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伊春小兴安岭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资源评价与分级保护

2016-05-06 08:25张洋李文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伊春遗迹园区

张洋 李文

(东北林业大学,哈尔滨,150040)



黑龙江伊春小兴安岭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资源评价与分级保护

张洋李文

(东北林业大学,哈尔滨,150040)

摘要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罗森伯格-菲什拜因数学模型,对黑龙江伊春小兴安岭国家地质公园的主要地质遗迹资源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黑龙江伊春小兴安岭国家地质公园的多数地质遗迹资源,评价得分在80分以上。依据《地质遗迹保护管理规定》(1995)和评价结果,将黑龙江伊春小兴安岭国家地质公园的地质遗迹资源划分不同等级的保护区,提出了实施保护措施的原则:①除了必要的地质遗迹保护巡视道和相关设施外,禁止建设其它无关的建筑;②在景点外围设置人工围栏和警示标牌,禁止游人攀爬;③控制游客数量,严禁区内行驶机动交通工具;④对景区进行生态建设,适当区域可进行绿化培育。依据实施保护措施的原则,针对级别不同的保护区,提出了具体保护措施与建议。

关键词地质公园;地质遗迹;保护区;黑龙江

分类号P964

Evaluation and Classified Protection of Geological Relics Resources in Xiaoxing’an Mountains National Geopark of Yichun City, Heilongjiang Province

Zhang Yang, Li Wen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 Harbin 150040, P. R. China)//Journal of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2016,44(4):98-101,106.

The geological relics resources in Xiaoxing’an Mountains National Geopark of Yichun City, Heilongjiang Province were quantitatively evaluated by using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nd Rosenberg Fishbein model. The evaluation of most of the geological relics resources were more than 80 scores. According to “Rules on the protection and management of geological relics” (1995) and our results, these geological relics resources were divided into different protection zones. The protective measures were proposed as follows: the unrelated constructions are prohibited except the necessary geological relics protection patrol road and related facilities; artificial fencing and warning signs should be installed outside the attractions and climbing were prohibited to the visitors; the number of tourists and strictly prohibit travel motor vehicles should be controlled; the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of the scenic spot could be carried out and the green cultivation could be done in the appropriate area. Specific protection 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on the basis of the principle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protective measures for different levels of protection zone.

KeywordsGeopark; Geological relics; Protection zones; Heilongjiang Province

地质遗迹是在地球长期的历史演化过程中形成的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目前,对于地质遗迹的保护,最主要的形式是建立地质公园[1-2]。地质公园的建立,不仅可以起到保护地质遗迹的重要作用,而且能对所在区域的旅游和文化教育起促进作用,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3-4]。我国是最早由政府组织建立地质公园的国家之一,地质公园的建设工作一直走在世界前列[4]。自2001年首次批准建立11个国家地质公园后,截止到2014年12月末,国土资源部已批准建立的国家地质公园有185处,其中包括31处世界地质公园(中国国土资源公报,2014)。我国国家地质公园分布较多的省份是四川省、河南省和福建省,黑龙江省有5处国家地质公园[5]。

保护地质遗迹资源是建立地质公园的首要目的[1]。在对地质公园进行规划时,应将地质遗迹资源划入不同等级的保护区进行分级保护(国土资发[2010]89号),才能实现地质遗迹资源的有效保护与合理开发。因此,地质公园的规划建设工作,需要以地质遗迹资源的调查分析为基础,对地质遗迹资源进行有效评价;调查与评价结果,是地质遗迹分级保护的理论基础,同时也是地质公园科学规划与合理开发的重要依据。目前,对地质公园的评价,已由描述特点的定性评价,发展为以定量评价为主的综合评价[6-10]。黑龙江省地质遗迹资源丰富,但针对地质遗迹资源评价的研究较少,尤其缺少定量评价的研究;地质遗迹资源评价研究的落后,可能会对地质公园的建立和地质遗迹资源的保护产生不利影响。本文在对黑龙江伊春小兴安岭国家地质公园(以下简称“伊春国家地质公园”)的地质遗迹资源调查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和罗森伯格-菲什拜因数学模型对地质遗迹资源进行定量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将伊春国家地质公园的地质遗迹资源划分不同等级的保护区,并针对各级保护区提出保护措施与建议。旨在为伊春国家地质公园的合理规划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1研究区概况

