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齐哈尔市文化形象外宣翻译现状分析及对策性研究

2016-05-04 09:27董芳赵丽娟
理论观察 2016年4期
关键词:外宣翻译翻译策略

董芳 赵丽娟

[摘 要]外宣翻译实质上就是通过译者,向目标语受众恰当、准确、有效地传递原文文本信息,实现原文作者的宣传目的的跨文化传播实践活动。本文结合齐齐哈尔外宣翻译现状,提出外宣翻译应遵循目的论原则,强化受众意识和宣传意识,加强译者的英汉修辞对比意识,运用灵活多变的翻译策略的对策。

[关键词]外宣翻译;目的论原则;受众意识;翻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04 — 0034 — 02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入世”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国际地位和影响不断增强,我们与世界各国、各地区交往日益频繁,对外宣传的作用日益显现。根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2020年,我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接待国和第四大旅游出境国,对外宣传领域面临着空前的发展机遇。我国的“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将黑龙江定位为向东北亚开放的重要窗口,齐齐哈尔作为黑龙江省第二大城市且处于东北-蒙东经济区,对外宣传无疑为其经济发展担负着重要使命。同时,外宣工作的手段、方法、质量和水平也面临着严峻挑战。

一、外宣翻译的本质属性及作用

外宣翻译是以外国语言文字为工具来介绍、宣传我国“人、事、物”的一种信息、文化传播活动。它既具有一般意义上的翻译特点,即语言形式的转换和意义内容的传递,同时又强调实际效果与受众反馈,注重信息的双向流动与国家形象的正面建构,因此本质上是一种用外语进行“再创造”的跨文化传播实践活动,担负着信息共享与传播交流的社会功能,带有翻译与传播的双重属性。与此相对应,外宣翻译研究主要应是基于翻译学与传播学视角对外宣翻译进行探索与解读。成功有效的外宣翻译将有助于来自于不同文化的外国人更准确的了解、理解中国传统与现代文化、自然和人文景观、投资与发展环境等各方面信息,为国家、地区间的交流与合作提供有力支撑。

二、齐齐哈尔市的文化特色

齐齐哈尔市建城已有八百多年,历史、文化底蕴厚重,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在不断发展中形成了多元的地域文化。

得天独厚的生态文化。齐齐哈尔拥有世界最大的芦苇湿地-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鹤文化是其特色品牌。境内的“一江九河”均未受污染,拥有17个中国特产之乡,获得绿色有机食品、无公害农产品标志认证1538个,具有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及绿色生态旅游的鲜明优势。

凝重厚远的历史文化。齐齐哈尔拥有距今六、七千年的昂昂溪新石器文化和被学者称之为“北方半坡”的滕家岗文化遗址、有建于12-13世纪中国最北的“金长城”遗址、有打响武装抗日第一枪的江桥抗战遗址。

异彩纷呈的民族文化、宗教文化。齐齐哈尔有汉、满、鄂温克、达斡尔等35个民族,蕴藏着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及道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丰富的宗教文化。

独具特色的冰雪文化、乡村民俗文化。齐齐哈尔市冬季平均气温为-20℃,江河湖泊的结冰期全年近5个半月,冰层厚度约1m,雪雕、冰雕、滑雪等冰雪文化独具魅力。作为最原始的捕鱼方式之一、北方少数民族渔猎文化的重要部分,冬捕已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瑟宾节”、“滚冰节”、“库木勒节”、“那达慕盛会”等民族民俗文化异彩纷呈(董芳,2014)。

三、齐齐哈尔市文化形象外宣翻译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齐齐哈尔市文化形象外宣翻译现状

据笔者调查,目前关于齐齐哈尔市的书面纸质外宣翻译资料只有三种。其中宣传册两本:一本是由齐齐哈尔市委对外宣传办公室和齐齐哈尔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联合编写的22页中英双语版的《中国鹤城——齐齐哈尔》宣传册,另一本是由齐齐哈尔旅游局编写的70页中英俄韩语版的《齐齐哈尔旅游》的宣传册。还有一份是由齐齐哈尔外事侨务接待办公室编写的分别为4页的齐齐哈尔中英文简介。从内容来看,以图片展示为主,文字数量非常有限且质量有待改进。

