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路遥《人生》中的高加林“觉醒”

2016-05-09 12:37冯阳
青年文学家 2015年5期
关键词:觉醒路遥矛盾

摘  要:在80年代初,“潘晓讨论”中对人生价值观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讨论,而这些讨论的内容在社会的各个阶层中都引发了极大的反响。路遥是具有浓厚黄土情结的作家,这种人生价值观讨论对他的观念产生了非常大的冲击。为了对“潘晓讨论”中相关的社会价值观问题进行回应,路遥在《人生》中通过文学的手法对自己的立场及观点进行了初步的表达。路遥将“高加林”塑造成为80年代青年的代表,通过“高加林”的形象对当时存在的价值观念冲突的现象进行了反映。路遥在《人生》中不仅揭露了时代的矛盾,而且也明确了自身创作的价值取向。本文主要是对《人生》这部作品及其主人公高加林的觉醒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路遥;高加林;觉醒;矛盾

作者简介:冯阳(1993.7.7-),性别:男,民族:汉族,籍贯:重庆市,就读四川外国语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05-0-02

经过对“劳动”价值观中心的提炼,形成了路遥80年代全新的人生价值观。路遥在其作品《人生》中展现了主人公高加林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为读者展现了农村知识分子在城乡“交叉地带”的苦苦挣扎,通过高加林的“觉醒”对当时全新的人生价值观进行了描述。

一、路遥创作的原始形态分析

文学作品是作家心灵物态化的结晶,其中渗透了作家很多的主体情绪,作家只有在充分总结与掌握自己的人生阅历、精神结构与创作心理的基础上才能够对作品进行较为准确的创作。路遥出生于贫苦的农民家庭,经历了疾苦与漂泊的人生之后,创作了《人生》,从此在当代作家方阵中脱颖而出。特定的文化背景与家庭环境塑造了路遥的性格与心理,自卑与自尊成为了其心理中非常重要的情结[1]。苦难意识是路遥创作心理中非常重要的内涵之一,在其创造中包含着非常浓厚的、强烈的挣脱困难的情节,使苦难情节与人生现实形成了双向逆反的关系。

二、路遥创作的转折点

(一)《人生》的出现是路遥创作的转折

在路遥的创作过程中,其作品《人生》属于其非常重要的转折点。在创作《人生》作品之前,路遥更多的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所涌现的各种先进人物进行歌颂,例如大公无私的青年党员、高风亮节的清廉官员等。在路遥完成了《人生》的创作之后,其关注的重点已经逐渐从歌颂先进人物逐渐转变到不断变化的城市生活与农村生活。路遥在对剧烈变化的农村生活与城市生活进行描述的过程中曾说过,他在不断地探索中逐渐发现了城市生活与农村生活之间存在的相互渗透的“交叉地带”,相互渗透的内容包括生活、观念等[2]。路遥指出,他已经渐渐地感觉到了城市与农村之间日益频繁的交往,两者之间的相互渗透由于这种频繁的交往而日益广泛。同时,农村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有文化的青年人,城市与农村之间所出现的各种生活形象、矛盾冲突等,其所包含的社会意义越来越重要。在路遥完成了《人生》这部作品之后,其他的作品中的主人公开始增加复杂的个人生活经历,减少了纯粹为革命事业与群众利益牺牲的崇高感[3]。例如在《你怎么也想不到》这部作品中,路遥再次针对知识青年在城市生活与农村生活的选择问题方面进行了描述,该部作品中的主人公薛峰完全就是高加林的另外一个版本,体现了路遙对知识青年再次上山下乡的号召。

