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供需研究

2016-04-25 02:17尉伟杰夏志禹王秀芳
北方农业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供需科技成果供给

尉伟杰,夏志禹,王秀芳

(河北农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河北保定 071000)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1978—2013年的GDP平均增速达9.8%。近年来,我国经济经历了过山车式的波动,2012—2015年的GDP增速连续下降,2015年延续并扩大了下滑趋势,GDP增速降至近十年来的新低6.9%。究其原因,受以往依靠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影响,造成产能过剩、经济结构不合理等问题突出,经济下行压力增大。2015年11月10日,习近平主席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首次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改革要求在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加强供给结构改革,通过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扩大有效供给,增加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而言,供给侧改革是难得的机遇。现阶段,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受阻,大量农业科技成果搁置在实验室中,无法转化形成现实生产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面临着无效供给过剩,有效供给不足的供需结构失衡问题。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不但从需求方面入手,更要从供给方面思考。农业科技成果供给需要清理库存,融入供给侧改革的战略,提高农业科技成果供给的质量和效率,从根本上契合企业和农户的需求,才能彻底解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问题,实现我国农业的跨越式发展。

1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现状与研究综述

长期以来,我国科技投入持续增长,科技成果逐年增加,但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产业化步伐不快。我国每年有省部级以上的科技成果3万多项,其中仅10%~15%能产生规模效益,每年专利技术有7万多项,但实施率仅为10%[1]。近年来,我国每年通过鉴定的农业科技成果约7000项,但许多成果没有实现转化和应用。受我国初期“重科研,轻推广”思想的影响,大量的农业科研成果停留在实验室中,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无法转化成商品带来效益,造成资源、技术的浪费。根据国家科技成果网发布的信息可知,截至2016年,我国的农业科技成果共有59283项,其中可以转化的有16388项,只占到了27.6%,可转化的农业科技成果数量严重不足。科技与经济相互脱节成为两张皮,低成果转化率已经严重制约我国农业的发展。

目前,我国专家学者主要围绕转化模式和转化问题两方面对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进行研究。关于模式方面,部分文献根据农业科技成果的分类,提出不同的转化模式。陈希平将农业科技成果分为物化型、操作型和知识型三类,提出了分别以终极企业、中介组织、优势产业、企业、市场、科研部门为主体的转化模式[2]。部分文献按照转化主体不同区分不同模式。谭华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主体分为政府主导和非政府主导模式,并重点研究了非政府主导的模式,包括农业科研和教育部门主导、农业公司或企业主导、农业科技园主导等[3]。针对转化存在的问题,程剑等学者从成果转化效果的角度归纳了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的三大问题,即成果的不转化、成果的无所作为、转化效益与效应的背离,提出了理顺体制,搞活机制,改善环境等对策[4]。石明权等提出了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选题没有针对市场需求,实用性差、熟化程度低两方面问题[5]。裴翠娟等学者总结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转化周期长两方面问题[6]。本研究通过供需均衡来分析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原因,并为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2 农业科技成果的供需均衡分析

在市场经济运行中,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社会各种资源都直接或间接地进入市场,由供需形成价格。现代经济学以供给和需求作为理论分析的逻辑起点,供需决定商品价格和数量,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决定力量。随着对供需研究的深化,经济学家们发现,只有有效供给和有效需求才能形成均衡价格。亚当·斯密在研究供需关系时引入有效需求概念,他将市场上商品价格分为自然价格和实际价格,自然价格指产品价值,实际价格指市场价格。有效需求是指愿意支付商品自然价格的需求,只有这种需求才可能使商品的出售得以实现。有效供给则出现相对较晚,马克思在分析商品流通时所提的两个条件被认为是商品有效供给内涵的最初来源。马克思提出,一方面商品必须具有社会所需要的使用价值,另一方面商品生产所耗费的劳动量必须控制在社会必要劳动的界限内。市场供需失衡的原因是双方的,既存在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也有市场有效供给缺失的问题[7]。本研究构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供需模型与有效供需模型,探究如何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

