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学课中实施智慧课堂的策略研究

2016-05-09 08:20田松华
新课程·上旬 2016年3期
关键词:智慧课堂实施策略

田松华

摘 要:目前,科学教学中存在“做而不思”的弊端。受智慧课堂理论的影响,从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创造性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投入学习、重视动态生成、追求高效教学等五方面谈了在科学教学中独特的做法。通过研究发现,运用智慧课堂理论,教师的智慧、学生的智慧均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关键词:智慧课堂;实施策略;实验现象

一、问题提出

受新课程理念的影响,目前的科学课堂中教师已经能够做到关注学生的探究学习,学生在科学课堂上,能够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分组进行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现象,整节课下来,学生真正做到亲历探究过程。教师不再是一味地讲解实验,而是把大量的时间还给学生,解放学生的手,让学生充分探究。但是,这种教学现状的背后,却存在“做而不思”的弊端。学生热闹之余大脑却是一片空白,看似活跃的课堂其实质却是低效的。综上所述,呈现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即重视动手的过程,忽视动脑的思维。如何做到既动手又动脑,动手动脑相结合地学习科学呢?是我们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阅读智慧课堂的相关理论,让我如获至宝。

二、理论解读

1.智慧课堂的定义

新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国家督学成尚荣教授指出:“课堂教学改革就是要超越知识教育,从知识走向智慧,从培养‘知识人转为培养‘智慧者;用教育哲学指导和提升教育改革,就是要引领教师和学生爱智慧、追求智慧。”让智慧唤醒课堂,让智慧引领教师专业成长,是时代的呼唤,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是课堂教学焕发生机与活力的契机,也是新时期教育教学改革的重大使命。

2.智慧课堂的表现特征

智慧的课堂应该追求教学的真质量,追求课堂的真效益。它应该包括学生完善的人格成长、差异的知识建构和创新的智慧发展。在教学目标的达成上,要重视“层次性”和“生成性”;在教学资源的遴选上,要重视“针对性”和“发展性”;在教学策略的运用上,要注重“合作性”和“开放性”。老师在设计教学程序时,要尽可能地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在组织学生学习时,要努力处理好自己的角色地位,重视引导学生质疑、调查和探究,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三、结合“溶液”一课谈谈智慧课堂的具体实施策略

1.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课堂开始,教师请学生观察实验桌上的三种物质(食盐、白糖、泥土),它们分别是什么状态的?学生观察后汇报结果,它们都是固体颗粒状态的。看似简单没有激情的导入,却有着它独特的美丽,它一下子便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的关注点聚焦到研究问题中来,为和后面教学中看不见这些颗粒作比较,巧妙铺垫。

教师要给学生营造一种平等、合作的教学气氛,要信任学生,鼓励学生加强交流,师生间应该建立一种平等的、合作的伙伴关系。这样,在传授知识时教师就不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给予”,而是与学生一起去探究、去体验,学生在课堂交往中才可能变被动为主动,将学习活动看做自己主动参与、自我发展的活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及学生和书本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作用才可能实现。

2.创造性的教学设计

在这里体现的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师要有统观整单元的意识,调控整个单元内容的顺序,增减课时教学的容量。

“溶液”一课教材原始的安排是,首先让学生把一定质量的白糖、食盐和泥土放入水中,搅拌、静置,然后观察,并把观察结果记录在表中。其次出示记录表(如下表)。

然后提问白糖或食盐放入水中形成的物质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最后给出溶液的概念。

如果按照教材的方式出现,只体现知识性,没有思维的深度发展。因此我对本节课做出新的尝试,删减记录单,让学生边观察现象边汇报。详细过程见下一个策略。

3.引导学生投入学习

引导学生投入学习,教师就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对可能出现的“意外”预先想好对策,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汇报及时调整后面的教学,也就是说溶液这个概念中“透明”“均匀”“静止后不分层”它们是平行的关系,学生先汇报哪一种现象,教师便引导哪一条。

在此过程中,我们既不要严密地控制,也不能自流地放纵;既不要按部就班地被预设束缚,也不能依随意的生成而随波逐流;既不要为传统的逻辑体系而故步自封,也不要天女散花地没有主次。要用教师的智慧启迪学生的智慧。

(1)感受过程

①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认识“分层”。

学生回答假设一:“通过观察我们发现,白糖和食盐都化了,泥土颗粒还在。”

教师追问:“泥土和水混合后,泥土颗粒还在,它在烧杯的什么位置?”

学生回答:“泥土在烧杯的底部。”

教师追问:“泥土的上面是什么?”

学生回答:“泥土的上面是水。”

请学生用完整的话叙述出来:“泥土和水混合后,泥土在烧杯的底部,上面是水。”

教师引导:“泥土和水混合后的液体,明显能看出分成两层,上面是水下面是泥土。白糖和水的混合物,食盐和水的混合物能看出分层吗?”对比之后,学生知道泥土和水混合物静置后分层,而食盐和水混合物静止后不分层,白糖和水混合物静置后不分层。

②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认识“透明”。

学生回答假设二:“白糖和水混合后是白色的,食盐和水混合后也是白色的,泥土和水的混合物是黄色的。”

教师利用白纸与食盐和水混合物进行对比,让学生理解食盐和水混合物是无色的并不是白色的,顺势引导学生把白纸放在烧杯的后面,问学生:“透过盛食盐水烧杯我们能看到白纸,说明食盐和水混合后是什么样的?”

学生回答:“食盐和水混合后是透明的。”

追问:“其他两个烧杯中的液体是透明的吗?”

