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绘画中的新叙事

2016-04-29 08:07周春燕
美术界 2016年4期

[摘要]在艺术语言方式日益多元化的今天,艺术人格、艺术观念、艺术面貌的独立、私有、排他已呈现逆转之势,艺术个人生存体验引发了叙事性在当代艺术中的多元化倾向。叙事性作为绘画中一种可能性的角度,为艺术创作和解读艺术作品提供了一个新的视点。在这样的情境下,当代绘画的“叙事”在多元化之中,向着更加个性化的方向发展。通过本文探求叙事性在绘画中新的创作方法,为艺术家提供更加多元的创作思路,通过这种新的多元的叙事方式来承载艺术家对他们所处的时代和社会以及身份等多种问题的阐释。同样,新的叙事方式为绘画中的图像呈现也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丰富了视觉语言。本文借以中外几位当代艺术家个案分析来论证研究目的。当然他们的艺术成就与价值远远大于“叙事”这一个层面,许多理论家和批评家对其艺术进行全方位的研究。但此文仅在“叙事”的方向上来探索,并不代表其作品的所有含义、同时也有许多艺术家在此方向进行研究和探索,本文以几个典型艺术家来例证。

[关键词]当代绘画;绘画叙事;绘画观念

一、“超越”宏观叙事的绘画叙事——曾梵志作品

曾梵志在当代绘画中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是一个引领的角色,他的作品为我们讲述动听的故事,揭示我们无法料想的抑或是无法预见的情形或者事件,这些都是在他作画的过程中完成的。

他的艺术作品是在展现绘画本身所能包含的所有可能性,而不是阐释画面之外已经存在的某个故事,叙述性的特征使得他的作品具有极强的震撼力。

他的画面上那些纷乱、富有张力的线条和色彩的处理充满了表现的力量,让人领会到画家那剪不断理还乱的思想和情绪,有着焦躁不安的感觉,它似乎在诉说着一种生命存在,一种孤寂般的存在。

他的系列作品《江山如此多娇》充满着无法停歇的变化和激情,具有力量感以及似流动感的构图,这种类似的运动毫不做作而且也是毫无拘束的,这一系列作品有的是一种抽象表现的笔触,有的是富有动态感的风景,也有的是对毛泽东时代的记忆。绘画的动态美和巨幅构图的含义在这些作品中不断变化,都体现着其内在的一致性,他的叙事方式处于不断变化和演进当中。

新的叙事方式很明显需要与当代背景形成整合,只是这种整合的过程是缜密而稍带有隐蔽性。曾梵志的作品通过在手法和情节的结合上,使他的绘画创作本身成了真正的叙事方式。

二、“刻在内心”符号的叙事——塔皮埃斯作品

在绘画作品当中,符号本身是具有象征意义的,当然有些符号对应到某个艺术家是有着其本身特殊的个人生存体验,是比较隐晦的。比如西班牙艺术家塔皮埃斯,他作品中经常会出现或纤细、或粗壮、或端正、或斜置的“T”字形、“十”字形符号,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那个幽灵般的“十”字符号几乎出现在每一幅作品上,成为塔皮埃斯作品的一个标志,这只能通过艺术家本身和这种符号来猜想其含义。塔皮埃斯在谈到他早期作品时,曾将这两种符号解释为他本人姓名和他的爱妻特蕾莎名字的起首字母(“十”是宗教符号,也可分解为四个“T”),随着在以后作品中越来越多地反复出现,它们也越来越明显地被画家赋予新的意义。这时的“十”“T”已不只是作为一种宗教符号,也不只是作为夫妻二人的姓名标记。塔皮埃斯在画面留下这些符号,意图在材料上印下表示一个人存在的痕迹。这个人不再指狭义的某个个体,而是指一个总体的概念。塔皮埃斯曾说:“即使处理一些极其简朴的形象,我也感到必须给作品打上人的标记。”0在这里,塔皮埃斯想要表现的是留在其内心世界的痕迹。

