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金融人才的能力标准、培养模式与差异化实践

2016-04-26 08:44胡朝晖郭丽梅汪前元
关键词:卓越协同金融

胡朝晖,郭丽梅,汪前元

(广东金融学院,广东 广州 510521)

卓越金融人才的能力标准、培养模式与差异化实践

胡朝晖,郭丽梅,汪前元

(广东金融学院,广东 广州 510521)

经济“新常态”为我国高等金融教育服务经济转型、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提升人力资本素质指明了方向。应用型本科院校应树立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的卓越金融人才培养理念,确立以提高学生适应力和创新力为核心的卓越金融人才培养目标,在培养模式上建立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在教学方式上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弹性学习制度,在师资队伍上进行引进、培训、评价相结合的制度改革,运用“卓越计划”的理念和基本要求,培养卓越的金融人才,是进行金融教育改革的有益探索。

卓越金融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新常态”

“新常态”作为我国当前经济特点的新概括,不仅对宏观经济政策选择、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金融生态环境等产生导向性、决定性的影响,同时也为高等教育服务经济转型、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提升人力资本素质指明了方向,势必深刻影响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为适应国家战略需求,更好地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教育部相继启动了卓越工程师、卓越律师、卓越医生、卓越教师等应用学科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目前,“卓越计划”已逐渐拓展至高等教育的各个专业,成为高等学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支持国家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环节。运用“卓越计划”的理念和基本要求,探索和改革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进行金融教育改革的有益探索,也是“新常态”下我国高等金融教育内涵发展的必然趋势。①

一、经济“新常态”下金融人才能力需求分析

随着中国经济向“新常态”演进,金融发展模式、经营风险特点、结构调整要求等方面都出现了新的特点,构成新的金融生态环境,对金融行业的发展态势产生根本性影响。这些深刻变革必然作用于高等金融教育,从而使我国高等金融教育面临新挑战和新机遇。充分利用难得的历史性机遇,适应经济“新常态”对金融人才需求的变化,是高等金融教育必须思考的命题。

随着国家产业转型升级进程的加快,人才市场的供需关系正由高校为主导的供给驱动转变为行业企业为主导的需求驱动,这就要求高校必须主动对接行业产业需求,不断优化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和职业引导。同时,随着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特别是全社会对先进科技和高素质人才需求日益增加,这就要求高校必须坚持需求导向、合理定位,与国家“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化同步”发展的新要求贴紧靠实,通过拓展服务能力和提升贡献力实现与经济社会的深度融合(杜玉波,2015)。

经济“新常态”对高等金融教育的机遇和挑战主要来自于对金融人才需求数量与结构的适应性上。从需求数量上来说,以广东省为例,作为全国金融第一大省,广东省金融资产规模、金融机构网点数量和金融从业人员规模都居全国第一位。2015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这是“新常态”下推进改革开放和促进内地与港澳经济深度合作的重要举措。未来可预见,广东自贸区将在CEPA框架下实施对港澳更深度开放,重点在金融服务、商贸服务、专业服务、科技文化服务和社会服务等领域深度拓展,无疑这些领域所涉及行业将迫切需要大量高素质应用性人才。根据广东金融学院在广东省委政策研究室和广东省政府金融办支持下所作“2010-2020年广东金融人才需求总量与结构”和“十二五时期具有广东特色地方金融体系”调研报告,未来广东金融人才缺口为25万,其中10万为现有地方金融机构体系建设所需经营管理型人才,10万为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金融后援产业人才,5万为对接香港和新加坡金融市场所需的国际化金融市场操作型人才。

从需求结构上来说,随着金融脱媒、利率市场化、资本约束加强等金融市场变化,传统金融业正经历自身 “成长的烦恼”,而互联网金融的异军突起又带来了新的冲击。银行多年来培养和造就了大批以信贷业务为主要特征的专业人才,面对业务结构的战略调整,能够胜任投行、金融衍生品、资金交易、财富管理、风险管理等各项新兴业务的金融专业技术人才相对短缺。就广东省而言,珠江三角洲地区在粤港澳金融合作和现代服务业建设进程中急需精通现代金融市场运行的专业管理型金融人才;广东在产业转型升级中急需善于把科技与金融相结合、现代产业与资本市场相结合的操作型金融人才;在地方金融改革进程中急需熟悉城镇社区金融和县域农村金融的改革创新型人才;在粤东西北欠发达地区急需长于产品与服务研发,善于风险控制的技术型金融人才。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卓越金融人才的能力标准

“卓越计划”的核心意义在于全面落实国家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三大战略,体现高等教育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本质属性。因此,卓越金融人才培养首先要树立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的培养理念,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推动高等金融教育的适应性。

2015年5月12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全面部署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提出了要重点抓好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等9项改革任务、30余条具体举措。其中,建立创新人才培养新机制之一就是实施系列“卓越计划”等新机制。