学生回答:“白糖和水混合物是透明的,泥土和水混合物是不透明的。”

如果学生直接能够用透明一词,则采用下面的教学策略:

学生回答假设三:“白糖和水混合物是透明的,食盐和水混合物是透明的,泥土和水混合后是不透明的。”

教师追问:“你怎么知道是透明的呢?你是用什么方法证明的呢?”

学生谈自己的证明方法,透过烧杯能够看到对面的同学、窗户等物体,说明白糖和水混合物是透明的。

③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认识“均匀”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所在。

教师根据学生之前的回答进行引导,“刚才同学们说,白糖颗粒和食盐颗粒都化了(或者是看不见了),那么白糖颗粒、食盐颗粒还在烧杯里吗?如果在,能看到它吗?”在此引起认知冲突,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伏笔。

教师利用实物投影,展示高锰酸钾颗粒,让学生观察它也是颗粒状的,然后把它放进烧杯中,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变化过程,并且把变化的过程用语言描述出来。

学生可能会回答:“高锰酸钾颗粒放入水中之后,就像丝绸一样慢慢散开。”

学生可能会回答:“高锰酸钾颗粒放入水中之后,就像烟雾一样慢慢散开。”

学生可能会回答:“高锰酸钾颗粒放入水中之后,开始是局部变紫,然后慢慢扩大。”

整理学生的发言,教师讲解:“就像同学们所说的那样,高锰酸钾颗粒放入水中像丝绸一样、像烟雾一样,其实是大颗粒变成小颗粒的过程,直到变成肉眼看不见的极小颗粒分散在水中。”

教师提示:“请同学们再次认真观察,我用搅拌棒搅拌了一下,你们又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后争先恐后地回答,“整杯液体都变成紫的了!”

教师追问:“整杯液体变成紫的了,各部分颜色深浅一样吗?”

“一样。”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

“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均匀。”我接着讲解,“像高锰酸钾颗粒这样,放入水中变成极小的、肉眼看不到的颗粒均匀地分散在水中的现象,在科学上我们把它叫做溶解。化了只是平时的用语,上完这节课,我们就不再说‘化了,要说‘溶解了。”

教师提问:“请根据高锰酸钾颗粒溶解的过程推想食盐颗粒、白糖颗粒是怎样溶解的?”

学生根据刚才看到的现象,描述食盐、白糖溶解的过程水到渠成,顺理成章。

教师运用实物投影让学生集中精力观察现象,能够把溶解的过程观察得更明显,为突破难点铺路搭桥。

这样的课,教学内容在保持相对确定的同时,却有着更多的变数,有时是教师的有意延伸拓展,有时则是学生无意的“节外生枝”。学生既有计划内的收获,又有计划外的得益;课堂教学既有“有心栽花”的繁花似锦,又有“无心插柳”的岸柳成行。这些全在于教师润物无声的教学环节中,学生获得了知识的累积,能力的提高,思维的敏捷,获得了良好而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产生更进一步学习的强烈要求,进而投身学习的态度更积极、更主动,正所谓“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2)习得规律

此环节是体现学生思维外显的重要过程。首先要给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观察、讨论、比较。寻找出白糖和水、食盐和水以及高锰酸钾和水三种液体的相同点,从中体现思维的过程:白糖和水混合后是透明、均匀、静止后不分层的;食盐和水混合后是透明、均匀、静止后不分层的;高锰酸钾和水混合后是透明、均匀、静止后不分层的。通过比较,这三种混合物的共同点是:透明、均匀、静止后不分层。

给足学生观察、讨论的时间是学生动手、动脑学习的重要保证。根据学生的发现,教师水到渠成地归纳出溶液的概念以及特点。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同时也发展了能力,提高了智慧。

(3)发展智慧

教学进行到此处,也完成了上位学习的内容,后面将要进行的就是下位学习。下位学习就是学生要应用所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给学生提供一些固体颗粒,如鸡精、面粉等,让学生按照刚才的方法制作液体,并判断制作好的液体是否属于溶液并说明理由。

课堂上,教师心态平和、教风平实。没有花拳绣腿,无须标新立异;不刻意求新,不一味求活,而是在求真、求实上见了功夫。

4.重视动态生成

“动态生成”是新课标提倡的一个重要理念。教学不应只是忠实地传递和接受知识的过程,更是课堂创生与开发的过程,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智慧课堂不但要求教师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更要求教师在随机应变中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根据教学进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及时调整课前的预设,给学生腾出空间,为生成提供条件,鼓励生成。

5.智慧课堂应追求高效教学

“高效教学”的课堂要做到信息量大、思维含量高,情感培育要真正触及人格与灵魂。

四、研究效果

经过一学期的尝试,教师运用智慧课堂理论指导教学,在全县实验抽测过程中,我校学生成绩远远高于其他兄弟学校,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这就体现了用教师的智慧启迪学生的智慧。

总而言之,智慧课堂一定是教师和学生真实的情感投入;师生、生生的互动过程;是师生间思维的碰撞,心灵的沟通,智慧的启迪……于是,就在这相互碰撞、相互冲突、相互砥砺的过程中,产生了新的教学资源,充满着新的教学生机,洋溢着新的教学活力。

参考文献:

王萍.教育智慧生成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5(4).

编辑 薛直艳

猜你喜欢
智慧课堂实施策略
探究数学奥秘,创生智慧课堂
体验营销在遵义旅游业中的运用
浅谈小学语文趣味识字教学
关于充满生命活力的小学语文智慧课堂构建研究
ERP在大型购物中心的应用研究
微课下初中数学智慧教育课堂的教学方法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