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哪里不舒服?
——迷失在艺术家林苒的八度空间

2016-04-21 03:21TuKang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艺术家装置

涂 慷/Tu Kang

你哪里不舒服?
——迷失在艺术家林苒的八度空间

Where Do You Feel Uncomfortable? —Lost in the Eight Dimensional Space of Lin Ran

涂 慷/Tu Kang

编者按:在当代艺术中,表现孤独是极为常见的一个主题。当代艺术家林苒透过“孤独——寻觅——融入人群”的思维模式,在慌乱的外在世界,表达潜在的心灵危机,并运用镜头来表现孤独的价值。林苒撷取生命的原型,把生命底层纷乱与扭曲的特质透过时间、空间的流动表现出来,重视潜在的异形,从而体验到了生存的意志。

Editor’s Note:In contemporary art, the expression of loneliness is a common topic. Lin Ran, a contemporary artist, expresses, through the thought pattern of “loneliness, seeking, and integrating into the crowd”, potential spiritual crisis in the confused external world, and shows the value of loneliness by using camera lens. Lin Ran tries to select the archetype of life and express the chaotic and twisted nature of life through the flow of time and space. She puts emphasis on potential abnormity and thus has experienced the will to survive.

林苒 笼中水 装置

“你哪里不舒服?”……

在这类既是出于医生对病患的关注,同时也为专业医生执业所需的言语中,微妙地表现了亲切的人类温情,在讲求专业效能的社会角色扮演中倾向机制化的互动面向。由于医生握有专业知识而具特定权威性,在同时面对医疗机制与众多病患的情况下,患者也常有“任人宰割”之感。于是医生虽以“关怀”为出发点,却可因医、病关系中“社会位置”的歧异无异于造成分裂的缝隙,使“关怀”的立场生出(医生的)“理性认知”与(患者的)“主观体验”的极大落差。

以这种“比喻”切入艺术家林苒的艺术作品主题或是不错的选择。她的影像作品《在皮肤下》的拍摄计划中,一个关于私密空间与公共空间的疑问,一个关于人和城市环境的思索,使得这一显眼的主题在整个过程蜕变成意图驳杂的指南针,令作者内心热切地渴望深入日常生活真实而幽邃的面貌,并透过对这面貌的准确感悟,从而了解他们心灵与情感中真实的“生活感”。而借由对生活感知的重新触探、了解与感知,艺术家尝试在新耕作的土壤上进行一场“表象认知”与“深邃真实”两个层面上的除魅革命——看似是反复进行某种仪式的创作活动,其实是作为知识分子的创作者所进行的深刻而动人的反思与体悟,这不是主流分子以暗含主导意志的机制化形式,而是更趋近均质、柔性、生活化的视觉感知,像清风抚过真实生活的印痕。尽管无从避免而有所“抉择”与“观视”,但林苒的作品意欲游离出强烈的色彩显化,铺以强烈的意识形态,以近似“旅行风景照”的影像感,抒写她亲身所见所感的生活空间,在看似寻常的生活映像中彰显出真实质地,并透过这个作品向观者展示。

由拼图组成的《横切面》,是一个用偷窥式的镜头解构内心的支离破碎的构成式作品。艺术家选择了不同角度的被注视,犹如医学上的X光片,这种医学上作为病理判断的用物,无声息录下了我们“人”的病痛之源,透过墨黑的底片,“人”或者得救,或者已病入膏肓。如果有病人手持这样的东西等待医生解释的时候,情绪会是怎样的?林苒巧妙地把此材料引入她的空相中,留待观者的臆测。画面上冒出一件件像谜语般的脸,既实又虚,让观者自行感受。艺术家以巧思展示其不俗的理念,以感情来选择与她有切身关系的材料。这样的搭配,便无中生有地出现了这系列的横切面——空相。她的这套作品可以说是脸的迷宫,我们“人”的众生相都寓藏在当中。

林苒 笼中水 装置

林苒 巨人 影像装置

林苒 在皮肤下 影像

林苒 在皮肤下 影像

影像作品《巨人》的诞生,其灵感则源于法国的艺术文化展览“葛涵马”。葛涵马是在法国鲁昂城郊的小镇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是一个巨大的池塘,一个美丽的自然保护区。二战后,为了安置战后的法国人民,政府把这块大池塘区域填平,盖上了混凝土的安置房。2007年,鲁昂市政府决定迁出安置房居住了几十年的居民,改建这片美丽的土地,重新恢复葛涵马原貌,并计划在此处建设文化艺术中心。为了启动这个艺术文化计划,策划了拆迁前的“葛涵马展览”。林苒作为受邀艺术家之一,创作并展出了作品《葛涵马——巨人》,对“人类以自我为中心,任意改变世界,到底失去什么,又得到了什么”做出了思考。

