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问题为导向的经济统计学教学改革探索

2016-04-26 08:44杨宇
关键词:导向案例经济

杨宇

(西南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重庆 400715)

以问题为导向的经济统计学教学改革探索

杨宇

(西南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重庆 400715)

问题导向式的教学改革调整了统计学的教学思路,从问题入手来介绍统计方法的原理和操作,将统计学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模块化设计,采用小组形式进行合作学习让学生参与到问题解决中,同时转变统计学考试模式。教学改革明显提高了学生对经济统计学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选择恰当的统计方法并应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统计学大班教学、学生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依赖以及教师对教学改革的动力不足影响了教学改革的效果。

经济统计学;问题导向式教学法;改革

经济统计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作为一门方法论学科,教会学生应用各种统计方法来解决实际的社会经济问题成为经济统计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对学生在实践中应用统计方法能力的培养也成为该课程的一个重要目标。[1]但现实中经济统计学教学效果却受到了很大的质疑,学生在实际应用中的表现与经济统计学教学的预期目标相去甚远,主要表现为:学生在面临一个实际经济问题时往往无从下手,不知道该用何种统计方法来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传统的实例示范教学中的例子都是为某个统计方法专门设计的,学生们对统计方法选择的训练处于缺失状态,这会导致学生对统计方法选择存在偏差。[2]同时学生使用一套统计方法完整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弱。传统教学中强调在特定的情境下对某种统计方法使用的反复训练,此时学生对各种方法应用的体会是片段性的,不完整,当其在实践中遇到一个实际问题时,需要一套统计方法来完整地解决问题时,他们就会感觉力不从心。[3]由于没能体会到统计方法的实用性,加之统计方法原理较为复杂,学生们对统计学的学习感觉枯燥,最终导致学生对统计学学习兴趣的下降。[1][4]

目前大量提倡的案例教学也未能解决这种状况。案例教学也是将真实场景引入到统计学教学中,但仍然以教师示范操作和讲解为主,学生的参与度不够,最后都逐渐滑向了传统教学的原点。[5]最糟糕的是案例教学还可能导致统计学课堂走入另一个极端,将案例的内容替代了统计方法本身,使其成为讲解各种故事的课堂,还是不能达到统计学教学的最终目标。[6]因而急需一种适宜统计学的教学方法,既能将统计方法与真实环境相契合,又能训练学生选择和使用统计方法的能力。基于问题导向式教学法在经济统计学教学中的适宜性分析,根据课题组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经济统计学教学中引入问题导向式教学改革的实践,本文探讨了问题导向式教学在统计学课堂中的效果,同时提出改革的优化方向。

一、问题导向式教学法在经济统计学教学中的适宜性分析

(一)问题导向式教学法的特点

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的问题导向式教学法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例如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7]该教学法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于1969年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目前已成为国际上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与传统的以学科为基础的教学法有很大不同,问题导向式教学法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而非传统教学中的教师讲授为主。

1.以问题为起点,学生的一切学习内容是以问题为主轴所架构的。问题导向式教学法将教学与真实环境中的任务或问题相联系,通过设计真实性任务,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通过学习者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来解决问题,从而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8]问题导向式教学法的精髓在于发挥问题对学习过程的指导作用,通过解决问题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后达到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的学习目标。

2.偏重小组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学生最大限度参与到问题的解决中。与传统教学不同,问题导向式教学中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要角色。教学中注重学生围绕某个问题进行小组合作,包括课外的资料查找,课堂的讨论交流,甚至问题解决的方案形成均以小组的形式完成。这个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占有较大比重,老师只是进行指导和管理。因而问题导向式教学的成功开展,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花在前期准备工作上的时间精力大大多于普通的课堂学习,这对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也是问题导向式教学法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9]

3.教师对课堂进行指导和管理,保证课程的内容与教学大纲不发生偏离。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是指导认知学习技巧的教练,主要从问题解决的程序和方向上对学生进行引导,而不只是讲解知识。为了保证课堂按照教学目标进行,不能偏离教学方向,教师对课堂的内容和秩序进行管理和控制。

