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是为了不教?

2016-05-07 04:47刘铭
文理导航 2016年12期
关键词:教育目的学生成长

刘铭

【摘 要】“教,是为了不教”。教育的开始就是为了教育的终止做准备。身为教育工作者,教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可以在教师不教的时候能够自我成长,这自我成长的能力脱离了教师的教,却又来源于教师的教,所以教,正是为了不教。教师和家长都无法替代学生的自我成长,只有他们入了门,上了路,拥有能在繁复的事物之间自己探索,独立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时候,教育目的方才达到。

【关键词】教育目的;教与不教;学生成长

“教,是为了不教。”这句话让我对自己的教育工作有了新的认识和启发。

教育的开始就是为了教育的终止做准备。人从一出生开始就身处教育的环境当中,孩提时,父母会告知你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天冷要多穿一点;过马路左右都要看;不要去池塘里玩耍,有一天他们不再唠叨的时候不是他们倦怠了,是因为你能做到了,你自己会判断什么可以吃,会知道什么时候容易感冒,过马路会自觉的左右观察。这些初期的教育教人如何生存,而教育终止的时刻就是人能够自觉的避让可能对身体有害的情况。步入学校,学校教育就成为了人一生教育当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而教师一定是对学生成长影响最为深远的角色之一。让一位教师最自豪的事情莫过于自己培养了诸多杰出的学生,当这些学生回来看望老师时,老师会感到由衷的幸福和欣慰。学生回来的原因除了感情之外,绝不会是因为他们从书本上学到的那些知识,而恰恰是除了书本之外的那些东西,比如面对问题时,能够认真的思考解决办法的能力;比如遇到选择时,能做出明确的决定的能力;比如遇到挫折时,能愈挫愈勇的能力。

教育有三种境界:“教而不生长”、“教而生长”,“不教而生长”,第一个境界是教育的浪费和悲哀,第二个境界是理想的境界,但远非最高。第三个境界如同不战而胜一样,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多数教师可能处在第二境界,“教而生长”,对于我而言,学生确实在我的教育中生长着,然而这生长当中更多的却是“鱼和渔”当中的鱼,试想一下,当我停止问问题,停止带着他们走的时候,可能相当一部分学生会茫然而不知所措,这就说明学生并没有掌握渔的技术,缺少自我生长的养分。这养分又是什么?引用叶圣陶先生的话,这养分就是“学生入了门,上了路,能在繁复的事物之间自己探索,独立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一点我在训练学生们机器人比赛的时候颇有体会,刚开始教的时候很累,每天都有干不完的事情,学生的每个问题我都要手把手的去教和做,比赛时学生一有问题就会找我,自己能处理的问题十分少,这让我感到不安。赛后我反思时意识到,学生们在平时的训练当中只机械的记忆了处理一般问题的方法,却没有学会如何为了解决问题而思考,缺乏举一反三的能力。第二学期我改变了策略,学生自己能完成的我绝不参与,更多的是在关键时候给予解决问题的方向,让他们自己处理。一学期下来,平时训练不手忙脚乱了,比赛时,我成为了一个观众,学生们自己处理的很好。作为老师和教练,颇感欣慰。

正是知道了和做到了什么要教,什么可以不教,才让我和学生们都有了不小的进步。这种思想也让我在备课和上课的时候有了明确的方向,如何给予学生更多成长的养分和自我生长的源泉就是我一直要努力的。这源泉是好奇心,是乐趣,是方法,是能力,是习惯。

学生自身的成长是教师和家长都无法替代的。《荒漠甘泉》中讲述了一个这样的故事:考门夫人收藏了一个天蛾的茧,茧的一端是一条很细的管,另一端是球形的囊。蛾破茧而出时,它需要从球形的囊中爬过那条很细很细的管才能振翅高飞。天蛾出茧的一天终于到了,考门夫人仔细的观察着,但迟迟没有多大进展,似乎没有出来的希望了,考门夫人在同情心的驱使下,用剪刀把茧上的丝剪得薄了一些,以为这样它就可以很顺利的爬出来了。结果,天蛾不费力的爬了出来,身体却异常的臃肿,翅膀十分短小。考门夫人热切的盼望着它打开翅膀的时刻,但出乎意料的是,天蛾非但没有展示美丽的翅膀,只是蠕动了几下就死了。根据生物学家的观察,天蛾在蛹的时候是没有翅膀的,脱茧的时候,它要经过极其艰苦的挣扎,使身体中的一种分泌液体流到翅膀中,才能生出强有力的翅膀来。天蛾的生命是被考门夫人的温柔和慈悲的替代毁掉了。

天蛾如此,人亦如此。教师恐怕是世界上最可能也最容易替代他人的一类人。我们常常用自己的问题替代学生的问题,用自己的想法代替学生的想法,用自己的行动代替学生的行动。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没有智慧,没有能力,更没有独立的人格。

学生是花朵,教育是清泉,再坚强的花朵也承受不住清泉不间断的灌输,真正的教育者要懂得在适当的时候停下,给教育做做减法,在教授的过层中不断提醒自己,什么可以不教?只有这样花朵才绽放的嫣然。只有明白什么可以不教,才能更加清楚什么是最需要教的。

爱因斯坦说过:“忘记了课堂上所学的一切,剩下的才是教育。”周国平给予这这样的阐释:那个应该剩下的配称为教育的东西,用怀特的话说,就是完全渗透入你的身心的原理,一种智力活动的习惯,一种充满学问和想象力的生活方式。按照我的理解,通俗的说,一个人从此成了不可救药的思想者、学者,不管今后从事什么职业,再也改不掉学习、思考、研究的习惯和爱好了。

课堂剩下的东西,才是学生最需要的东西,才是学生赖以成才的生命能量。然而这种东西,也是教的产物。是教师引领学生挖掘自身潜能的历程。

【参考文献】

[1]李正涛.《教育常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5

《荒漠甘泉》考门夫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周国平.《周国平论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考门夫人.《荒漠甘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教育目的学生成长
朱熹的理学教育思想及对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论教育价值与教育目的的关系
思品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成长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