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九运动中的民进前辈

2016-05-07 15:18李长青
民主 2016年1期
关键词:示威爱国鲁迅

李长青

在一二·九运动中,民进老一辈如马叙伦、雷洁琼、严景耀、许广平等人,与进步学生一道身兼使命不惧险阻,为中华民族的前途而呼号呐喊。在那个血雨腥风的年代,这些无私无畏的民进老一辈们紧紧与中国共产党站在一起,为中华民族的独立与解放而战斗。

教书不忘革命的马叙伦

1935年,国民政府对日妥协,拟将华北主权拱让日寇。正在北大哲学系担任教授、曾任北京中等以上学校教职员联合会主席的马叙伦,与众多爱国教授一起成立了“国立平津院校教职员联合会”并通电全国,以唤起全国同胞,一致奋起,共救危亡。马叙伦提出的“读书不忘救国, 教书不忘革命”的励志口号被许多教师和学生传颂,成为当时抗日救亡运动口号中的经典。

一二·九运动的第二天, 北京大学召开教授集会,马叙伦在会上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讲,他号召北大全体教授要对昨天的学生示威表态,要旗帜鲜明地主张抗战,以此作为对北平学生一二·九运动的支持,马叙伦的主张得到与会多数教授赞同,使得一批进步教师从思想上和进步学生走到一起。

“一二·一六”大示威来临,马叙伦又与众多进步教授一起参加学生集会,学生只要发出邀请,他们每请必到,每到必作出激动人心的讲话,鼓舞和激励了学生们的抗日斗志。“一二·一六”示威也遭到国民党反动政府军警的横加干涉,双方发生冲突,学生受伤者数百人,被捕达30多人。后马叙伦因多次参加抗日活动及其鲜明的抗日主张被迫离开了北大。

站在抗日宣传前沿的严景耀

1935年,严景耀来到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工作,立刻加入了“国立平津院校教职员联合会”,与一大批进步教师一道扛起抗日救国的大旗。

严景耀不仅严谨治学,和学生的关系也非常融洽,他的教学论据确凿、生动有趣。学生们喜欢听他的课,亦被他的平易近人和言传身教所打动。严景耀和他的学生们一样怀着满腔的激愤目睹着身边发生的一切,严景耀的课堂很快成为了宣传抗日救国思想的阵地,学生们来自五湖四海,所受的教育和经历、阶层都有不同,严景耀就用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接受的先进思想开导他们,使他们了解中国国情与民情,了解国际反法西斯斗争的意义。如果说一二·九运动是广大北平学生抒发抗日救国心声的一次具体行动,那么严景耀和其他进步教授在课堂上的抗日宣传,真正为学生们增添了担当历史使命的勇气。

在一二·九和“一二·一六”示威之后,严景耀参加了马叙伦等人发起的“北平文化界救国会”,与149位文化、教育界人士一道发表宣言,肯定和赞扬学生们的爱国行为。以马叙伦、许德珩、严景耀为代表的爱国教授对一二·九运动的参与和支持,不仅给爱国学生以极大的鼓舞,还壮大了一二·九学生运动的声势,提高了抗日宣传的传播力、影响力和感染力,使对日斗争得到更多民众的响应,从而扩大了抗日救亡运动参与的范围。

亲历运动之燕大唯一女教师雷洁琼

1935年,严景耀回到燕京大学社会学系,与雷洁琼成为同事,也同时开始了他们的革命友谊。对雷洁琼来说,严景耀是不可多得的宣传抗日救亡思想的良师益友。由于严景耀和燕京大学的进步学生关系密切,在一二·九运动前夕,严景耀就已了解行动的具体情况,并将这一情况告诉了雷洁琼。

1935年12月9日的黎明,北风呼啸的古都北平迎来了浩浩荡荡、沸腾激荡的游行队伍。雷洁琼和几位同事一道站在游行队伍里,她是燕京大学参加游行的唯一的女教师。今天的目标是前往新华门向国民政府特派员何应钦请愿,共同抵制“冀东防共自治委员会”和“冀察政务委员会”等伪政权,迫使他答应同学们提出的六项抗日救亡条件。在游行队伍中,雷洁琼与学生们一道高呼“反对华北自治”、“反对投降外交”、“争取救国自由”等口号,他们冲破沿途反动军警的阻挠,却被挡在紧紧关闭的西直门外。望着城楼上表情麻木荷枪实弹的军警,望着对着热情青年胸膛的黑洞洞的枪口,许多同学流下激愤的泪水,雷洁琼与他们一起高呼:“打到日本帝国主义!”“中国人民团结起来!”“日本帝国主义滚出中国去!”的口号,极大鼓舞了同学们的士气。临近中午,雷洁琼见学生们整整一上午滴水未进,便匆匆返回学校,通知学校方面给学生们送饭。她和同事又乘坐学校的卡车,把馒头等食物送到西直门分发给学生们。