(二)问题导向式教学法在经济统计学教学中适宜性分析

我们认为方法论学科关注学生应用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重在加强对学生使用方法的训练,需要学生体会在真实的世界中使用方法来解决问题,才能深刻理解和掌握统计方法的原理和操作,因此在经济统计学教学中采用问题导向式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弥补现实中传统教学的缺陷,应该是非常合适的选择。

1.问题导向式教学可以避免统计学教学走入纯方法传授的误区。统计学是方法论学科,其主要内容为各种统计方法的原理和操作。但传统教学注重统计方法原理的推导和证明,很容易走入了纯方法讲授的误区,使得经济统计学课程出现本末倒置的现象。由于经济统计学强调统计方法在经济研究中的应用,所以采用问题导向式的教学可以围绕问题解决来展开,使得课程的学习回归到正常的轨道,同时也会极大提高学生对统计学的学习兴趣。

2.问题导向式教学可以补充学生对统计方法选择的训练。问题导向式教学可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训练统计方法的选择,这优于案例教学。案例是多种多样的,在教学中很难对案例进行归纳分类确定统计方法的选择,而在问题导向式教学中,从不同的案例中提炼出相似的问题,才能对学生选择统计方法进行训练,并且最后才能进行归纳总结,即什么类型的问题采用什么样的统计方法。

3.问题导向式教学可以提高学生使用全套统计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学生完全自主使用统计方法解决问题,这种训练比传统教学中仅仅倾听老师进行实例示范效果更好。尤其在解决一个具体问题中,需要学生选择数据收集方法、使用数据整理和分析方法来完成任务,在此过程中学生体会了采用一套统计方法解决问题的经历,这种训练有利于学生掌握利用统计方法完整的解决一个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各种统计方法应用能力。

二、问题导向式教学改革的实验设计

(一)实验组和对照组的选择

统计学是在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二年级第一学期开设。考虑到西南大学的经济管理类专业中工商管理类和经济学类实行2+2培养模式,即学生入学后在前2年完成专业大类课程结构体系中基础课程学习,后2年根据人才需求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成绩、志愿情况可选择到各大类下的具体专业完成专业课程学习,而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不采用此种培养模式。为了方便进行分组和跟踪调查,实验设计时将2011级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作为实验组,在统计学教学中引入了问题导向式的教学方法,其他经管类专业的学生作为对照组,统计学教学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二)问题导向式教学方法的引入

对实验组的统计学教学改革主要从四个方面对原有的教学模式进行调整。

1.改变课堂教学思路,从问题入手来介绍统计方法的原理和操作。在整个课程开始之前,我们给学生摆出了几个真实的案例,提出了相应的社会经济问题。这些案例的来源比较丰富,有各种教材中的真实案例,也有老师们的研究课题,甚至还包括其他课程中(比如《社会经济调查与分析》课程)学生们选择的研究课题。我们强调统计学是为解决这些问题服务的,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使用一些统计方法,教学中特别强调各种方法适宜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弄明白该问题的实质,然后寻找恰当的统计方法来解决。我们的课堂教学思路就调整为:社会经济问题的提出——解决该问题统计方法的选择——统计方法的基本原理介绍——统计方法的基本操作——得出结论做出解释。

真实案例结合了农业经济管理的专业内容,其中有一个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调查分析案例。该案例提出如下的几个问题:目前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究竟达到怎样的程度?农村劳动力主要转移到什么行业中了?劳动力主要以怎样的方式进行转移?劳动力转移降低了农业生产的产出水平吗?该案例中抽样调查方法、问卷的设计、描述统计分析、假设检验和方差分析以及回归分析的方法在其中得到了应用。学生们对该案例的兴趣一直引导其学习各种方法的原理和操作,当结论得到的同时,学生从问题的解决中获得了成就感,最重要的是学生体会了一个问题解决的完整过程,对其以后使用统计方法解决问题起到重要的示范作用。

