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需求侧”和“供给侧”管理的新思路

2016-04-21 01:20李宇嘉
中国房地产·综合版 2016年4期
关键词:需求侧楼市杠杆

李宇嘉

一、新形势下房地产地位再次凸显

近日召开的“两会”,明确了2016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目标为6.5%-7%。GDP增速目标首次以区间的形式出现,既顺应经济下行趋势,给政府在推进改革与转型中以更大空间和主动,又顺应保障社会就业、防范金融风险,需要经济稳定增长的客观现实,使政府在“稳增长”和“调结构”的协调上争取主动,有更大、更灵活的回旋余地。这中间,通过投资和消费,房地产连着“稳增长”,通过新型城镇化,房地产又连着我国最大内需和发展新动力,故房地产受到了更多重视。

近期,2016年前两个月的宏观经济数据发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社会消费品零售增幅、基建和制造业投资增速全部在下滑,房地产是最大的亮点。1-2月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3.0%,增速比去年全年提高了2个百分点,也是2013年2月以来首次回升,单月也告别了2015年8月份以来连续5个月负增长。新开工和房企拿地复苏是开发投资回升的主要动力,前两个月房屋新开工面积增长13.7%,而去年全年为下降14.0%;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同比下降19.4%,降幅比去年全年收窄12.3个百分点,土地成交价款增长0.9%,去年全年为下降23.9%。

房地产开发投资触底回升,也带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再次站上了两位数(10.2%)。在GDP时隔25年后再次滑落到“7%”之下,未来“稳增长”目标的实现,房地产是须臾不可忽略的领域。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构建以满足新市民住房需求为主要出发点的新的住房制度,意在新型城镇化的大框架下,推进楼市“去库存”与农民工购房结合,通过落实入户、就业等基本公共服务,让农业转移人口和“三留人员”(1.1亿留守妇女、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在城镇安居乐业。就像今年“两会”记者会上,住建部部长陈政高所指出,“去库存”绝非仅仅卖房子。

二、房地产调控新基调:“供给侧攻坚、需求侧托底”

(一)楼市“供给侧”改革的内容

1.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从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以及同步发布的“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看,“十三五”期间,我国对于房地产的政策基调,就是“供给侧攻坚、需求侧托底”。房地产“供给侧”改革的重任,就是遵循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新型城镇化路径,让外来人口“扎根”城市。报告把房地产置于新型城镇化框架下,在讲房地产之前,报告首先指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我国最大的内需潜力和发展动能;然后,提出了今年市民化的两个重点,即建立健全“人地钱”挂钩的落户政策和提高居住证的含金量。

事实上,《城镇化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已实施数年,去年中央也明确,要在外来人口市民化的过程中“去库存”。但是,地方在农业转移人口落户上的积极性并不高,在“去库存”策略上,仍依赖财税信贷刺激下的短期利好,市民化和“去库存”仍旧是两张皮。此次“人地钱”挂钩的明确,不仅让落户政策具体化、可操作,而且在财政赤字扩大、专项债券的保障下,加上灵活的用地激励,地方积极性会提升,预计随后配套的用地政策、中央转移支付等将先后落地。

2.建立租售并举的新住房制度

提高住房供应效率也是“供给侧”改革的内容。报告第一次提出,建立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把符合条件的外来人口逐步纳入公租房供应范围。一方面,这是适应农民工和新移民房价负担能力不足,以租为主的住房消费现状;另一方面也是高房价背景下,培育“先租后买”梯度消费、壮大租赁市场的需要。同时,大力发展钢结构和装配式建筑是改变过去经济增长导向下,以“钢筋混凝土”和高成本、高消耗为特征住房供应模式,向更低成本、更好质量、居住属性的新型建造方式转变。

3.“营改增”降低企业成本

此外,“两会”政府报告明确,从今年5月1日开始,房地产全面实施“营改增”,18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免征范围扩大到所有企业,企业新增不动产所含增值税纳入抵扣范围。这是史无前例的房地产减税,一方面给盈利高的企业更大激励,有利于企业兼并重组和“强者恒强”,提高房地产行业集中度;另一方面,以减税提高房企的利润和活力,激励企业增加房地产新开工和拿地的积极性,稳定房地产开发投资,也腾出降价空间来“去库存”;此外,“营改增”和企业不动产增税抵扣利好规模化、专业化租赁,构建租售并举的住房供应模式,完善住房供应体系。