(二)农村与城市生活及人们的观念所引发的思考

在农村与城市不断的发展变化中,城市生活对农村生活存在着一定的冲击,而农村生活有对城市生活存在着一定的追求,两者之间的冲突具体来讲包括现代生活与古朴生活的冲突、文明与落后的冲突、资产阶级意识与传统美德的冲突。城市与农村的“交叉地带”中包含了非常集中的观念冲突,随着知青返城的巨大社会风潮,农村知识分子的爱情、事业、生活等方面的问题逐渐成为了路遥非常关心的核心问题。路遥自身也有着农村知识分子的特殊身份与亲身经历,这也正是路遥对农村知识青年的命运进行深层次关注的写作动机所在。“高加林”实际上是路遥对农村知识青年的欲望进行审视的铜镜,但是路遥由于感觉到自己在经历、历程等方面与“高加林”存在不同,与他划分了距离[4]。在《人生》之后的创作过程中,路遥都在试图对农村知识青年最为关心的话题——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的进行回答。在对该问题进行研究的过程中,路遥所要回应的是社会主义经验在失败之后,农村知识青年该何去何从的问题。当社会主义集体观念坍塌之后,知识青年所受到的精神方面的伤害与裂痕以及农村知识青年在社会体制变革与思想解放的背景之下其价值观念存在缺失的问题,都在路遥之后的作品中进行了充分的展现。

三、路遥对高加林的“新活法”的理解

作家路遥自从创作《人生》这部中篇小说之后,他的思想观念也产生了较大的变化,实质上,在路遥笔下的“高加林”是一位裹挟着历史遗留问题的农村知识青年,在他的身上体现了现代青年的那种不断向命运挑战的坚毅品格,以及朴实、勤劳的传统美德。“高加林”的觉醒成为路遥审视自身及新一代农村知识青年欲望的镜像,路遥将自身对理想与现实的感念通过“高加林”这一人物形象呈现出来,同时,《人生》是作者路遥对历史变革期价值观念矛盾冲突的理解与认识。

(一)“高加林”是一位裹挟着历史遗留问题的农村知识青年

“高加林”这个人物形象颇具深度,他那曲折的人生际遇与复杂矛盾的性格折射出了及其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在面临社会主义“集体观”的坍塌变革以后,高加林要面对的是村民们对所谓“不正之风”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环境[5]。在当时,作为新旧社会体制交替年代农村知识青年的典型代表,“高加林”是在夹缝中生存下来的新青年,他的人生转折在于他在城市里新的工作岗位和起点上,对自己爱情与事业的选择有了一种全新的“认识”,这为其日后的人生之路有着极大的影响[6]。

(二)“高加林”的觉醒成为路遥审视自身及一代农村知识青年欲望的镜像

作家路遥为读者实实在在地书写了一部关于新青年思想意识觉醒的作品,尽管小说结尾的部分意味深长,给人以思考,但他更希望新“高加林”在这个时代诞生,经受住社会现实的种种考验,成为一个真正能够承担生活压力与社会责任的新青年。正所谓“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作家路遥在其作品《人生》的结尾处给人以一种希望,为像“高加林”一样的新青年指明了一条未来发展的道路,蕴含着作家路遥对“人生”之路的理解与为美好“人生”的期冀[7]。鉴于《人生》这部小说当中穿插进了黄土地上几代人的“人生”,就不得不提到的是,“德顺老汉”、“高加林”对于爱情的选择,在作家路遥的笔下,首先以德顺老汉的淳朴爱情为切入,引入“高加林”的爱情,尽管二者同为黄土地上的爱情,但却相形甚远,前者是为了爱情终生不娶,而后者却走入到了社会时代变革时期的夹缝之中[8]。作家路遥对“刘巧珍”十分珍视,虽然她是个没有多少文化的农家女子,但她的爱情观却是偏向现代的,她敢于去主动追求爱情,并尽自己的所能去守护爱情,路遥笔下的“刘巧珍”似乎就是绝大多数对爱情极度渴望的适龄女子的替身,她能为爱情心甘情愿地做一切事,能为自己心爱的人牺牲自己。而就在这时,“高加林”对他的背叛,对“刘巧珍”来说,近乎是致命的打击,但理智告诉他,她与“高加林”之间已经有了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这正是社会环境变化所带来的。深厚的“黄土情结”是作家路遥抒写农村生活的思想根基,他对那种淳朴情感的渴望毫不避讳地写进小说中,但同时,他也深深地了解到,时代在变革,人物的命运是他所难以掌控的,路遥只能够以文字的形式表达他对“黄土精神”的祭奠。