农业科技成果凝结了科研人员的智力劳动成果,具有价值;农业科技成果满足人们对科技的需求,具有使用价值。因此,农业科技成果作为商品,符合一般商品的供给需求定理。农业科技成果供给是指科研机构在一定时期,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并能够提供农业科技成果的数量。农业科技成果需求是指农业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下愿意并能够购买的科技成果的数量。需求曲线代表了消费者边际效用形成,供给曲线则与生产者的边际成本一致[8]。因此,建立农业科技成果供给函数:Qs=f[P(T、S、M)]。函数表明,价格P是供给数量Q的函数,同时,技术研究投入成本T、成果转化交易费用S、政府支持政策M为价格P的函数。其中,T、S与P成正比,M与P成反比。农业科技成果需求函数为:Qd=φ[P(R、W、X)]。函数表明,价格P是需求数量Q的函数,同时成果的盈利水平R、农产品的市场前景W、消费者对科技成果的认知X是价格P的函数。其中,R、W、X与P成正比。供给函数(曲线)与需求函数(曲线)通过数量Q与价格P相互作用相较于供需均衡点,即在这一点,供需双方以一定价格达成一定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量。

假设当前供需市场中的供给函数为QS0=f[P0(T、S、M)],供给曲线为 S0,需求函数为:Qd0=φ[P0(R、W、X)],需求曲线为 D0,供需曲线相交于点 E0。有效市场中的供给函数为Qs1=f[P1(T、S、M)],需求曲线为S1,有效需求函数为Qd1=f[P1(R、W、X)],供给曲线为D1,有效供需曲线相交于点E1。由于当前农业科技成果市场存在不同程度的供需无效,从供给角度看,当产量一定时,当前技术研究投入效率低下、成果转化交易费用高等问题导致农业科技成果价格偏高。有效供给是在保证投入不变的前提下,提高产品品质,降低成本,在原来相同的价格水平下可以提供数量更多、质量更好的商品。因此,有效供给曲线为当前供给曲线向右平移得到(图1)。从需求角度看,当需求量一定时,由于当前农业科技成果所带来的盈利水平低,农产品市场前景不乐观,消费者对科技成果的认知不够导致消费者的边际效用偏低,即所愿意支付的价格偏低。有效需求保持投入不变,扩大货币购买力,在原来相同价格水平下可支付更多的商品。因此,有效需求曲线为当前需求曲线向右平移所得(图1)。

当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均衡点为E0,有效供需的均衡点为E1。E1相对于E0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数量增加为Q1。E1所对应的价格根据有效供需曲线与实际供需曲线差决定,当有效需求与实际需求差大于有效供给与实际供给差,价格P提高,数量Q增加。反之,价格P降低,数量Q增加。但提高有效供给和有效需求无疑是增加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数量,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的重要手段。

3 我国农业科技成果供需矛盾

供给和需求是决定市场均衡价格两个对立统一的整体,从最初的凯恩斯的需求理论与萨伊的供给理论看似各执一端,只是通过不同渠道解释供需的矛盾关系来促进经济发展。究其本质,二者都是发展供给上拉需求的理论[9]。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供需矛盾与有效供需矛盾并存,有效供给不足直接导致了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不足反作用于农业科技成果供给,有效供给不足与有效需求不足形成了恶性循环(图2)。

3.1 农业科技成果有效供给不足的原因

3.1.1 农业科技成果价值低 产品价值低决定了产品的效用低,前景差。农业科技成果作为一种产品,其价值低表现在与生产脱节,对促进农业发展作用不大。造成农业科技成果价值低的原因有两方面:首先,从农业科技研究和成果产出来看,现阶段我国农业科技供给的主体是政府不是市场。政府为研究和开发农业科技成果提供了90%的资金,而政府项目大多数处于基础研究阶段,未能完全与生产、市场对接,应用研究的比例较少,导致政府失灵。其次,无论是高校教师,还是科研人员,想要获得一定级别的职称,就必须相应承担一定数量、一定层次的科研课题以及发表足够数量和质量的学术论文,基于这种重理论、轻实践,重成果、轻应用的思想,导致部分科研选题不具有市场价值和推广价值,选题与生产实际需求脱节,很多成果因为价值低停留在实验室中,不能真正的转化成生产力。