黑龙江伊春小兴安岭国家地质公园(简称伊春国家地质公园),是国土资源部于2009年批准的第五批国家地质公园资格成员之一(国土资发[2009]110号),并于2013年7月正式批准成立。公园地处黑龙江省东北部,属黑龙江省伊春市管辖,由茅兰沟园区、桃山园区和地质科普教育展示中心(位于伊春市中心)三部分组成。公园总面积363 km2,其中:茅兰沟园区面积96 km2、桃山园区面积266.8 km2、地质科普教育展示中心(位于伊春市中心)占地面积0.2 km2。茅兰沟园区,位于嘉荫县境内,园区南部及西部与前卫农场相接,北部与乌云镇接壤,东临黑龙江,与俄罗斯隔江相望;地理坐标,东经129° 32′ 25″~129° 46′ 59″,北纬49° 02′ 16″~49° 08′ 08″,距伊春市224 km,距黑龙江省省会哈尔滨市546 km。桃山园区,位于伊春市桃山林业局东南部;地理坐标,东经128° 26′ 08″~128° 30′ 34″,北纬46° 47′ 48″~46° 51′ 32″,距伊春市130 km,距黑龙江省省会哈尔滨222 km(见图1)。

图1 黑龙江伊春小兴安岭国家地质公园区位图

伊春国家地质公园以奇特的花岗岩构造地貌为主,融合流水冲蚀地貌、崩塌地貌、冻融剥蚀遗迹、风化地貌遗迹等地质景观,结合优良的自然生态景观资源和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为一体的综合性国家地质公园。公园所处区域为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 ℃,气温偏低;年平均降水量590 mm,降水量较充沛。

2地质遗迹资源类型

在实地调查基础上,根据国土资源部《国家地质公园规划编制技术要求》(国土资发[2010]89号)中地质遗迹类型划分标准,结合该公园地质遗迹特点,将地质遗迹类型划分为5个大类、12个类、12个亚类(见表1)。其中:地质剖面遗迹(A)、古生物遗迹(B),主要分布在桃山园区;水体景观(D),主要分布在茅兰沟园区;地貌景观(C)、环境地质遗迹(E),在2个园区都有分布。

3地质遗迹资源景观价值评价

地质遗迹资源作为自然旅游资源的一种,其定量评价方法也借助于旅游资源的评价方法。在众多的方法中,层次分析法(AHP)以其高度的系统性和逻辑性,以及灵活简洁的优点,在我国地质公园地质遗迹资源评价中被广泛应用[2,7,10-11]。本文即采用层次分析法,结合罗森伯格-菲什拜因数学模型[12],对伊春国家地质公园的主要地质遗迹资源景观价值进行定量评价。

计算模型为:

(1)

式中:E为各地质遗迹资源景观或景观组合的分数;W为各评价因子的专家打分值;P为评价因子在指标体系中所占的权重;i为第i项评价因子。

3.1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在对伊春国家地质公园的地质遗迹资源进行实地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根据该地质公园地质遗迹的特点,结合GB/T18972-2003《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和《国家地质公园规划编制技术要求》(国土资发[2010]89号)要求,建立地质遗迹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共分为评价目标层(O)、评价项目层(F)和评价因子层(S)3个层次,共计10个评价指标(见表2)。

3.2各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评价每一层次的各个指标相对于上一层次指标的相对重要性,构建各指标两两比较的判断矩阵;用1~9及其倒数的相对重要性标度方法(如果出现中间值则取2、4、6、8,见表3),计算每一层次全部指标的相对重要性权重(见表4、表5);将这些权重进行处理,得出最终的权重结果。

表1 黑龙江伊春小兴安岭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

注:A为地质剖面:A1为地层剖面,A11为地方性标准剖面;A2为岩浆岩剖面,A21为典型碱性岩体。B为古生物:B1为古动物,B11为古无脊椎动物;B2为古植物,B21为古植物。C为地貌景观:C1为岩石地貌景观,C11为花岗岩地貌景观,C111花岗岩风化造型地貌景观,C112花岗岩峰林景观;C2为冰川地貌景观,C21为冰缘地貌景观;C3为流水地貌景观,C31为流水侵蚀地貌景观;C4为构造地貌景观,C41为构造地貌景观。D为水体景观:D1为湖沼景观,D11为湖泊景观;D2为河流景观,D21为风景河段;D3为瀑布景观,D31为瀑布景观。E为环境地质遗迹景观:E1为地质灾害遗迹景观,E11为山体崩塌遗迹景观。

表2 地质遗迹资源评价指标体系

表3 评价指标相对重要性标度

3.3各评价指标赋分与计算

根据上述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权重的计算结果,对伊春国家地质公园及地质遗迹资源进行打分(百分制),经计算得出各个评价指标的分值及各主要地质遗迹资源的总得分(见表6)。