(三)《人生》中对历史变革期价值观念矛盾冲突的描绘

当读完《人生》这部中篇小说,读者会被一种“悲壮”的情感所萦绕,不仅仅是因为主人公“高加林”那种坚毅的个性、淳朴的为人所吸引,更是因其所生存着的社会环境所震撼,其中充斥着当时新青年的理想与社会现实的矛盾纠葛,如若深究其根源的话,则体现的是当时社会所处的历史变革期,人们价值观念的矛盾所引起的种种社会冲突[9]。“高加林”被当时严峻的社会现实割裂得遍体鳞伤,但他那血气方刚的个人英雄主义情结,又支撑着他试图挣脱这一切桎梏,不幸的是,最后,他所有不切实际的幻想,终究成为社会变革时期价值观念扭转过程中的炮灰。作家路遥在小说的结尾处,将笔锋一转,用阳光般的笔调给人呈现一种对新时代美好“人生”规划的期冀,鼓励人们认清现实,怀揣理想,永不放弃,充满希望,更要对未来中国社会的发展抱有信心,而这一切需要一批像“高加林”一样的新青年来努力创造和改变。

从大环境再回到《人生》中的小环境来看,“高加林”的意识的觉醒有值得路遥赞赏的地方,但也有路遥不认可之处,这便是意识层面上的矛盾,实际上小说中的思想倾向是与路遥自身的人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路遥所面对的问题已经不是五十年代初城乡分治后所呈现的社会主义结构性问题,而他面对的正是在新一代青年们追求理想和人生价值的道路上,如何更好地引导青年未来人生走向的问题。最终,在旧有人生价值观已崩溃而新的人生价值观尚未形成的社会变革时期,路遥还是试图为这一代农村知识青年甚至是广大的社会青年提供一种更理想的“活法”。

结束语:

通过对作家路遥创作的原始形态进行分析,能够了解到最初路遥对于歌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共产党员的高风亮节等题材十分热衷,很多当时创作的文学作品中都有这些影子。《人生》的出现是路遥创作的转折,他后期所创作的很多作品中描绘了农村与城市生活及社会人们的观念的变化。《人生》中“高加林”是一位裹挟着历史遗留问题的农村知识青年,“高加林”的觉醒成为路遥审视自身及新一代农村知识青年欲望的镜像,其中蕴藏着作家路遥对历史变革期价值观念矛盾冲突的认识。

参考文献:

[1]赵学勇.“老土地”的当代境遇及审美呈现——路遥与中国传统文化[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3(03):108-110.

[2]张书群.“80年代”文学:历史对话的可能性——“路遥与‘80年代文学的展开”国际学术研讨会纪要[J].文艺争鸣,2011,08(16):59-61.

[3]艾燕萍.路遥、司汤达作品中的不同爱情形态探析——以《平凡的世界》和《红与黑》为例[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5(05):138-141.

[4]秦香丽.从路遥的小说创作来看乡土中国的现代性焦虑[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0,06(06):69-70.

[5]陈华积.高加林的“觉醒”与路遥的矛盾——兼论路遥与80年代的关系[J].现代中文学刊,2012,03(03):69-70.

[6]李梅.超越自卑体验崇高——论路遥小说的悲剧意识[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1(01):78-79+83.

[7]李遇春.焦虑的踪迹——论路遥小说创作心理嬗变[J].文学评论,2011,02(02):102-103.

[8]宋洁.路遥的人格结构及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3(03):316-318.

[9]徐刚.“交叉地带”的叙事镜像——试论十七年文学脉络中的路遥小说创作[J].南方文坛,2012,01(01):96-98.

猜你喜欢
觉醒路遥矛盾
几类树的无矛盾点连通数
入门级有意外的惊喜 Rotel(路遥) A14MKII多功能合并功放
高集成、可扩展的多面手 Rotel(路遥)RA-1592MKII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他是那样“笨拙”和朴素——30多年后,我们为什么还需要读路遥?
写给远去的路遥
《西厢记》中女性主体意识的建构
意识的觉醒形象的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