(二)齐哈尔市文化形象外宣翻译存在问题

在齐齐哈尔市外宣翻译资料中,中文文本的语言文化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

个方面:

1.汉语言文化特征浓厚,行文中烙刻着中文讲究结构工整对仗,修饰语较多,语言注重渲染情感等特征,如“观鹤、养鹤、保护鹤、研究鹤蔚然成风,写鹤、画鹤、摄鹤、唱鹤、演鹤、塑鹤蓬勃兴起”。

2.部分文字文化信息超载、繁复冗长,采用比喻性、烘托渲染的词句较多,有浮夸不实之嫌。如“齐齐哈尔是国家“一五”、“二五”时期集中投入建设的老工业基地之一”, “掌上明珠”,“……相继荣获中国绿色食品之都、中国魅力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市民最满意城市、中国最具投资潜力城市、国际老年友好型城市、中国十佳优质生活城市等殊荣”等。

3.宣传文本常带有公文特有的空洞口号式、程式性套语等特征,如“我市正抢抓国家实施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有利机遇”,“实现工业经济科学跨越发展,奏响了又好又快发展的主旋律”等。

齐齐哈尔市外宣翻译资料的英文文本主要采用了传统翻译理论中“信、达、雅”的原则。虽然实现了对于中文文本的“忠实”也体现了所谓的“文采”,但在“畅达”方面却有较大欠缺,未能准确、完整、有效地传达相应信息。主要体现为:因按照汉语逐字硬译、套译,导致英文文本句法结构的中式化、“貌合实神离”;未能对具有文化内涵的词句加以阐述解释,导致“欠额翻译”,给受众带来一定的困惑;未能意识到受众的认知结构和关注角度,导致信息传达偏离等。

四、齐齐哈尔市文化形象外宣翻译的解决对策

(一)外宣翻译应遵循目的论原则

外宣翻译归根结底是以译文为媒介在源语文化和目标语文化间搭起相互理解的桥梁,让外国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最终实现交际、交流、沟通、合作的目的。因此,外宣翻译所遵循的首要原则应是目的论原则。所谓的目的论原则就是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结合翻译目的和目标读者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应新交际环境和目标读者需求的翻译策略和表达方式,不以原文及其功能为参照系,而是以译文在目标语文化环境中所期望达到的一种或几种交际功能为参照系,从原作提供的多源信息中进行选择性翻译,使翻译成为一种需考虑读者和客户要求的全新的目的性交际活动。结合齐齐哈尔市的实际情况,外宣翻译主要以招商引资和旅游开发为目的。因此,翻译内容应以其现有的装备工业基础和良好的投资条件为主,突出其生态旅游和特有的民族、民俗文化旅游,使其旅游宣传具有主题性和特色性,满足目标语读者决定投资、旅游行为的目的。

(二)强化受众意识和宣传意识

从传播学角度而言,作为信息传播的接受者,受众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它是传播内容的最终解读者和传播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更是整个传播活动的主导者。作为检验传播活动成败与否的重要尺度,传播效果不仅受传播主体、传播内容和技巧的影响,受众的阅读兴趣、政治态度、价值观差异等自身属性也制约着传播的效果(吴磊,2009)。外宣翻译更是如此。外宣翻译的话语对象是意识形态、语言文化等与我们差异巨大、对中国知之甚少甚至带有偏见的西方受众。“在思维习惯和语言风格方面,中国文化的归纳式思维模式体现在句子的语义重心的后置;西方文化的演绎式思维体现在英语的语义重心前置的句子结构上。”(董芳,2012)。因此,为了实现正确、正面的宣传效果,在宣传内容、表达形式与诉求手段方面都应符合西方受众的思维定势、认知结构、价值取向和形式预期。

