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毛泽东诗词中蕴含的精神力量和语言艺术

2016-05-09 16:04张峰铭
青年文学家 2015年20期
关键词:爱国精神语言艺术诗词

摘  要:毛泽东作为杰出的诗人,给世人留下了众多记载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光辉诗篇。这些诗词中无不蕴含着浓厚的爱国主义精神与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传递出强大的精神力量。此外,毛泽东善于运用语言使诗词变得宏大而壮阔,引人入胜,打动人心。所以,毛泽东诗词中体现出深厚的语言艺术让读者在感受革命豪情的同时又有了美的享受。

关键词:毛泽东;诗词;爱国精神;语言艺术

作者简介:张峰铭(1990-),男,新疆乌鲁木齐人,陕西师范大学中共党史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共产党理论建设与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20-0-02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践中创作了大量的诗词作品,这些诗词著作不但是毛泽东思想的有益诠释和补充,也是中国共产党历史的真实写照,毛泽东用诗词描绘了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壮丽美景,宏达的诗篇构成了中国历史的璀璨瑰宝。毛泽东诗词的创作深深扎根于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土壤之中,蕴含着浓厚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不论是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还是在如今的时代环境中,都给人们传递出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震撼人心。

一、毛泽东诗词中的爱国情怀

毛泽东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在他的诗词中饱含着他浓厚的爱国情怀,这种爱国情怀依托诗词本身的载体凝聚成一种爱国主义的精神,传递出巨大的精神力量,不断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浪潮中勇往直前。毛泽东诗词全面的抒发了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深厚感情,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毛泽东表达的爱国主义精神寄托在热爱祖国大好河山之中。在毛泽东的眼中,祖国处处好风光,山河锦绣,美不胜收。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就在《采桑子·重阳》里用“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廖廓江天万里霜”来赞美闽西上杭一带美丽的秋色。到了1936年2月,毛泽东初到陕北,亲眼目睹到陕北白雪皑皑时不禁感叹祖国北方景色的壮丽,在《沁园春·雪》中描绘下“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作者用“千里冰封”和“万里雪飘”描绘出北国冬日景色的壮观与气势恢宏,表现出一种心驰神往与心胸旷达之情。而用长城、黄河、群山这些北方的代表性的景观来具体展现出北方雪景的意境美。“舞银蛇”、“试比高”、“红装素裹”等词又深刻的激发了作者在欣赏祖国壮美景象的同时对现实情境的思考,此时的中国正在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中国就像这北方的雪景一样严肃而深沉,但是中国人民却有着顽强不屈和英勇无畏的精神敢于和日寇作斗争。“舞银蛇”就表现出了中华民族的旺盛生命力和“试比高”的不服输信念,毛泽东坚信终有一天中华大地一定会打破“寒冰”,欣赏到“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的艳丽之景。到了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又多次在诗词中赞美祖国河山的巨大变化和崭新面貌。他在《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中用“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来描绘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井冈山的春天美景。1956年,毛泽东又在《水调歌头·游泳》中写道“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来表达祖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可见,毛泽东的爱国情怀深深的寄托在它对祖国山河的热爱里,用诗词的方式传递出来。

另一方面,毛泽东的爱国情怀还表现在用诗词歌颂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和爱国志士。例如,毛泽东在《七律·洪都》中写下“到得洪都又一年,祖生击楫至今传。闻鸣久听南天雨,立马曾挥北地鞭。”来颂扬东晋名将祖逖闻鸡起舞,英勇报国的爱国主义精神。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在《五律·挽戴安澜将军》中以“浴血冬瓜守,驱倭棠吉归。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来缅怀抗日名将戴安澜将军为国捐躯,矢志报国的崇高精神。毛泽东用诗词赞美这些中国历史上的爱国志士们就是敬佩他们热爱祖国,立志报国,英勇无畏的崇高爱国主义精神,借此也抒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

二、毛泽东诗词中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在中国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中,逐渐的培养和磨练了毛泽东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这正如他自己所提倡的“与天奋斗, 其乐无穷!与地奋斗, 其乐无穷! 与人奋斗, 其乐无穷!”一样,毛泽东认为世界上一切困难和挑战都可以磨练自己,与这些困难进行“斗争”将会是其乐无穷的事情。由此可见,毛泽东在面对艰苦条件下的态度竟然是如此的乐观积极,展现了一种昂扬向上的斗志。毛泽东的这种乐观主义精神也带到了他指导中国革命的艰苦斗争中去,在中国艰苦的革命环境下毛泽东用诗词抒发了革命战士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并且用极富有乐观的精神看待这些困难。长征时期,红军不但要面对自然环境的严峻挑战,还要应对敌人的围追堵截,再加之部队粮食短缺,生活必需品和药品严重不足等多重困难,却依然能够坚定信念,一往无前,这充分体现出红军战士英勇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毛泽东在谈到红军长征时说:“十二个月光阴中间, 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探轰炸, 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 路上遇着了说不尽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 长驱两万余里, 纵横十一个省。”[1]在毛泽东看来,革命事业虽然是艰苦的,但是对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军队来说我们发扬了革命的英雄主义,我们用乐观向上的态度去看待这些困难,这些困难也就终将被我们克服。这个在毛泽东《七律·长征》中体现的尤为明显。

