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梦“容膝斋”

2016-04-20 12:45张幼琴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16年1期
关键词:活化石试教教案

作为绍兴的小学语文教师,能走进周一贯老师“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的“容膝斋”,成为他的入室弟子,应该是每个有志向的语文教师的终极梦想了。何其有幸,我能圆梦“容膝斋”,成为他的入室弟子。

周老师经常开玩笑说:“张幼琴的名字,我早有耳闻啊!”可是不擅交际的我,直到2009年才得以近距离接触周老师。那年山西教育音像出版社来我校录制《生本课堂》专辑,作为学校顾问的周老师亲自指导四位老师上课,我是其中一个。至今仍保留着周老师帮我修改的第一稿教案,蓝色圆珠笔一丝不苟地修改着每一个字词标点,工工整整地书写着修改建议,那份感动和惭愧犹在眼前。那年暑假,我终于主动敲开了周老师的门,走进了梦寐以求的“容膝斋”:三面落地书柜仍无法安置满溢出来的书籍,案上古旧台灯前戴着老花镜仍奋笔疾书的周老师,和南窗前葱绿的吊兰、窗外挺拔的绿树,定格成了我最难忘的记忆。后来,我成了“容膝斋”的常客,帮周老师处理文稿,向周老师请教问题,尤其是和周老师一起磨课,成了我在“容膝斋”里的最美时光。

2014年,周老师推荐我在“千课万人”低年级课堂教学观摩会上执教《活化石》一课,带着满怀的感激和更多的忐忑,我再次走进了“容膝斋”。近一个月的磨课经历让我对周老师一以贯之提倡的“生本教育”“学本课堂”,尤其是对他刊发的《为谁教从来没有如此重要》而引发“为谁教”的语文课革新命题,有了更具象的解读。

一、凸现学习方式变革

我带着第一稿教案走进“容膝斋”,向周老师阐述我对《活化石》一课的文本解读和初步教学方案。他言辞恳切的鼓励让我备受鼓舞,认为这是一堂优秀的低年级阅读教学课,目标明确,落实到位,环环相扣,但是他也婉转地指出这是传统意义上的好课,程序细密、小步推进。在当下改革课堂教学进入深水区时,好课不再是在方法或技术上作些小修小补,而必须有结构性的改变——“从学生中来—在学生中做—到学生中去”。我们的教学,从课堂教学的理念到教学手法,从教学方案的整体设计到教学细节的精心安排,从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关系到课堂教学结构,都必须而且应该发生根本性的变革——突现大量的、形式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学生实践活动就是学生由原来的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参与语文实践,通过互动讨论、问题发现和探究、实践解决语文问题,实现语文智能和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

周老师的一番指导让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可是作为长期执教低年级的我,要在低年级的阅读课堂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仍是心存顾虑,对于周老师高屋建瓴的理念,我能在课堂中一一落实吗?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我大胆地修改教案,准备第一次试教。本不想让周老师从绍兴赶到柯桥听我的试教课,可他主动打电话来问试教时间。当我提出到绍兴试教,以免他奔波时,周老师竟心思细腻地考虑到第一次试教成败关系到我的自信心,又主动提出搭便车,一早赶到柯桥听我试讲。试教不是很成功,在校长的质疑声中,周老师肯定我的大胆尝试,并针对课堂中出现的问题马上提出了两条可行性的修改建议。

1.构建大板块的学习实践,把设计中零敲碎打的实践整合成两大板块。一是“小小讲解员”介绍活化石,以“小小讲解员”的学习任务驱动学生自主解读,贯穿整堂课的教学,以学生的自主解读代替教师的讲解,化教为学,变革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二是制作银杏树的展览标签,把银杏树这一段的讲读完全转化成学生的自主解读,让学生由被动消极接受向主动质疑探究转变。

2.充分展开学生的学习过程。有意义的学习,学生大多是在做中学的。因为只有在亲力亲为的实践行为中,学习者才能获得真切的体验。学习语文,学生只能在识字中学会识字,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在习作中学会习作,别无他途。因此,在课堂中,教师要允许学生犯错,让学生体验从不会到会的学习过程。如对“化石”的含义,教师不直接给予答案,而是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朗读、圈画关键词等自主理解。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内化了语言,提升了能力。