4.房贷利息抵个税

在“两会”记者会上,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在回答“个税起征点是否还会上调”的问题时指出,工薪所得项下持续提高免征额不是个税改革方向,将11类个人所得综合起来,扣除如房贷利息、教育和职业发展、基本住房按揭利息、老人赡养等费用后,按统一税率计征才是改革方向。目前,个税缴纳源泉扣缴普遍推行,个人纳税档案在逐步建立,统一信用代码正在推广使用,年所得12万元以上高收入者自行申报已经实施几年,不动产统一登记正在进行,部门间信息共享和交换在提高。改革共识已建立,技术条件已成熟,预计个人住房贷款利息抵扣个税政策会在今年实施。

(二)楼市“需求侧”管理的内容

1.“去库存”压力需要需求侧管理

从2014年7月份提出楼市“去库存”的新主题以来,集中全国楼市70%库存的三四线城市,在“去库存”上效果并不明显。数据显示,虽然在主要一二线城市楼市回暖带领下,全国楼市回升明显,今年1-2月,商品房销售面积、金额同比增长28.2%、43.6%,增速比去年全年提高21.7、29.2个百分点,但库存却依旧在攀升。今年2月末,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73931万平方米,比去年末增加2077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5.7%,其中住宅待售面积增加1387万平方米,库存贡献超过三分之二。

但同时,重点城市“去库存”效果却非常明显,截至今年2月底,北京、上海、深圳等全国15个主要一二线城市住宅库存面积1.09亿平方米,较1月底的1.13亿平方米环比下降3.54%,较去年同期下降18.9%。也就是说,“去库存”的目标区域——部分二线城市和绝大多数三四线城市的库存压力非常严重。在今年“两会”上,很多代表委员也提出,主要一二线城市楼市适度紧缩的同时,绝大部分三四线城市应当继续在“降成本”“提杠杆上”出台鼓励政策。

2.“需求侧”管理的政策信号

因此,虽然楼市“供给侧”攻坚的力度的决心很大,但“需求侧”作用也很重要,正像李克强总理所说的不搞“大水漫灌”式强刺激,“需求侧”更加强调针对性、更加尊重市场规律。在“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也透露出“需求侧”管理的信号,比如相比2015年,在支持居民住房消费方面,更强调要完善税收信贷政策;在棚改方面,相比2015年强调要提高棚改货币化安置的比例。这两个方面的表述,或意味着在未来楼市下滑超出预期时,将继续降成本和提杠杆,激励潜在需求释放,加快“去库存”进程。也就是说,随时可能会从工具箱里拿出利器来。

3.“加杠杆”是“需求侧”管理的重要内容

从今年“两会”上央行表态来看,目前个人住房贷款不良率仅为0.38%,远低于银行整体1.7%的不良贷款率水平。同时,即便按照调整后20%的首付,与国际上横向比较,仍然是比较谨慎的。今年1月,全国首套房贷首付比例为35%、二套房贷首付比例在40%以上。从央行表态看,房地产金融风险可控,杠杆水平较低,未来仍有加杠杆空间。因此,预计未来在库存压力比较大的三四线城市,个人住房贷款“加杠杆”仍旧是决策部门所重视的“去库存”利器。

三、一线城市楼市调控,从“需求侧”到“供给侧”

(一)“供给侧”将是一线城市楼市管理的主基调

在“两会”上,一线城市楼市房价暴涨自然成为代表委员关注的议题,而各级管理部门的表态,更是成为严厉调控政策呼之欲出的信号。住建部部长提出,一线城市要严格执行限购政策和差别化的税收、信贷政策,打击交易当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发改委主任表示,一二线重点城市正在采取措施进行调控;城市主政者的应对更加积极,上海和深圳市委书记均表态,对房价非理性上涨,不会袖手旁观,必须加强调控,打击“首付贷”等违规炒房等行为。

很多业内人士认为,各级管理层的表态或许意味着,此前口口相传的政策打压将接踵而来。但笔者认为,除了控制违规炒作,如借助P2P等场外融资“加杠杆”、中介恶意炒作等以外,过去仰仗的“需求侧”抑制,如提高交易成本(加税、提高利率)、降低交易杠杆(提高房贷首付比例)、加大限购力度等,不大可能成为政策重点。相反,着力“供给侧”将是一线城市楼市管理的主基调。

各级管理层表态中,透露出一个罕见的信号,即增加土地供应。事实上,按照《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三中全会关于严控特大城市人口、严控新增用地的精神,2014年以来,国土部对特大和超大城市开始划定永久性开发边界,形成空间硬约束。但是,此次住建部很罕见地提出,一线城市要增加土地供应,稳定市场信心,国土部也表示,对于一线城市增加供应,将全力予以支持。同时,上海也重拾新增房屋供应的“90/70”政策,增加低总价住房供应;深圳除了要在“十三五”建设史无前例的40万套保障房外,还要向海洋要55平方公里的土地。