“卓越计划”以通用标准、行业标准和学校标准三部分构成的标准体系所引导。对于卓越工程师而言,“卓越计划”具有三个特点: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由此可见,所谓“卓越人才”,对行业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缺一不可,以适应力与创新力为核心的卓越理念对卓越金融人才培养具有明确的借鉴意义。卓越金融人才培养,要以金融专业通用标准为基础,以“卓越计划”理念为引领,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在增强自身对金融行业适应能力的基础上,突出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以及创新能力的提高。其中,行业适应能力包括较好的业务实施能力与学习能力、较高的职业素养与国际化视野以及较强的创新能力与创新思维。

(一)较好的业务实施能力与学习能力

应用型本科院校卓越金融人才的培养应区别于研究型大学和高职院校,不仅要承担面向商业银行、证券公司、期货公司、保险公司、公募基金等传统金融业态的服务和管理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任务,还要承担面向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公募基金子公司、融资租赁公司、互联网金融机构、商业保理公司、小额贷款公司、要素交易市场等新型金融业态的金融人才,培养能够熟练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适应社会多样化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较好的业务实施能力不仅有赖于对金融行业及其相关业务知识的掌握,还需具有将理论知识转化为真实工作环境下实践知识的能力,以及不可欠缺的自我学习能力,只有具备自我学习、不断求知的能力,才能使金融人才适应高速发展的金融行业。

(二)较高的职业素养与国际化视野

金融人才的职业素养体现在对金融伦理的认知和对金融职业道德的修养上,其职业道德水平与人文素养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其业务实施的水平和能力,会直接影响金融交易声誉机制和诚信体系的构筑(邹宏秋,2007)。得益于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居民财富的有效积累,中国正迎来“大资管时代”。在大资产管理背景下,行业的发展不仅有赖于法律关系的明晰和风险责任分担机制的建立,更要重视伦理道德的培养和信用体系的建设。金融从业人员首先要具有良好的品格,以自身的良好职业素养去影响和带动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在卓越金融人才的培养过程中,通过金融职业道德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使其做事之前学会做人是非常重要的。较高的职业素养与国际化视野不可分割,只有具有国际视野的开放型金融人才,才能适应经济金融全球化对应用型人才的国际交流能力、跨文化知识素质和熟悉国际金融规则与行业惯例的要求。

(三)较强的创新能力与创新思维

现代金融业务创新层出不穷,“以创新求发展”成为金融机构谋求发展的经营策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新能力是卓越金融人才最重要的能力和最本质的属性,具有超前性和新颖性的特点,它的形成是以深厚的知识底蕴为基础的,同时具备较强的金融政策意识、敏锐的辨析能力以及把握时代金融脉搏和发展趋势的能力。创新性金融人才善于在复杂的竞争环境中利用不确定性获取利润,其创新能力决定了金融机构的竞争力。这就要求我们在卓越金融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注重个性教育与理性思维的培养,鼓励多层次、多角度的逆向思维,探寻新思路。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卓越金融人才培养机制与路径

(一)培养模式

建立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的提出,充分发挥了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重要结合点的独特作用,大力推进了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外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构建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提升高校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的构建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卓越金融人才培养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过集合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等各方资源和优势,在卓越金融人才培养中,以“政”为基础,提供政策引导与支持,营造有利于不同行为主体间有效互动的政策环境与氛围(王安国,2012);以“校企联合培养”为纽带,引进协同单位的优秀师资和行业资深人员全程参与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课堂授课、课程设置评价、实习管理、就业指导、毕业论文等诸多环节,构建从理论到实践、从国内到国际的完整知识体系;以“研”为动力,科研院所不仅可为教师提供多方位的学术研究平台、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境内外实习研究的场所,还可以通过与国内外著名学术机构的深度合作,引进国际先进的办学理念和模式,拓展卓越金融人才的国际化视野,提升卓越金融人才培养质量。

(二)教学方式

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弹性学习制度。弹性学习(Flexible Learning)是在信息化、全球化与终身教育思想背景下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旨在充分发挥学生潜能、鼓励学生个性发展的高度灵活自主的新型学习方式(李秀娟,2005)。从学习者来看,学习的地点、时间、内容与方式是选择性、多样性与个性化的;从高等学校来看,从更多地关心自身到更多地关注自身对于社会的服务,从更多地关注教师转向更多地关注学生,更加突出开放性和人文性。毋庸置疑,应用型本科院校卓越金融人才培养只有实施弹性学习制度,建立弹性的课程系统、教学与管理系统、教学评价系统、教学技术系统以及环境支持等,才能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保障。其中,弹性学习制度,保障以制度的形式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观念落实到具体的教学中;弹性的教学计划与课程结构,有利于形成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前提;弹性的学习方法,尤其是问题导向的探究式学习、案例导向的讨论式学习、项目导向的参与式学习等多种研究性学习方法,是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弹性的教学评价制度,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明确目标和途径(原霞,2005)。