3.1.2 农业科研投入低 农业科研经费是保证科研顺利实施的基本条件之一,是农业科研单位实现科技创新,促进科研事业稳步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与政府科技投入、科研管理效率密切相关,但就目前状况来说,农业科研单位普遍存在科研经费投入不足。通过表1对2005—2014年中国农业科研投入情况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农业R&D经费从2005年的16.83亿元增加到了2014年的120.41亿元,是2005年的7倍,10年间增长趋势总体呈现平稳向上态势。虽然如此,到2014年,我国农业R&D经费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只有0.220%。与农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相比,农业R&D经费所占比重增长速度落后,说明我国农业科研投入不足,不能产生高价值的成果,远远不能满足当前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

3.1.3 农业科技成果交易费用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是技术转移和扩散的桥梁,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纽带。我国目前科技中介服务机制不健全导致了农业科技成果的交易费用高。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对科技中介潜在需求不断增大,相比于科技中介机构所承担的社会责任,科技中介机构数量少,规模小,亟需发展。我国大多数科技中介机构提供的是面向全行业的单一功能的共性服务,缺乏面向特定行业的专业服务。而农业作为弱势产业,专门针对农业科技转化服务中介机构的就更少。转化过程中的中介服务缺失导致了交易费用变高。

表1 我国农业科研投入情况 亿元

3.2 农业科技成果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

3.2.1 农业科技成果效益低 造成产品效益低的原因有两方面:从供给角度分析,由于有效供给不足,供给出的农业科技成果本身价值低、前景差。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后具有科技因素的农业产品并不能给企业、农户带来切实的利益,转化后产生的效益低,导致企业、农户对农业科技成果的需求降低。

从农户角度分析,我国目前以分散经营的小规模家庭农户为主,小农经济的基础是家庭,在社会从农业向工业发展的过程当中,农村家庭逐步解体,每个农村家庭几乎都有在城市打工或就业的人,从事农业生产的人越来越少,导致农业生产规模不经济。而农业产业化发展处于基础阶段,规模不经济势必造成面向众多农户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成本高、效果差,转化后带给农民的效益低。

3.2.2 农业科技成果价格高 首先由于有效供给不足导致了产品成本高,成本高促使价格高。其次由于农业相对利润较低,农民收入较低。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信息可知,2015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22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195元,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2.73倍。农业科技成果在面对低收入的农民时,价格相对较高。相对于其他行业,我国对农业资金支持力度较低,农村金融体系尚不健全,使农业科技成果有效需求缺乏动力。

3.2.3 对农业科技成果认知不足 农民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农民自身的科学文化水平的高低和采用科学技术意识的强弱程度,是影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直接因素[11]。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的情况为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劳动力比重达84.98%,其中文盲或半文盲劳动力占5.99%,小学文化程度占40.78%,初中文化程度占38.44%,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占11.84%,大专文化程度的占3.12%[12]。我国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不高,导致对农业科技成果的认知不足,直接影响着农业的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和新方法的推广和使用,造成了对农业科技成果的有效需求不足。

3.2.4 农业科技成果市场前景差 产品的价值决定了市场前景。受在供给中以政府为主导的科研机制和一直以来科研工作重理论、轻实践,重成果、轻应用的思想的影响,导致部分科研选题不具有市场前景和推广价值,选题与生产实际需求脱节,不能产生市场上企业和农户真正需要的农业科技成果。

4 对策建议

结合供给侧改革背景,解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低的问题,需要从重视“需求管理”,重短期刺激,向重视“供给管理”,重视持续增长动力的思路转变。建立新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需要从扩大有效供给,刺激有效需求两方面入手,形成农业科技成果有效供给、需求双扩张的转化体系,双管齐下、共同发力。