12月16日,“冀察政务委员会”计划于当日成立,北平各大中学校爱国学生又举行了第二次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雷洁琼还是毅然参加了这次大示威。在多处城门受阻后,她和同学们手挽手、肩并肩用自己的血肉躯体撞破西便门的铁路铁门冲进城内,这次大示威仍然遭到国民党反动当局的血腥镇压,不少人在大刀、水龙、皮鞭下受伤或被捕。“一二·一六”全市爱国学生的示威游行,有力地打击了反动派的卖国投降活动,迫使他们不得不宣布“冀察政务委员会”延期成立。

一二·九运动中其他民进老一辈

1935年年底,正当一二·九抗日救亡风暴迅速扩展到全国的时候,北平学联决定委派曾任一二·九运动总纠察的东北大学学生邹鲁风到上海参加全国学联的筹备工作。对邹鲁风来说,上海是完全陌生的地方,为安全起见,他找到曾在东北大学任教的曹靖华教授商量,请他介绍一位熟悉上海情况的可靠朋友,曹靖华便推荐了鲁迅先生。鲁迅倾听了邹鲁风诉说的一二·九运动的详细过程,他深深地被学生们的爱国热忱所打动,也为学生们的牺牲和遭受的不公报以深切同情。他给邹鲁风详细介绍了上海的情况,并一再叮嘱他要注意安全。事后,许广平又带着钱来看望邹鲁风,并带来鲁迅先生悉心的问候和温暖善意的嘱托。之后,北京学联秘书长姚依林让邹鲁风把一封重要的信送到鲁迅那里,请鲁迅转交给党中央。因当时北方局和中央失掉了联系,所以才请鲁迅先生设法转交,鲁迅丝毫没有推托,在许广平的协助下将这封重要信件安全送出。

1936年10月19日,正值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日益高涨之时,鲁迅先生与世长辞。蔡元培、宋庆龄和鲁迅的三弟周建人等发起组织“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上海一万多人为鲁迅先生送葬,这次的追悼活动与如火如荼的抗日救亡运动有机结合了起来,形成了继一二·九运动之后又一次大规模的抗日救亡运动。参加这次活动的就有虽未曾与鲁迅谋面却一直景仰他的柯灵和赵朴初。柯灵与摄影队去鲁迅寓所拍摄祭奠,并撰文《文坛巨星的陨落》刊发于《申报》,成为全国大报中唯一及时报道鲁迅逝世的文章。接下来,柯灵又参加了《鲁迅文集》的校对工作。赵朴初随后也参与了联合佛教界人士成立“中国佛教徒护国和平会”,他任总干事,号召民众起来“反对内战,抵御外侮”,并发表《致日本佛教徒书》,要求他们起来反对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行为。

参与一二·九等一系列轰轰烈烈的爱国运动的民进老一辈还有很多,本文不再一一叙述。在一二·九运动中,民进前辈们有的凭借学术威望、固守民族气节挺身而出与反动势力作斗争,有的站在抗日救亡宣传的第一线传播进步思想,有的同爱国学生一道用血肉之躯与反动统治进行殊死抵抗,有的默默无闻充当革命军的马前卒,他们为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作出了贡献;同时,在腥风血雨的斗争和考验中,他们更燃起了建立一个民主独立新中国的向往,为以后成立中国民主促进会打下了坚实的思想与实践基础,为将来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再创辉煌凝聚了力量。

猜你喜欢
示威爱国鲁迅
爱国拥军矢志不渝 扶危济困不遗余力
感爱国事,承爱国志
鲁迅《自嘲》句
爱国是心中唱不完的歌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
第1108次示威
“高声”示威
亲历叙反对派首都大示威
泰国示威活动突然平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