三、图像的叙事一一图伊曼斯作品

居住于比利时的当代艺术家图伊曼斯的绘画,图像之中潜藏了许多视觉无法感知的精神素质,绘画、历史、人类自身的故事包含其中,有选择性地对视觉消息进行强调或者删除,而通过影像曝光式的处理,画面主题有了一种暗示。恰恰是这种曝光式的处理,即便他在利用图像资源的时候依然不放过强调偶然性。

图伊曼斯的绘画看似快速,实则是故事的叙事时间潜藏在绘画中的一个必然。图伊曼斯在画面中叙述故事好像是用速写式的方式,连续的时间成为碎片,断开了,于是,他的绘画呈现一种模糊、斑驳造成的悲凄、无力,而其中却潜藏着一种危机。

追究这种危险和焦虑的危机感,与图伊曼斯儿时的记忆感受相关。图伊曼斯属于战后婴儿的一代,父母因为来自不同的国家受生活背景差异的影响,家庭氛围有时会出现分歧或者不融洽。他受过良好的教育,在他儿时的记忆中,关于战争和大屠杀的话题常常被家人议论,而且当时因为影像的兴盛,战争的相关记录也很直观地呈现。这一切都深深地印在了图伊曼斯的记忆当中,对他今后的绘画主题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图伊曼斯利用图像资源无所不画,他的绘画主题涉及现实生活中的很多领域,从每个他所表现的物象中摄取其背后的故事,似乎这就是他绘画的窍门。

四、叙事在中国一一第四届成都双年展

第四届成都双年展的主题“叙事中国”,对这一个主题的确定是与2009年中国特定的历史背景有一定的关系。2009年,正值新中国成立60周年,改革开放30周年,中国快速崛起,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此次展览期望展现艺术家对我国社会变迁的认识和感悟,从而呈现中国当代艺术在叙事的内容与方式上的变化轨迹。这也就是说中国当代的艺术家们从个人的角度对中国当下所面临的社会问题以绘画的形式呈现一种反思。

展览规定了艺术家的艺术作品必须以叙事的方式来呈现,也就是艺术家们会以最好的一种方式,侧重作品跟这个主题搭边,和大的历史人物、事件相关的作品。这看似是一种对当代艺术中多年以来被忽视的宏大叙事,然而实际上这种叙事已经体现出了艺术家对人生及命运,对我们生存境遇的关注。尤其是通过对新生一代的视角强调用艺术家的自身体验和感悟去阐释和表达中国这些年来的发展变化。所以,在这个层面上,艺术家在一个特定的范围之中体现了其自身的人文关注。

“叙事中国”主题展览强调叙事方式的独特性与原创性,因为是“叙”中国之事,而且这种叙事方式的独特性与原创性是具有个人化的特征,如上段所说,是从艺术家个人的生存体验中滋生出来的表达方式。这里说的个人化必定包含了艺术家作为中国国民的特有素质与涵养以及对艺术的理解认识,也就是说,这种有着中国血液的个人特质恰恰是区别西方当代艺术形态的关键所在。

结语

不管是艺术家怎样的叙事内容与形式,他们在绘画作品中通过个体对社会生存的感悟诉说着符合当代的艺术魅力。艺术并不是凭空而来,也不是完全凭借感性的传达。在寻找艺术本质的道路上,已经有许多优秀的艺术家给予我们许多提示:技法和视觉语言需要系统地学习和实践,更要体会作品背后强大的精神传达和理性支撑。我们应该站在怎样的视点上去学习和观看当下的生活、社会、文化?如何去观看当代艺术?观看当代艺术中的叙事性?需要我们在艺术实践中找出答案。

在本文中,我们探讨了社会现象和背后本质的联系,艺术个人生存体验所引发的叙事性在当代艺术中的多元化的倾向,当然这些还不能完全体现艺术家的想象力以及作品背后承载的话语。

[周春燕,河南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