4.1 扩大有效供给

一是构建以市场为主导的农业科技成果的研发体制,以科技成果转化形成的效益多少来评价科研人员科研项目完成的好坏。加强产、学、研的相互结合,发挥各自优势,形成研究、开发、生产一体化的优质路径。二是完善对科研人员的激励体制,构建包括股权、期权和分红激励的多元化激励模式,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创新积极性。将农业科技成果的研究人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企业、农户的利益挂钩,使科研人员与企业、农户形成利益共同体,有助于促进科研人员充分考察市场,选取契合企业和市场需求的科技项目;同时在转化后,鼓励了科研人员对科技成果的不断更新升级和技术维护。三是建立完善的农业中介服务机制。注重提升科技中介组织的市场规模和数量,重视科技中介组织的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加大对科技中介组织的财政投入和优惠政策。加快中介服务队伍建设,加强基础教育,重视对中介人才的培养,制定行业资格标准[13]。

政府一方面应直接加大对农业科技研究的财政投入,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必要的资金扶持,另一方面政府应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积极引导、鼓励农业企业和科研机构等市场主体资金投入到农业科技领域中来,为资金流入农业科研领域提供方便,通过间接方式加大投入总量来扩大有效供给。此外,政府还应进一步发展和规范资本市场,完善创新激励的税收优惠政策,实施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提高行政效率,注重农业科技政策的落实。

4.2 扩大有效需求

一是要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加强对农业科学技术的认知。不断完善农业科技培训体系,充分发挥农业科技人员的作用,除采取培训班、技术咨询、电视讲座等基本方式外,还应大力推广现代农业远程教育的方式,建立集信息传递、技术咨询、技术推广等多功能一体化的农民科技教育网络平台。政府要重视农民科技素质的提高,给予培训学校和受教育农民一定的补贴,加快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消除造成城乡差别的体制性障碍,确保农民公平的享有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提高农民受教育的程度。二是要改变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的个体农业生产方式,建立以农场主、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为主要方式的农业规模化生产。首先必须提高农民的认识,转变农民的观念,从源头上化解土地流转的制约因素。其次,要因地制宜,确定经营模式。引导和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农户参与规模化经营;鼓励有基础有条件的村集体经济组织开展规模化经营。最后,要完善扶持政策,并根据不同情况,对农业规模化经营单位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

参考文献:

[1]柯 杨.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N].河南日报,2015-03-15(3).

[2]陈希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方式研究[J].湖南农业科学,2001(3):39-40.

[3]谭 华,王开义,刘忠强.非政府单位为主体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研究[J].中国农村科技,2010(9):40-43.

[4]程 剑,朱新民.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与对策[J].农业科技管理,1995(10):17-18,45.

[5]石明权,陈 宏.目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的对策[J].农业科技管理,2009(2):83-85,88.

[6]裴翠娟,董志强,贾秀领.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农业科技管理,2010(5):83-85.

[7]胡培兆.有效供给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8]萨缪尔森.经济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

[9]胡培兆.论有效供给[J].经济学家,1999(3):3-9.

[10]马 卿,崔和瑞.国外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模式的比较及借鉴[J].农业科技管理,2008(2):84-87.

[11]陈 斐,康 松,康 涛.试论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和对策[J].科研管理,2004(1):23-28.

[12]唐文辉,彭雪梅.湖南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现状及对策[J].湖南农业科学,2007(2):7-9,12.

[13]张仁开,张剑波,杨耀武.我国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J].科技与经济,2007(1):15-17.

猜你喜欢
供需科技成果供给
消费低迷供需博弈 全国猪价大致稳定
供需略微宽松 价格波动缩窄
2020年3月 27个重点城市商品住宅供需情况
油价上涨的供需驱动力能否持续
河南: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法治保障
国家食药监总局:促进监管科技成果转化
科技成果精准转化的“科创365”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三字经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