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儿童内心需要进行巧妙激励的研究

2016-05-07 18:08黄利华
成才之路 2016年10期
关键词:学生心理成长激励

黄利华

摘 要:在对儿童进行激励的时候,要充分了解儿童的内心需求,从儿童需要出发,尊重儿童主体地位。文章通过对需要在儿童认识和实践中的作用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研究根据儿童的需要对儿童进行激励:把握儿童的需要结构是进行有效激励的依据,深入分析儿童的主导需要才能提高激励的有效性,同时,还要注重成就激励。

关键词:儿童;激励;需要;学生心理;成长;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444;G6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10-0019-02

在每个儿童的成长过程中,都存在各种各样的需求,这些需要在儿童的成长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教师在对儿童进行激励的时候,一定要对儿童内心的需求进行充分的了解和掌握,从儿童的需要出发,真正将儿童的主体地位发挥出来,从而使儿童心理得到满足,并在学业上取得理想的成绩。一般来说,随着年龄增长,孩子的各种感知能力和创造行为都会得到不断发展。在这段日子里,孩子总是试图根据自己的想象和感受触摸去发现周围的世界,并从中寻找乐趣。如果他们的这种行为受到压制或得不到及时的引导和鼓励,他们的创造性心理就不易得到发展,孩子的创造力也就无从培养,积极的心态也将受到影响。因此,教师一定要充分把握这一点,从而根据儿童的需要,对其进行激励,使儿童的创造性能够得到充分发挥。

一、需要在儿童认识和实践中的作用

通常情况下,人们在生活中的大部分行为都是源于他们内心的需要,这种需要与人们的活动息息相关,是人们进行活动的动力。人们内心只有存在这种需要,才能够在各个方面积极主动地进行活动,从而达到一定的目标,使内心的某种需要得到满足。儿童的学习活动也不例外,儿童的学习活动大部分也是由于自身的需要引起的。儿童对周围的事物都会抱有极大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这些好奇心和求知欲就是推动儿童对活动进行认识和实践的内在驱动力。

(1)需要是主体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根本动力。需要是儿童内心对外界某些事物所反映出来的状态,是主体自身的一种“匮乏”状态,这种状态的存在让主体内心感到紧张和不安。为了能够有效消除这种不安,主体便会主动与外部世界发生联系,并采取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使内心的某种需求被满足。只有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将主体内心的“匮乏”状态解除,满足自己的需要。从目前儿童学习过程中的需要来看,主要包括求知的需要、尊重的需要、理解的需要以及交友的需要几个方面。这几个方面的需要,是推动儿童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根本动力,同时能够转化为儿童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需要也是推动儿童开展各种实践活动的推动力。虽然儿童在日常生活中被大量的信息所包围,但是由于儿童的认知能力和辨别事物的能力都尚未成熟,因此,在大量信息中只能够实现对小部分信息的加工。在这种情况下,就涉及信息选择优先性的问题。我们都知道,一个人对信息的选择不会超过其自身的认知范围,但是在主体内心有需求的时候,其优先选择的信息必然是自己最需要的。如果在缺乏需要的前提下进行信息选择,儿童在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时候就会缺乏内在推动力。同时,儿童在对外界事物进行评价的时候,往往会结合该事物与自身内在需要的关联性来对其加以考察。如果某一主体对自身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那么儿童就会对其给予高度的关注,并且产生稳定、集中的注意力。

(3)需要是儿童创新和冒险的动力。通常情况下,主体内心的需要和欲望越强烈,其在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时候,就越具有勇气和力量。从价值选择和评价活动来看,客体是否能够带来“超常价值”直接影响到主体内在的竞争意识。这种“超常价值”指的就是给予主体以强烈刺激的信息源。所以,在儿童学习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其内心需要及由此产生的冒险精神和创新意识,其不仅能够促使儿童大胆主动地提出内心的疑问,而且还有助于培养儿童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充分把握儿童内心的需要,鼓励他们的“创造冲动”,以此来满足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从儿童需要出发,进行有效激励

