精神评估的框架。该框架应由精神主体、精神本体、精神载体、精神追求和精神特色五个维度构成。其中,精神主体指大学人,精神本体指大学精神具体所指,精神载体是指有形和无形的精神承载物,精神追求是大学精神的理想和境界,精神特色是每所大学独有的精神风貌。基于上述五个维度,我们生成了二十条大学精神评估的具体指标,并以此为参照,采用问卷和访谈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法,实现大学精神评估框架的可操作化。

关键词:大学精神评估;大学文化评估;评估框架;混合研究法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16)01-0017-05

收稿日期:2015-10-15

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委托项目“当代中国大学精神研究”(12JZDW008)。

作者简介:张磊(1985-),女,四川眉山人,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加拿大约克大学教育学院访学博士生,青海大学讲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研究。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学界对于大学精神问题的研究,一贯以理论研究为主,研究重点放在大学精神的概念内涵、精神构成、与大学理念和大学文化的关系、大学精神培育等方面。诚然,大学精神自身形而上的特点及其鲜明的理论色彩,需要进行长期的理论探讨,但理论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指导实践。那么,大学精神理论在我国大学精神重建的过程中究竟发挥着哪些现实作用?评估是揭示大学精神理论研究价值所在以及大学精神现状最有效、最快捷、最准确的途径。

大学精神评估研究是指通过采取有效适切的研究方法对某一所大学精神状态进行评议估量。这种精神状态是该大学的师生员工在长期学习、工作、生活实践中发展形成的,体现为学校的办学理念、校风、校貌、师生员工共同的价值观和追求。本文尝试从大学精神评估的目的、可行性以及评估框架的构建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大学精神评估的目的

第一,诊断我国大学当前的精神状态。当前,由于我国的社会发展转型触发大学精神传统遭遇现代性的严重挑战,使得功利化、工具理性、金权主义等趁机进入了象牙塔,导致我国部分大学呈现精神衰微之势。那么,这一论断是基于个别表象还是大规模的群体现象而得出的呢?如果衰微,程度如何?抑或我们的大学又坚守住了哪些精神?总之,我国大学当前精神状态的真实状态靠经验和感性的推断是靠不住的,必须基于事实进行评价。

第二,重建和培育我国大学精神。许多学者都在疾呼大学精神培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然而大学精神的培育并非空洞口号,必须清晰地知道其存在的问题是什么。没有明确目标的培育只能是耗时耗力的无效活动。因此,只有通过对大学精神进行评估,弄清哪些方面衰微、具体程度如何、哪类院校问题更为突出,才能真正发现大学精神的症结。

第三,回应现代大学回归育人本质的要求。大学最根本的任务是培养优秀人才,因此大学精神的核心是育人。然而,有的大学精神呈现出世俗化和功利化,育人理念淡化,受教育者的精神土壤发生变质,因此,有必要对大学精神的育人性进行评估,引导大学通过精神评估确立是非、善恶、真伪、好坏的判断标准,使学生在接受知识传授的同时,被大学精神陶冶、引导、激励和约束,从而培养健全和完善的个体。

第四,完善我国现有的高等院校评估体制。当前,高等院校评估大致可以分为国家对高等院校的评估、高等院校内部自我教学质量评估以及来自社会的评估。以上三个层面的评估内容中,除了对办学指导思想和学风的评估能体现出一所大学的部分精神状态,其他内容并不涉及大学精神评估。加上,大学精神作为大学的非物质性存在,属于意识范畴,它不同于科研成果、办学经费等硬指标,难以进行标准化测量和量化。因此,现行的高等院校评估体系对大学精神的关注和认识是不足的。

二、大学精神评估的可行性

大学精神自身有着形而上的特点,正如刘向兵和伍聪所说:“大学精神内涵丰富而又比较抽象,要认识一所大学的精神十分困难。”[1]事实也是如此,笔者通过文献检索发现,几乎没有学者对大学精神进行单独的评估研究。而在进一步的研究中,笔者却发现已有一些大学文化的评估框架出现①。在国外,主要有欧盟的夸美纽斯计划中关于学校文化自我评估的框架[2]、美国学者威廉·蒂尔尼(William G. Tierney)的大学文化的诊断工作框架[3]、密歇根大学罗斯商学院的奎因(Robert Quinn)和卡梅隆(Kim Cameron)开发的测量组织文化的有效工具[4]以及著名的组织文化研究者埃德加·沙因(Edgar.H.Schein)开发的组织文化评估睡莲模型[5]。在国内,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蔡劲松和王军霞建构的大学文化建设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型(2009)[6]、清华大学黄晟等人使用国外组织文化研究框架对清华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的组织文化进行的比较分析(2012)[7]、甘肃政法大学王汝发基于模糊数学的基本原理对大学文化建设进行的量化评价(2014)[8]。从上述大学文化评估框架,我们发现其在评估的框架设计和评估方法上对大学精神评估很有启发。同时,我们也从大学文化的可估量性看到了大学精神被评估的可行性。

当然,大学精神并不等同于大学文化,可大学精神却与大学文化有着极高的相似性。二者都是由无形的存在构成,都具有无所不包的特点,而且二者在不同的学校都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从二者的关系看,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最核心的部分,是大学人一致认同的深层次文化,而大学文化又是一所大学最核心的软实力,深深地影响着每一个大学人的价值选择、行为方式、人格养成和精神气度。因此,我们可以推断,从大学文化评估的框架中借鉴关于大学精神评估的方法是可行的,对大学精神评估,实质上就是对大学的价值观、理念的评估,是对大学文化最核心部分的评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