(三)师资队伍

进行引进、培训、评价相结合的制度改革。师资水平的高低决定人才培养的质量。其一,实施人才引进计划,通过多种方式、多种途径,适当引进具有金融行业企业工作经验的业界精英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承担专业课程教学、指导毕业论文等任务;其二,根据课程设置制定培训政策与计划,安排专职教师到金融行业企业工作、调研,直接参与行业企业的科研、生产和管理活动,更新金融前沿知识、掌握新的实践技能,获得比较丰富的金融实践经历,提高金融实践能力;其三,充分发挥教师教学积极性和创造性,一方面制定科学的教学评价制度,对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分类评价,另一方面,将教学激励与科研激励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将教师个人发展与金融人才培养结合起来。

四、卓越金融人才培养实践探索

广东金融学院自2004年升本以后,就将办学目标明确定位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多年来,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卓越计划”为契机,不断探索和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的学生素有“好用、顶用、耐用”的良好社会口碑。

(一)设置模块化课程结构,适应不同层次卓越金融人才培养

广东金融学院卓越金融人才培养分为本科生与研究生两个层次,其中,金融硕士是研究生阶段卓越金融人才培养的主体。学校通过设置模块化的课程结构,满足两个层次卓越金融人才培养的需求。

1.在本科金融卓越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构建CPE课程模块。CPE人才培养模式由基础核心课程(Core Curriculum)、专业课程(Professional Curriculum)和就业导向课程(Employment Curriculum)组成。为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就业导向课程分流出三个课程模块:以职业群集课程模块为主体,以拓展提高课程模块和创新创业课程模块为两翼的三个子课程模块。人才培养CPE课程模块如图1所示。该课程模式将市场需求、职业岗位需求以及学生生存与发展需求融为一体,着力培养“基础强、专业强、素质强”的本科层次卓越金融人才。

图1:CPE人才培养课程模块

2.在金融硕士卓越金融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构建TOP课程模块。其中,T模块为核心理论(Theory)课程,O模块为操作性(Operation)课程,P模块是行业前沿(Profession)课程。该课程模式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注重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应用性研究能力,突出职业性和实践性,增强金融硕士卓越金融人才的职场竞争力。

(二)搭建协同育人平台,推进“卓越金融人才”教育计划

1.金融类应用型“一纵三横”协同育人基地。“一纵”指将职业教育纵向贯穿于通识教育、学科教育全过程,同时,以人才培养模式中职业教育课程群为纵向载体,而相应着力打造三个横向支撑职业教育的条件环境平台:职业教育协同育人平台、实验教学协同育人平台和案例教学协同育人平台,即为“三横”,从而形成“丰”字型协同育人体系架构。首先,成立有多家企业、行业协会或主管部门参与的、通过协议进行合作的校企合作理事会。根据各种企业协作实际情况,制定合作各方的权利与义务、职责和收益的分配原则;在各系实施层面实行双主任负责制,与企业建立互任机;大力建设双师型教学团队;为实现职业教育与学科教育相融合,搭建三类协同育人平台。

依托职业教育校企协同育人平台,通过创办直接与行业企业对接的金融类系列特色协同培养班,择优录用优秀毕业生;实现人才培养与行业的无缝衔接。主要有三个类型:职业教育协同培养班、卓越金融理财师协同培养班、协同创新创业训练班,形成了稳定的协同培养教学模式,以及稳固的协同实验实践等条件环境;

依托实验教学协同育人平台,与知名企业合作开发三个国内一流的特色校内仿真实验教学平台,主要有:与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资金清算中心协作开发的“实验银行”、与深圳国泰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深度合作开发的 “现代金融实战训练”、与用友软件公司合作开发的“金融ERP”。建立了适应金融类职业教育的“递阶式”实验课程群;

依托案例教学协同育人平台,促进了课堂理论教学与行业实际的融合,为金融类应用人才培养提供案例支撑。与联系紧密的金融企业建立稳固的案例素材来源基地,案例素材来源主要有协同育人企业、协同创新企业、横向科研项目企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企业。现在已与10余家金融企业密切合作,建立了稳固的案例资源来源平台,提炼企业案例;提供行业标准;建立了适应金融类职业教育的“递阶式”案例教学程群。