激励是激发和鼓励的意思,通过激励不仅能够最大限度地将人的潜力开发出来,调动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还能够激发人的行为的内在驱动力,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激励与人的内在需要是密不可分的,如果人的内心对任何事物都没有需求,那么即使再大的激励也无法调动人对事物的积极性。因此,想要进行有效激励,就必须从人的需要出发,对儿童的激励也不例外。每个儿童在面对同一事物的时候,会有不同的反应,激发力量也可能会有很大差别。这就要求教师要全面掌握儿童的需要,并从其需要出发,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有效激励。

(1)把握儿童的需要结构是进行有效激励的依据。儿童正处在成长的过程中,对身边事物的反应也较为敏感,从而产生的需要也多种多样,比如说交友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的需要以及理解的需要等。这些需要构成了一个相对来说较为复杂的结构,随着儿童心理的不断变化,这种复杂的结构也在发生着不断变化,总趋势是由低级向高级逐渐发展的。因此,教师在对儿童进行教育的时候,也应该根据该结构的变化来分层次教育。要因人而宜、精雕细刻,不能急于求成、拔苗助长。尤其是在当今社会背景下,应该时刻注意儿童将过高的要求带到学习中来,要善于引导儿童将低层次的需要转化为高层次的需要,同时,还要将儿童的道德感、美感以及理智感的培养重视起来。

(2)深入分析儿童的主导需要,才能够提高激励的有效性。上文提到,儿童在日常生活中被大量的信息所包围,但是由于儿童的认知能力和辨别事物的能力都尚未成熟,在大量信息中只能够实现对小部分信息的加工。因此,如何帮助儿童对主导需要进行选择便成为了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对于儿童来说,并没有得到更高层次的教育,其所具有的知识结构体系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导需要的层次也存在个别差异。因此,教师在对儿童进行激励的时候,除了要从儿童的主导需要出发对其进行激励,还要善于引导儿童将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从而在未来的时间里能够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3)注重成就激励。注重成就激励也是进行有效激励的一个重要环节。通常情况下,具有强烈成就需要的人对一定的成就情境非常喜欢。所谓的成就情境,最主要的两个特点就是“难度”和“风险”。人们在完成一件任务或者做某件具有挑战性事情的时候,一般都是具有50%成功概率的事情更能激起人们的兴趣,太高或太低的成功概率都难以吸引人,难以激励人们去取得成就。由此可见,追求成就的行为取决于三个因素:第一,动机强弱;第二,期望大小;第三,刺激性价值。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对这三个因素进行全面掌握,充分了解成就激励的相关内容,并将其应用到实际教学过程中,从而提高儿童的学习效率。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师如果想要从根本上提高儿童的学习成绩,就要充分了解儿童的心理需求,并在此基础上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对儿童进行激励,从而增加儿童的成就感,使儿童能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进而逐渐激发儿童的成就需要,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石春.激励源于把握儿童的需要[J].教育导刊,2006(11).

[2]潘永兴,柳海民.关注小学儿童的需要:教育学的视角[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3(09).

[3]尹伟.儿童个体需要在学校纪律教育中的忽略及其回归[J].教育科学研究,2010(12).

[4]李吉银.小学语文教学要有儿童视野[J].中国教育学刊,2011(09).

[5]刘宇.论“对儿童的研究”与“有儿童的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13(06).

[6]李建成.“让儿童主动参与建构自己成长需要的课程”的理念探究[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3(01).

[7]杨梅.从需要层次理论谈留守儿童的学校教育[J].现代教育科学,2011(06).

猜你喜欢
学生心理成长激励
合理把握教学设计中问题的“度”
构建符合学生心理的数学课堂
自我感悟 自我反思 自我成长
浅谈小学语文个性化习作的教学策略
真诚激励,关爱相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