二、突现学生本位

试教后,周老师督促我及时修改教案和反思,注重“物化”课堂实践。两天后,我带着修改后的教案走进“容膝斋”。周老师戴起老花镜仔细地为我修改教学设计,尤其是对教学目标和设计理念进行了提炼。后来,我又多次试教,周老师虽未听试教课,但每每接到我的“求助”电话仍是耐心询问,细致解答,并反复提醒,课堂中要突现学生本位。记得最后一次试教,周老师又来听课了。与前几次相比,这次的试教很成功,周老师让我谈谈试教感受,我提出了自己的疑惑:在学生“学什么”方面,几次试教下来并无多大变化,但课堂气氛却大不相同,这是为什么?周老师点头称是,微笑着表扬我在课堂上对学情的关注度,并让我整理前后几次试教的实录片段,作自我剖析。在周老师的督促下,我整理了如下反思:

什么是“化石”?——从教师告知到学生自主解读。

片段一:

师:(播放课件中各种化石的图片)知道它们都是什么吗?

生:(齐)化石。

师:咱们来写写这个神秘的名字。(板书“化石”,重点指导“化”字的书写)。你知道什么是化石吗?

生:化石就是动物死后的骨头。

师:亿万年前的动物、植物,它们因为一些特别的原因被埋在地下,渐渐地都变成了像石头一样的东西,就叫化石。那么,什么是活化石呢?让我们走进今天的课文《活化石》去看个究竟吧!

片段二:

师:下面我们跟着小小讲解员的镜头,来一次浙江自然博物馆网上游。(播放课件:植物化石、动物化石照片及标签,学生指指点点,兴趣浓厚。)走进博物馆,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猛犸象化石、恐龙化石。

师:除了动物化石,还有……(生:植物化石。)知道化石是什么吗?

生:我知道化石就是一个活的物种死掉以后,它的骨骼埋在土里,后来又经过许多次的打磨就变成了化石。

师:了不起,你还知道“物种”这个词,真是个小博士。化石是什么时候的物种呢?是不是只有有骨骼的动物才能变成化石呢?(生摇头)现在说不清楚没关系,我们到课文里去找答案。哪段话在提示我们什么是化石?(生读第一自然段)读着读着,我们发现原来化石就是——把关键词语圈一圈。

生:课文里说,化石就是亿万年前动物、植物(师投影出示,学生圈画“亿万年前的动物、植物”)死后,变成了像石头一样的东西。

师:你用圈画关键词的方法自己理解了化石,真了不起。如果亿万年前的动物、植物,顽强地存活到现在,科学家们就把它们称为……(生:活化石。)我们一起写课题。(板书“活化石”,重点指导“化”字的书写。)

在第一个片段中,针对“化石”这个比较抽象的定义,为了避免过多纠缠,我采取了回避的态度,通过直接告诉的方式让学生明白化石的定义。周老师在电话中反复叮嘱:一定要基于学习主体,让他们自主地质疑、解疑,你要相信学生有这个能力。这是学生知识的朦胧处,但教师不应直接给予答案,而是应从学生这一真实起点出发,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朗读、圈画关键词等,在自主解读课文的说明性语言中得出答案。于是在第二次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朗读课文理解“化石”,课堂上虽有片刻的冷场,但学生却在自主解读课文后获得了自主感悟。

在周老师的不断鞭策下,《活化石》一课得以教学成功。仔细想想,周老师教给我的,又岂止是一堂课的内容呢?如何“以生为本”,如何物化成果,如何勤于思考,如何坚持从教育原点出发……每一次“容膝斋”的促膝谈话都能让我获得深刻的启发和无穷的动力。我愿如先生窗前的吊兰,在“容膝斋”的书香氤氲中,明媚向阳,四季葱茏。

(作者单位:浙江绍兴市柯桥区漓渚镇中心)

责任编辑 宋园娣

猜你喜欢
活化石试教教案
《触摸春天》教案
《立定跳远》教案
Does a kangaroo have a mother, too教案
5.4.1认识分式方程 教案
一堂好课,需要反复“打磨”
海底活化石
蓝血的活化石
试教,你怎么看?
试教次数宜少不宜多
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几个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