2.对统计学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设计。根据统计学方法论学科的应用特点,对统计学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设计。由于经济管理类专业除了需要掌握统计学基础知识外,还要能够将统计知识和统计方法应用于本学科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上。因此,改革探索中将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统计学课程分解为两大“模块”:其一是统计方法的基本原理及操作,这一内容其实就保留了当前统计学课程的基本内容,但强化对各种统计方法适用性的讲解;另一“模块”是统计方法的综合应用,从数据的整理、分析到数据的解释,该模块侧重于选择统计方法并使用统计方法的训练,并对各种统计方法选择使用的结果进行对比,让学生体会方法选择的过程及其效果的差异。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将学生进行分组,每组5人。每个小组从案例库中选择感兴趣的案例,熟悉案例的背景,了解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在统计研究的每个环节都围绕着需要解决的问题展开。在统计调查环节中需要学生们设计调查方案和调查问卷;在统计整理环节中加强了对统计表设计和统计图绘制的训练。我们强调规范的表格和精美的图形的基本要素,让各组学生对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并将整理结果用图和表进行展示,对各组同学做出的结果进行评价;在统计分析环节我们让学生对各种问题进行归类,比如需要对现状进行描述的问题,需要分析不同类别之间是否有显著差异的问题,需要分析现象之间相互关系的问题。然后逐一地介绍各种问题适宜的统计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学生选择使用恰当的统计方法进行操作来解决问题。同时在各种分析方法结束以后,再对每种分析方法适用的条件进行归纳,让学生对方法的适用性进行识别。

4.转变统计学考试模式。考试模式从单一的闭卷测试转变为多角度的综合测评,主要包括以下三种方式:第一是闭卷测试,以检验学生对于基本理论的掌握;第二是上机操作,主要考察学生对于统计软件的使用;第三是分组讨论,考察学生整理数据—分析数据—解释数据的完整过程。学生在平时的问题讨论中的表现、计算机操作能力的考评等内容占了一半,而在闭卷考试中除了理论知识的考核,还包括了案例分析的题型,从数据收集到数据的分析,有一些方法需要学生进行选择和评价,有些则需要学生进行计算和解释。考核的内容特别突出应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研究方法设计

为了检验统计学教学改革的效果,我们于2015年6月对2011级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和老师进行了调查。调查的方法主要包括对教师的访谈和对学生的问卷调查以及抽取学生的毕业论文进行分析。教师访谈主要收集学生解决专业问题时选择和使用统计方法能力的信息;而对学生的抽样调查主要了解学生的统计学学习兴趣,对统计方法的实用性评价;抽取不同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是为了检查毕业论文中学生是否使用统计数据和统计方法来论证观点,以及学生编制统计表和绘制统计图的规范性。

我们对19名专业课老师进行了访谈,从2015届毕业生中抽取了138名经管院的毕业生,其中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56名,其他专业学生82名,同时将这138名同学的毕业论文也进行了分析。为了分析问题导向式教学的效果,我们采用对比分析法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的统计学学习效果,根据调查结果分析了两种模式下学生的统计学学习效果差异,由于收集的数据属于分类数据,因而采用交互分类中的卡方检验来判断两组学生学习效果差异的显著性。

三、问题导向式教学改革的成效

(一)学生对统计学的学习兴趣明显增加

从对学生的问卷调查中发现,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们对统计学的认识是一门利用公式进行计算的课程,在现实中的实用性不大,枯燥复杂。而问题导向式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们的观点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认为统计学是提供工具解决问题的课程,实用性很强。枯燥和复杂的成分都降低了。

数据结果表明只有28%的学生认为统计学枯燥,难度大,这一比例低于其他专业的学生(32%),而87%的同学认为统计学的统计方法实用,高于其他专业学生对统计方法实用性的认同度(68%)。这一结果在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调查中得到了印证。

表1:不同专业的学生对统计学课程的兴趣差异

采用交互分类的卡方检验发现,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与其他专业学生对统计学的兴趣存在明显差异。从样本数据结果看,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对统计学不感兴趣的比重低于其他专业的学生,而感兴趣的比重高于其他专业的学生,显然教学模式的改革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了明显的作用。