(二)一线城市楼市管理转向“供给侧”的原因

1.楼市景气周期,从人口驱动到资金驱动

2015年年中的股市震荡下行表明,新经济成长需要长期培育,不能拔苗助长。因此,在经济转型的“过渡期”和“阵痛期”,维持宽松的融资环境是非常必要的。同时,制造业“去产能”和“去杠杆”已呈倒逼之势,加上利率从保护和管制到市场化,为维持银行的利润水平,从制造业分流出来的信贷额度会流向消费金融市场,即制造业领域“去杠杆”、个人消费金融领域“加杠杆”。

货币大周期宽松叠加“加杠杆”,房地产的金融属性凸显,居民大类资产配置会倾向于楼市,楼市也将整体呈现景气态势。因此,尽管我国城镇家庭户均拥有住房已经达到甚至超过1套/户,农业转移人口和适龄购房人群(25-44岁)数分别在2010年和2015年达到峰值,由人口因素驱动的楼市景气周期或许结束了,但由资金驱动的楼市景气周期或许刚开始。美国适龄购房人口占比在1991年达到最高点32.4%,此后一路下滑到2014年的26.3%,但1992-2006年却堪称美国楼市最大的一波牛市。

两次产业转型(20世纪90年代的互联网、本世纪初的新能源和智能科技)下的宽松货币环境和居民“加杠杆”,这是美国楼市向上的主要动力。相应地,美国商业银行按揭贷款占比,从20世纪70年代利率市场化初的25%上升到2006年的55%;日本20世纪80年代出现人口老龄化,适龄购房人口数从1981年的1995万降至1991年1573万,降幅达到21%,但日本20世纪80-90年代的楼市却是最火的。此外,北欧国家(如挪威、瑞典、芬兰)和英国、墨西哥等多个国家的研究都表明,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自由化时期,银行会加大房地产按揭贷款占总贷款的比重,房地产景气度都持续向好。

2.一线城市楼市成为资产“安全垫”

因此,未来我国楼市将由过去人口因素(农业转移人口和适龄购房人口)驱动下的一二三四线城市普涨,转变为货币驱动下的重点城市房价上涨。一方面,北上广等特大城市高净值人群集中。招商银行和贝恩资本发布的《2015中国私人财富报告》显示,广东、上海、北京、江苏、浙江等五个省市的高净值人群数排名全国前5位,近期房价上涨城市也集中在这些区域;另一方面,经济处于“换档期”和“阵痛期”,意味着传统产业开始退场,但新兴产业还没有成长起来,对于过去几十年制造业繁荣期积累起来的财富来说,就意味着“资产配置荒”和财富管理的巨大需求。

北京、上海和深圳的人均收入位列全国三甲,又是全国金融中心,2015年A股交易量超过全球股票交易量的三分之一,财富管理能力最强。同时,优质公共资源、就业机会也最为集聚,而国人买房置业的财富追求向来都很强烈。因此,在股市震荡下行、无风险收益率降低导致理财缺乏吸引力、创业创新告一段落的背景下,“资产配置荒”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加上这几个城市的楼市供应无弹性,金融属性凸显,成为资产保值增值的“安全垫”。由此,未来货币大周期宽松叠加“加杠杆”,一线城市的房价仍将继续上行,政府任何行政干预,仅仅是一个影响很快衰竭的短期“脉冲”。

3.与其抑制需求不如增加供应

既然需求无法抑制住,加大供应无疑是解决一线城市楼市问题的不二法门。由此,“供给侧”管理将成为一线城市楼市未来调控的主基调。当然,高净值人群资产配置没有问题,但要防范房产购置的一致性行为,特别是要警惕在房价上涨预期下,出现类似于去年股市波动期间的“场外配置”、过度“加杠杆”博取短期收益,不具备购房能力的人借助当前火热的P2P平台、短期高成本融资,将合理需求和资产配置异化为投机炒作,重复类股市的非理性繁荣、炒作、踩踏以及泡沫破灭。因此,各级管理层无一例外地明确了打击投机炒作的重要意义。

李求军/责任编辑

猜你喜欢
需求侧楼市杠杆
本月楼市政策扫描
本月楼市政策扫描
4月楼市政策扫描
3月楼市政策扫描
过去谁加的杠杆?现在谁在去杠杆?
找到撬动改革的杠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