她的作品无关哪一族类,也不在陈述何种表情,只勾勒出了“轮廓”。这个轮廓代表面貌的一种基型,被一些我们人的创造所网罩、捕捉、贯穿、掩盖……这样,如此精缩的形象背后,似乎又隐藏了我们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是短暂的,也可能是久远的。像被脸谱遮掩的哑剧演员,他们在生命上的苦乐、哀荣,人们很难知道。林苒很用心地经营她这幅作品的理念,从具体到抽象感觉的陈展,她借此释放了一种艺术表现上的力量和动人的感受焦点。这样,其个人形象的脸,就成了她个人宗教信仰上的图腾,是经过像部族仪式的安排,而她也就是一个酋长。图腾,蜕化成一种信仰,内中诠释某种见不到的力量,人们只能以感受得知,这就是她这个作品吸引人之处。

“相机”已成社会各行各业甚至日常生活中人们普遍使用的工具,而“摄影”或“影像”也以各种不同意义和形式蜂拥至今天的生活之中,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重新审视摄影行为所产生的权力关系与内在矛盾时,势必要加上更为复杂的相关网络与其流动分析,而“摄影”作为艺术创作的表现媒体或主要手段时它如何被纷呈的现实现象穿梭和浸透?这亦是林苒长期深涉摄影创作不断追索的主题。也许正如美国著名女性主义评论家兼作家、独立女导演苏珊·宋塔所言,当摄影者带着另一双不断对自我进行思维、判断的“眼睛”,且必须技术性地决定霎时再现特定对象时,那么在后制阶段,他就仍然能够持续思索如何表现、表现至何种程度,在这个反复而繁复的过程里,摄影者其实也完成了诸多不同层次的自我告白。

目前的艺术创作从平面到立体,从单元材料到材料复式合组,从集结物体到装置构成,表现手法越来越多样。有人比较投机,容易见异思迁,并无自成一体的创作发展逻辑;有人比较执着,从自我创作原点起一路超越下来,作品表现因此能渐次深化。而关注林苒的装置作品,就有后者“我”指的现象。她的代表作品之一《笼中水》是一个现场装置,在展示的整个过程中,鸟笼被冰封在冰块中,巨大的冰块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融化。随着时间的转化,究竟是冰块封住鸟笼还是鸟笼关住了冰块……作者提出一个相对矛盾的话题,谁又是谁的囚徒?这套作品是艺术家对当代生活材料的具体反映,被她选用的物质都与她有着感情上的联系,是意识中的,也是来自潜意识的驱使。形象与非形象在她的穿凿中结构出她心目中对人的感受。这个“人”是她对自己个人的生活或是生命认识的浓缩,或许也是她对我们人的总印象与综合的感知。

林苒 冰封的记忆 装置

林苒 横切面 影像装置 2007年

林苒经常引用康德的“只要一个人固执于经验,就无法证明自由”这句话,她的作品《冰封的记忆》或许在强调自由意志与经验超越的重要性。人从与环境遭遇开始,到探索认知,直到将之归结成经验,在此过程中,逻辑性的思考是其所遵循的重要法则,且理性的成分在一个人的成长经验中,占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借着这个理性成分,人的举止行为不至于颠倒失措,这个理性成分也为人类心灵带来某些不可避免的困扰。一方面,相信这个理性经验,使得接受新经验时,变得愈来愈谨慎,甚而排斥与旧经验相异者,而形成固执、冥顽的态度;另一方面,对此,理性成分的信任与依赖,使得人类心灵养成怠惰、因循的习惯,而想象力与创造力也就相应地减弱。人类行为并不完全依循理性而行,自由意志的抉择往往才是决定的因素。然而意志尽管可以自由,其所据以进行判断的经验基础却很难超脱。

林苒透过“孤独——寻觅——融入人群”的思维模式,透过慌乱的外在世界,表达了潜在的心灵危机。她运用镜头来表现价值观,而她创作的具有时间流淌的装置作品,亦借助了她所选择的最主要创作方式。林苒撷取生命的原型,把生命底层纷乱与扭曲的特质,透过时间空间的流动表现出来,在这一过程中,林苒既重视潜在的异形,也体验到了生存的意志。

涂 慷:集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艺术家装置
教你辨认枪口装置
SBS装置VOCs排放控制探讨
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除白发简易装置
一种新型消除PT二次回路压降的装置与应用
干熄焦装入装置的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