(二)学生选择适用的统计方法能力有明显提高

我们对学生选择统计方法能力的判断主要源于对专业课程老师的访问,尤其是对统计学后续课程中《社会经济调查与分析》课程老师的访问。访问主要侧重从选择研究方法的能力对学生进行评判。从访问中发现,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提出研究课题的同时能够很好的设计数据收集的方法,数据处理和数据分析的方法。因而在研究方法的选择能力上明显优于其他专业的学生。

(三)学生在毕业论文中使用统计方法的比例明显上升

我们调查了样本中的138名同学的毕业论文,从学生应用统计方法能力方面对论文进行了评价,结果发现56名农林经济管理学生中有25名同学的毕业论文采用统计数据以及各种统计方法来论证观点,比例达到了44.64%。而其他专业的82名同学中只有27名同学采用了实证分析的方法,比例仅为32.93%。并且在统计表和统计图的制作和设计等方面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论文都优于其他专业的学生论文。因而问题导向式教学能够提高学生采用全套统计方法解决问题的意愿和能力。

四、问题导向式教学改革的反思与展望

但问题导向式的教学改革在实践中遇到了困难。主要表现为:

(一)大班教学不便于问题的讨论和交流

目前的经济统计学课堂均为60人左右,按照5个人为一组,课堂中有12组进行讨论和交流。每组需要解决的真实问题也存在差别,各小组之间的讨论很难开展,教师在课堂中的组织和管理的难度非常大,很容易导致课堂秩序混乱,而且在规定的课时中不能完成任务。如果缩减学生人数,更有利于小组之间的交流以及教师对课堂的控制。

(二)学生对教学改革不适应

学生对各种问题的背景资料了解较为缺乏,不愿意花费时间去熟悉,在小组讨论中很难结合各种背景材料进行充分论述,由此参与的积极性受到影响。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的学生长期接受“填鸭式”教育,对传统教育模式形成一定依赖性,缺乏主动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能力,这也是一种依赖于以往教学理念和学习方法的表现,这种依赖导致改革进程受到阻碍。

(三)老师对教学改革的动力不足

问题导向式教学作为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对教师自身的素质和教学技巧都有很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但对本专业、本课程内容熟练掌握,还应当扎实掌握相关学科知识,并要具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要善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寓教于乐、控制课堂节奏等技巧。这些都需要教师投入很多时间和精力。目前高等院校对教学任务的考核仅限于完成教学课时量,对教学质量和效果没有明确要求,而对教师的科研考核则非常明确,在这种考核规定中,教师们更愿意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科研任务中,因而缺乏动力去实施教学改革,这正是当前多数教学工作者都意识到传统教学的弊端和改革的方向,但迟迟没有启动的根本原因。

因而为了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需要改善教学条件同时建立教学激励机制。缩减经济统计学课堂的人数,实施小班教学有利于教学改革的顺利开展。而更重要的是建立激励机制来促使教师在课程教学中进行精心的设计和安排,这一措施才能从根本上促进改革和提高教学效果。

(注:本文系西南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应用导向下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013 JY085)

[1]曾五一,肖红叶,庞皓,朱建华.经济管理类统计学专业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J].统计研究,2010,(2):3-6.

[2]赖一飞,魏敏杰.面向新世纪的统计学教学改革[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1,(18):173-174.

[3]龚江辉.以数据导向改革社会经济统计学教学[J].中国大学教学,2008,(4):37-38.

[4]冯冰.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非统计专业统计学教学的探讨[J].经济师,2013,(1):137-138.

[5]袁诚.统计学案例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统计教育,2006,(4):38-41.

[6]杨宇,李晓阳.统计学案例教学的困境与出路[J].高教论坛,2013,(11):73-75.

[7]乔伊斯.教学模式[M].荆建华,宋富钢,花清亮,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8]范晓男,等.论PBL教学法在经济学各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8):67-69.

[9]崔义成等.问题导向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4):81-86.

猜你喜欢
导向案例经济
以生活实践为导向的初中写作教学初探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偏向”不是好导向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需求导向下的供给创新
犬只导向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