毛泽东在《七律·长征》中写道:“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这首诗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诗的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便开门见山的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不怕”和“只等闲”表现出了作者“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自信乐观的革命态度,为全文打下了感情基础。接下来,作者把巍峨的山岭和连绵不断的山脉看作是在“腾细浪”和“走泥丸”,而金沙水的“暖”和大渡桥铁索的“寒”又将作者心中战胜困难的激动之情与历经九死一生后的回味表现的淋漓尽致。诗的尾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又对诗的首联进行了回应,充分表现出了红军战士克服艰难险阻之后获得胜利的喜悦之情,也使全诗所展现出来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得到进一步升华和兀现。

此外,在毛泽东的一首词《如梦令·元旦》中也表达出了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作者在这首词中写道:“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描绘了红军行军的畅达和与国民党反动派斗争的火热场面,表达了红军进军途中虽然遇到了“路隘”、“林深”、“苔滑”的困难,却依然有“直指武夷山下”的坚定决心。“风展红旗如画”则表现出战略转移取得胜利的欢快情绪。诸如此类表达毛泽东对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诗词不胜枚举,可以说,毛泽东所表达出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并不是盲目的乐观主义精神,是建立在对中国革命规律和前途的远见卓识的基础之上所产生的科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也充分展现了他坚定的革命信念和豪迈胸襟。

三、毛泽东诗词里的语言艺术

毛泽东诗词具有崇高的美学价值,重点表现为具有一股阳刚之气。而这种崇高的美学价值是由多方面因素形成的,其中毛泽东对语言的巧妙运用是重要的原因之一。毛泽东对语言的巧妙运用主要表现的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活用动词让“事物”灵动起来,赋予其生命力。毛泽东在运用动词上可谓造诣颇深,它能够很好的运用动词来把所要修饰的内容变得传神而充满活力。比如,在《七律·和周世钊同志》这首诗中“风起绿洲吹浪去,雨从青野山上来。”就极为充分的活用了动词。十四个字中分别有“起”、“吹”、“去”、“从”、“上”、“来”六个动词,其中“风”对“雨”,“绿洲”对“青野”,“吹浪”对“上山”,“去”对“来”,灵动俱在,巧夺天工。[2]再比如《沁园春·长沙》中“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一个“飞”字写出了船只急速前进的场景以及中流击水阻挡其前进的豪迈气势。还有在《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里“百万工农齐踊跃,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这里面的“席卷”就生动的表现出大军挥师急进,势如破竹的雄壮声势。因此,毛泽东把动词用的传神,用的绝妙,充分表现了他飞扬灵动的情思和阔达的心胸。

第二,善用数量词来加强诗词的震撼力。毛泽东十分喜爱在诗词中运用数量词来加强内容的美学表现力。这种例句在毛泽东诗词中比比皆是,比方说在《七律·答友人》中的“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在《七律·长征》中的“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以及《念奴娇·鸟儿问答》中“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这些诗句里面的数量词“一枝”、“千滴”、“万朵”、“百重衣”、“万水”、“千山”、“九万里”展现出了作者对大自然雄伟气魄的赞美之情,流露出毛泽东大志浩气的广阔胸怀。然而,如果我们从美学价值上审视毛泽东对数量词的运用,又能感受到毛泽东诗词呈现出的雄奇之气和阳刚之美,总能给读者心灵以强大的震撼。

第三,巧用副词为诗词增色。毛泽东在诗词中对副词的巧妙运用可谓古今罕有。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还当属《沁园春·雪》中的表达:“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短短几句诗便有一连串副词的运用,用的巧妙,用得恰到好处。在“输”、“逊”、“识”的三个动词前面适度的添加了“略”、“稍”、“只”这三个副词,既阐明了这些历史人物的事迹,又表达出了作者对待历史的观点。更为重要的是为接下来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埋下了伏笔。除此之外,毛泽东还有很多脍炙人口的诗句中都有副词的增色,比如《采桑子·重阳》中的“战地黄花分外香”,《七律·冬云》里面的“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卜算子·咏梅》中的“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等等,这些副词的巧妙运用,不但为诗词本身增色不少,显示出事物本身的独特魅力,还充分表现出作者驾驭和掌控语言的强大实力。

毛泽东对诗词在语言方面的高超运用,使其诗词充满震撼力和感染力,诠释了具有阳刚之气的美学价值。把景物写活,把感情写实,把诗词的每一个细胞都赋予鲜活的生命力。应该看到,毛泽东诗词的语言是一种力量,也是一门艺术,他用诗词的语言捕获读者的“芳心”,感受其传递出来的博大非凡的英雄气魄,也同时被他在诗词上的创造力和表现力所深深折服。

参考文献:

[1]李枫,张宇宁.《论毛泽东诗词的革命浪漫主义风格》.《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年第4期

[2]李子建.《毛泽东诗词美学新探》[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第205页

猜你喜欢
爱国精神语言艺术诗词
弘扬爱国精神 凝聚侨心侨力
弘扬爱国精神
弘扬爱国精神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主持人语言艺术与包装的重要性
生活中的语言艺术
电视媒体实证“国家记忆”的价值功能
习近平的语言艺术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