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诵读教学在文言教学中的运用

2016-05-06 18:48袁平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6年19期
关键词:醉翁亭记音韵语感

袁平

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文言文教学一直是许多老师的难题,绝大多数学生的痛苦。虽然教师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弄清每一个字词的意思,在课堂上又费力地逐字逐句讲给学生听,可结果怎样呢?除少数学生拼命地记笔记外,多数学生是昏昏欲睡,反应冷淡,不知老师所云为何物,而课堂气氛也是相当的沉闷。在学生中流行这样的一句话:“学习苦,学生怕,最怕是语文。语文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作文,三怕周树人。”文言文还被学生美其名曰是“第二外语”,喻为鸡肋,学得翻白眼,考得焦头烂额,学而无趣,学而无味,学而无果,学而无用。文言文课堂真成了低效课堂,甚至是无效课堂。

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状况,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怎样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得主动又轻松,从而切实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效率?真正的变低效文言文课堂为高效课堂?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加上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诵读可以真正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真正实现文言文课堂教学的高效化

语文学习,重在语感,文言文的学习,也不例外,加强诵读,有助于培养语感,文言文音韵优美,行文简练,言文统一。我以为,文言文教学中“言”的解决固然重要,但也应在理解“言”的基础上反复诵读,细细品味,这样方能体会音韵之美,步入作者的感情世界,与作者达成情感的共鸣。诵读,是心灵深处的放歌。俗话说“功夫靠练,文章靠念”“熟读深思子自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一定要注重诵读,加强语感,通过诵读,激发学生兴趣,通过诵读,提高文言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应根据不同课文的三维目标要求,向学生提出具体的诵读要求,并给予明确的方法指导。下面,我就以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为例,谈一谈诵读教学在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和不可或缺的作用:

由于《醉翁亭记》是一篇文辞优美的山水游记散文,篇幅虽然较长,但因作者巧妙地运用了21个“也”字,使得文章读来琅琅上口,神彩飞扬,摇曳生姿,富有音韵美。因此,这篇文章的诵读教学我是这样做的:

首先是课前预习,其诵读要求及方法如下:

1.一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认读课文中的生字生词,方法是学生自己看注释,查字典,翻阅资料。2.二读课文,要求不减字,不加字,读准句逗,力争字正腔圆。3.三读课文,要求读得顺畅,读出语气,读出感情,并有意识的重点体会文中21个“也”字的韵味。4.四读课文,要求读得声情并茂,抑扬顿挫,快慢有致,初步品味课文优美的意境。

其次是课堂讲解,其诵读要求及方法如下:

1.教师表情范读课文:由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更主要的是要靠教师去调动,去激发。朗读,员能够完善地表达作品思想情感的一种艺术,它能变文字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从而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如诵读“环滁皆山也”一段时,教师可根据内容配合恰当的肢体语言,读“环滁皆山也”时配以环顾四周的动作,读(背)“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时配以手搭凉篷的远望,读“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时,配以侧耳聆听的专注神情。读(背)最后一句段的“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时,可以一气呵成,语速逐渐加快,读到“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戛然而止,形成余音绕梁的效果,这样的诵读换来的是学生们经久不息的掌声,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增加课堂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同时,又能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不由自主地把注意力倾注到文章中去,把学生带入课文意境。

2.学生自主诵读课文: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可朗读,可吟诵,也可以唱读,力求读出自己的特色,让整个课堂形成“人声鼎沸”“沸沸扬扬”的氛围。

3.学生齐声诵读课文:学生集体试读课文,分成两种方式,第一种是注意读出“也”字的韵味,第二种方式是去掉21个“也”字,品一品有“也”无“也”的区别,要求声音宏亮、吐字清晰、感情充沛、专注投入,读出韵味、读出情味,进入课文情景,品味课文优美的意境。

4.师生共同讲读课文:读且译,懂文意。一读助翻译,读一句译一句,如《醉翁亭记》第一段可以这样讲读:学生读一句“环滁皆山也”然后自己译“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这样边读边译,既加深了对课文文句内容的理解,又有助于记忆和背诵。二读梳文脉,析内容:仍以第一段为例,让学生以导游的身份,采用解说词的方法,再现文章内容,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快地进入文章情景。

诵读,不仅陶冶学生的性情,也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文章句子的长短,句式的骈散,声调的平仄,音调的高低,音韵的和谐,语气的缓急等使文章寓有音乐的美感,这种韵律美,在诵读过程中给予学生无穷的艺术感染力。诵读,不仅使学生从语言文字中发现美,而且使自己的感情与认识客体产生审美共鸣,并借助想象对美的事物或情境进行再创造,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诵读是开启学生文言文语感大门的钥匙,离开了读,学习文言文就成了空中楼阁,成了海市蜃楼。诵读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动机,促进他们学习文言文的浓厚兴趣,因而,我们不能仅仅把诵读当做是教学过程的一个独立环节,而应当贯穿全文、贯穿整个文言文教学的始终,和整个教学过程,和各个教学环节有机的融为一体。只有这样,文言文教学课堂才能成为真正的高效课堂。

猜你喜欢
醉翁亭记音韵语感
《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的比较阅读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语感培养和语文学习
论汉字三美
《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之异同浅析
从声调演变史看方言中调值变化现象
谈谈对语感的认识
教师的语言如何主宰课堂
语言与言语
《醉翁亭记》课后片段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