表4 O-F层判断矩阵及权重

3.4评价结果分析

《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建设技术要求和工作指南》(2002)将地质遗迹和地质景观的重要性划分为5个等级:世界级(得分≥95分)、国家级(得分80~94分)、省级(得分65~79分)、县市级(得分50~64分)、县市级以下(得分<50分)。以此为划分标准,伊春国家地质公园中,地貌景观大类、水体景观大类和环境地质遗迹景观大类均为国家级地质遗迹资源,而地质剖面大类、古生物大类也达到了省级地质遗迹资源的标准。可见,伊春国家地质公园的地质遗迹资源景观级别很高,建立国家地质公园予以保护是十分必要的,而且此地也是科研、科普和旅游的适宜地。

表5 F-S层判断矩阵及权重

F2-S层协调性规模度优美度愉悦度权重协调性12230.42规模度1/21120.23优美度1/21120.23愉悦度1/31/21/210.12

F3-S层游客普及地质知识教学科研基地权重游客普及地质知识110.50教学科研基地110.50

F4-S层经济效益市场需求度权重经济效益110.50市场需求度110.50

表6 主要地质遗迹资源评价指标权重值及得分值

注:括号内数值为各指标权重值;总分数据为四舍五入取整数值。

4保护措施与建议

茅兰沟、桃山2个园区内的花岗岩风化造型地貌景观、花岗岩峰林景观和风化崩塌遗迹,茅兰沟园区内的花岗岩生物风化地貌、巨型砾石、花岗岩构造破碎带峡谷、花岗岩崩塌灾害遗迹、瀑布潭穴等,桃山园区内的石海、地表水风化、节理构造风化造型地貌景观,这些地质遗迹具有典型代表意义,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观赏价值和旅游价值,达到了国家级地质遗迹资源标准。依据《地质遗迹保护管理规定》(1995),所属区域均划入一级地质遗迹保护区,实施一级保护;这些遗迹资源所处的景区或景点应给予特别保护。保护措施包括:①除了必要的地质遗迹保护巡视道和相关设施外,禁止建设其它无关的建筑;②在景点外围设置人工围栏和警示标牌,禁止游人攀爬;③控制游客数量,严禁区内行驶机动交通工具;④对景区进行生态建设,适当区域可进行绿化培育。

桃山园区分布有:二叠系土门岭组、红山组典型剖面;早-中二叠纪腕足、珊瑚化石;红山组含有典型的晚二叠纪安哥拉植物化石,还可见印支期花岗岩与土门岭组侵入接触关系。这些地质遗迹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景观观赏和科普价值,达到了省级地质遗迹资源标准。依据《地质遗迹保护管理规定》(1995),其所属区域应划入二级地质遗迹保护区,实施二级保护。保护措施包括:①对本区的保护应禁止开展一切与旅游无关的生产经营活动;②允许设立少量观景台和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完工后立即恢复原有植被;③限制与地学景观游赏无关的建筑,各项建设与设施应与景观环境协调。

参考文献

[1]曹秋香,郭福生,曹养同.地质公园研究概论[J].水利科技与经济,2007,13(5):317-319,341.

[2]薛滨瑞,吴成基.陕西柞水溶洞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景观资源与评价[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4,30(1):35-37,75.

[3]赵逊,赵汀.地质公园发展与管理[J].地球学报,2009,30(3):301-308.

[4]穆桂松,李大伟.我国地质公园建设中的问题和对策[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26(4):79-81.

[5]孔石,付励强,宋慧,等.中国自然保护区与国家地质公园空间分布差异[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4,45(9):73-78.

[6]申燕萍.区域地质旅游资源的评价方法[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4(12):68-71.

[7]张松婷,周秉根,张贤付.湛江湖光岩地质公园资源特色与旅游景观评价研究[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7,24(5):122-125,121.

[8]彭永祥,吴成基.地质遗迹资源保护与利用协调性评价:以陕西省为例[J].资源科学,2006,28(1):192-197.

[9]方世明,李江风,赵来时.地质遗迹资源评价指标体系[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8,33(2):285-288.

[10]袁荃,曾克峰.基于AHP与菲罗模型评价地质遗迹景观:以贵州思南乌江喀斯特国家地质公园为例[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2,29(2):84-90.

[11]余珍风,刘元鹏.房山世界地质公园地质遗迹景观资源特征及评价[J].资源与产业,2009,11(2):46-50.

[12]陆林.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收稿日期:2015年12月2日。

作者简介:第一张洋,女,1990年8月生,东北林业大学园林学院,硕士研究生。E-mail:zhangynd@163.com。通信作者:李文,东北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副教授。E-mail:liwen0451@sina.com。

责任编辑:张玉。

猜你喜欢
伊春遗迹园区
伊春丰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韩信在淮安的遗迹
伊春地区近60年气温与降水的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不同比例尺航磁测量数据的对比分析——以伊春森林覆盖区为例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园区的开放样本
黑龙江伊春:守着绿水青山 收获金山银山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方外观遗迹旧照
沉船遗迹(外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