2.金融硕士协同育人平台。该平台是集理论教学平台、政产学研合作平台、广东特色金融协同创新发展平台、专业学位“行业发展前沿”讲座、海外游学计划五位一体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协同育人平台。(1)理论教学平台。以金融系教师为主体,华南金融研究所、区域金融重点研究基地、科技金融实验室及相关部门教师共同参与,组建了课程教学团队,实施了课程建设,形成了理论教学体系;(2)政产学研合作平台。教师通过开展横向课题研究和产学实践,为金融实务部门提供决策咨询,开发实践案例;研究生开展专业实践,在实践中确定论文选题,完成学位论文,提升实务能力;实现了研究生学校与实务部门全程联合培养;(3)广东特色金融协同创新发展平台。该平台主要依托“广东特色金融协同创新发展中心”省级协同中心,发挥了如下作用:教师开展金融硕士培养教育研究;研究生训练创新思维,围绕金融领域热点问题,提出解决方案;通过研究生暑期学校、广东—诺丁汉高级金融研究院和华南创新金融研究院,扩大了不同院校研究生的交流;(4)专业学位“行业发展前沿”讲座。该平台一方面促进校内外导师交流;另一方面提升了研究生综合素养,掌握金融领域实务前沿动态。使研究生从课程学习中获得间接的实践经验,掌握金融领域实务前沿动态,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促进了校内外导师交流,提升了研究生综合素养,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应用性研究能力,突出职业性和实践性,增强研究生的职业竞争力;(5)海外游学计划。该平台主要功能为教师开展国际合作交流,提升研究水平;研究生进行海外访学,开阔视野。海外游学计划平台有效实施,强化国际化意识,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资源,大力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和多种形式的研究生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推进与国外高水平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包括联合课程、共同指导和交换研究生项目等。积极推进研究生的海外研修项目,如学术访问、科研学习等活动,开阔研究生的学术视野,提升研究生的创新合作能力,为广东金融人力资源素质提升发挥了基础性的作用。

(三)强化专业实践教学

实际问题的卓越能力是卓越金融人才最核心的能力。我校卓越金融人才的培养突出金融实践导向,加强专业实践教学。其一,在教学方式上,采取开放式演示与实验教学相结合的授课模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其二,在教学内容上,注重由理论教学到模拟实验再到内容创新的衔接过程。以基础知识为学习起点,以实验操作为必要手段,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知识技能的应用能力;其三,建立联合培养基地,推行产学研联动。为了使卓越金融人才的培养与社会需求对接,我校除了在校内建立现代金融实践与创新基地之外,还积极与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广东省银监局、商业银行、证券公司、期货公司等部门加强联系,建立了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校外实践基地,创建了“产学互动、校研联动”的运行机制,形成了多层次、有序化的卓越金融人才合作教育实践平台。

(四)积极推进“大金融”战略合作

2015年4月,我校与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四个方面展开深度合作:(1)推动行业特色高校建设。双方按照“金融引领、学科交叉、协同创新、区域特色”的发展思路,共同推进我校“大金融学科建设”;(2)推动广东-诺丁汉高级金融研究院的多层次建设。在“广东-诺丁汉高级金融研究院”项目合作框架内,合作建设广东-诺丁汉高级金融研究院的“金融学科特区”;通过两校一所的“2+1”模式,将广东-诺丁汉高级金融研究院打造成为覆盖金融高端人才培训、金融博士教育、高端金融智库、高端教育咨询机构;(3)推进广东“金融强省”战略智力支持建设。合作开展国家及区域层面的金融重大战略研究、重大项目的决策咨询和顶层设计等工作;结合广东省金融强省战略、广东省海上丝绸之路金融支持、广东自贸区、多元化产权交易市场发展、新型产业基金发展等研究领域的实际智力需求,与相关需求方合作,围绕定向问题开展研究;合作推动金融政策与策略智库的筹建;(4)推进建立中国金融高端论坛系列子论坛。

(注:本文系2012年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应用型本科院校卓越金融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KS025001;2014年广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研究——以金融硕士为例”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4QTLXXM45)

注 释:

①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中国的中长期高等教育改革将实施两个计划:一是“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即“珠峰计划”,目前涵盖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科学五大学科;二是“应用学科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即“卓越计划”,涵盖卓越工程师教育、卓越教师教育、卓越医学人才教育、卓越法学人才教育。

[1]杜玉波.把握新常态下的高教发展[N].光明日报,2015-3-2.

[2]刘伟,苏剑.“新常态”下的中国宏观调控[J].经济科学,2014,(4):5-13.

[3]林健.注重卓越工程教育本质,创新工程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1,(6):19-21.

[4]邹宏秋.加强高职金融职业道德教育 培养高品质金融人才[J].浙江金融,2007,(11):59-60

[5]王安国.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研究[J].中国地质教育,2012,(4):40-43.

[6]李秀娟.弹性学习制度及其存在问题的分析与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2):15-16.

[7]原霞.论弹性学习制度的内涵、发展和教育意义[J].当代教育论坛,2005,(5):224-25.

猜你喜欢
卓越协同金融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创优阳江 追求卓越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梦
大作为 走向卓越
创新,只为追求更加卓越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卓越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