(三)加强译者的英汉修辞对比意识

在外宣翻译中,译者不仅是词句的转换者,更是思想、信息的沟通者。在宣传内容方面,译者应按照受众的认知结构和关注角度选择翻译重点。在表达形式方面,外宣翻译的译文文本应遵循目标语的语体风格。作为被宣传对象与目标受众间交流的唯一手段,译文的语言是否符合目标语的语体规范直接影响到受众的理解度和接受度,进而影响最终的宣传功能。例如,将“誉为‘掌上明珠的北满特钢集团” 译为“the pearl in palm”是不太符合英文修辞习惯的,应译为“the apple of ones eyes(中文意为“眼中的苹果”)”。

(四) 运用灵活多变的翻译策略

1. 删译

由于源语作者和目标语受众在生存物理环境、文化环境、言语习惯等方面的差异,译者在翻译时要对源语信息进行调整,酌情删减某些不符合目标语文化习惯的信息。

例如,在齐齐哈尔市的英文版介绍中,译者按照汉语的习惯将齐齐哈尔所获得的荣誉一一列举出来,以展示齐齐哈尔所取得成就,而英语的习惯是体现一些具体的、重要的、具有代表性的事实,而不是向受众事无巨细地宣扬成就。否则,这样的译文文本将会给目标受众造成言过其实、浮虚夸大的感觉,从而会影响宣传效果。因此,此句可以采用删译的策略,选取重要、有分量、突出实质性更强的文字,对应为中文即“相继荣获中国绿色食品之都、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最具投资潜力城市、中国十佳优质生活城市等荣誉。

2.增译

由于文本作者与文本读者间文化背景、认知结构等差异,译者以便能够根据需要酌情在译文文本中使用增译策略,以避免歧义和不解,甚至曲解。

例如,英文版的齐齐哈尔简介中提到了打响武装抗日第一枪的江桥抗战遗址。尽管抗日战争在中国是妇孺皆知,但对西方受众而言却是相当陌生。因此,应在“抗日战争”后增译“反法西斯战争东部战场”加以解释、补充。笔者采用增译可以获得一举两得的宣传效果。一方面,增译后的译文可以让西方受众了解中国的抗日战争。另一方面,增译后的译文也有助于宣传、强调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场中的地位和作用。

3.改译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以及中英文句法结构、惯用法等存在较大差异,因此译者有时不能逐字直译,而需对原文做加以处理和调整,实现“再创造”的过程。

4.阐译

对于口号和标语等具有中国特色的文本,因其概括性较强,背景内容深厚,译者还可使用阐译的翻译策略,通过对文本内容加以阐述与解释来帮助明确信息,防止困惑与误解。

结语

外宣翻译就是通过译者,向目标语受众恰当、准确、有效地传递原文文本信息,实现原文作者的宣传目的。因此,译者在应用翻译活动中应以目的论原则为指导,根据受众的不同价值观差异、认知结构、目的、需求等自身属性,运用灵活多变的翻译策略,对原文文本信息加以控制和调节,用适合目标语受众的表达形式和语体规范实现对外宣传的最终目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西方读者正确、正面地了解、理解中国,让我们的文化“走出去”,把国外的投资和游客请进来。

〔参 考 文 献〕

〔1〕董芳.齐齐哈尔市城乡文化一体化与涉外旅游发展的研究[J].理论观察,2014,(10).

〔2〕董芳.跨文化交际背景下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比较研究[J].理论观察,2012,(05).

〔3〕吴磊.传播学视阈下的新闻翻译研究〔J〕.新闻界,2009,(03).

〔责任编辑:侯庆海〕

猜你喜欢
外宣翻译翻译策略
国际传播视阈下的外宣翻译特点探析
江西省高校门户网站外宣翻译现状研究
浅谈青岛市公共标识语英译现状及翻译策略
《作者自述》两个译本的对比赏析
旅游景点名称翻译的原则与策略研究
汉语叠词及其英译
国际会展用语特点及口译策略
英语实用翻译研究
跨文化意识下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的研究
汉英外宣翻译中的本土化顺应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