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中有诗 诗中有画

2016-04-29 08:07罗炜
美术界 2016年4期
关键词:李可染笔墨山水画

罗炜

何丽萍自幼受母亲影响学习绘画,从小学到中学,她养成放学回家完成作业后便拿出画笔画画的好习惯:花鸟虫鱼、飞禽走兽以及时装设计等,乐此不疲地画了一本又一本。何丽萍到师范后开始规范学习中国画,她对宋、元、明、清时期的画风非常喜爱,尤其崇拜当代著名山水画家李可染、傅抱石、贾又福。她承袭中国画的传统学习法,严格遵从著名山水画家李可染的精妙之见解:以最大的功力打进传统,又以最大的勇气跳出传统。她深刻领会大师这个观点,并把它当作学习山水画人的重要课题。她懂得要画好山水画,始终离不开传统这个源头。因此,她刻苦临摹范宽、龚贤的山水画作品。在临摹的过程中,她用心揣摩古代大师的用笔技巧、用墨方法以及运笔的力度,感悟笔墨语言的勾、皴、点、染及虚实变化等。她希望从诸家作品中吸取养分,融会古今,并在找寻合乎自然的规律中丰富自己,从而巧妙地把古人的笔墨语言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

山水画非常讲究意境的创造。一个好的山水画家应该常常走出画室,从真山真水中汲取养料。何丽萍深知以造化为师的重要性,她多次到太行山等地写生,努力实践李可染的写生理论。她在写生与创作中体会与参悟李可染画论:写生,必须相应地解决很多问题,作画如没有一系列办法,其失败是必然的。第一构图,第二形象,第三层次、空间,第四气氛,第五色彩,第六笔墨,这六个要则与意境创造的关系最为密切,是使山水写生能打动人、富有生命力的源泉。写生时要对描写的对象十分爱惜,不应轻易放过,要像榨油那样,一点点榨取,凡有好的地方都要画下来,先画最重要、最美的地方,然后再向其他地方加以扩展。

她也深知“搜尽奇峰打草稿,信手挥洒仙境来”的用意。她在深山幽谷中对景写生,不断积累素材,把笔下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作为传情达意的载体,用笔墨述说自己的思想和阅历。在画中融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学、哲学、易经、诗经等,以一种超自然的力量来描绘其山其水,把人引入“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境界。

何丽萍的写生作品已经具备了一个画家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如她的太行山写生系列作品,我们从中可以发现,她在画面结构、空间、亮度留白等的把握上都相当精准,也从中可以看出其对传统技法的学习程度相当深入。因此她有自己独到的取舍和理解,使作品形成苍茫、厚重的风格。这无疑是在继承传统以及前辈艺术手法和师从造化上得到的一种统一的和谐之美的表现。

何丽萍爱读书,勤思考。她博览群书之余,每天坚持练习书法和画画,故而,阅历广、眼界宽,也因此更尊重传统,但又不以传统为桎梏,画地为牢。意识宽广,思维开阔。大量的阅读使她愈来愈深入地思考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冲撞与融合这些形而上学的问题,并最终将她导向了对绘画本源的追问。她为了提高绘画水平,常常自费到全国各地交流、学习,拜师学艺,不放过任何一个提高自身艺术水平的机会。她更深知,艺术不仅要苦学,而且更要苦练,她常常为了完整地完成一幅作品而通宵达旦。

任何优秀画家的作品,无不根植于时代和来源于生活。何丽萍的作品贴近生活,在她近期的作品中,我们既可以看到明清画家的某些笔墨元素,又感觉到西方水彩画的某些技法,她在积墨肌理上做了较多的尝试,以她独特的方式诠释她的精神与领悟。她的作品多以地处桂西南——她的家乡风情为母题,而且大部分以采风时的写生为蓝本,依据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和对绘画艺术独有的视觉,重新组合架构,创造出独特的意境,把自然中的真与幻融合起来,让人感悟到作品源于自然,美于自然,但又比自然景观更引人入胜,浑厚、苍润、雅丽。品读何丽萍的山水画近作,既有北方的雄浑,亦有南方的秀美,这是何丽萍山水画的审美特征。何丽萍的作品讲笔墨、重写意,显个性、蕴学养。她的审美倾向注重强调造型的完整性和中国画的意境。在艺术思考和表现形式上,通过传统笔墨语言用笔用墨的浓、淡、干、湿,使画面丰富多彩而厚重。加之她与生俱来的较深厚的音乐修养,让音乐陶冶出她绘画中明快的节奏和诗意的抒情。从她作品的风格、笔法的力度上,体现出鲜明的音乐感和装饰美,使人感觉到“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境界。

何丽萍的绘画基本功扎实,创作路子宽广而有深度。当然,中国画光靠基本功是不够的,它更需要顿悟,这种顿悟的获得在于你是不是心有灵犀。另外,平心静气的绘画态度也是一个重要方面,不能想象一颗躁动不安的心会指挥笔墨去营造平淡天真的画境。这种真心诚意的绘画态度对于一个青年人来说是难能可贵的。何丽萍具有这种态度,所以她常常能以平和的心来雕琢她的画风。她这种对艺术的真诚、勤奋和持之以恒的追求,以及练就的生动熟练的绘画技法,一定会让她越来越娴熟练达,相信她日后一定会越画越好。假以时日,必将大成。

猜你喜欢
李可染笔墨山水画
论南宋山水画的艺术审美性
等不及的收徒
等不及的收徒
程灿山水画作品
张自启中国画——山水画
张和平山水画欣赏
可贵者胆 所要者魂
为练笔墨才写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