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史传》矛盾的纪实观及原因

2016-05-09 16:18陈璇
青年文学家 2015年20期
关键词:史传文心雕龙矛盾

摘  要:《文心雕龙·史传》篇中,刘勰从历书编纂的目的、意义和方法这三个方面论证了历史需要纪实,但由于刘勰自身史学能力有限,儒家史学观对其影响颇深,所处时代在史学方面又有局限性,其提出的尊贤隐晦、道德礼教等观点与纪实观产生矛盾。

关键词:文心雕龙;史传;纪实观;矛盾

作者简介:陈璇(1990-),女,籍贯:河北省邯郸县,河北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在读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20-0-02

《文心雕龙史传》是我国第一篇专述史学评论的文章,系统地总结了中国自先秦至魏晋的史学发展,刘勰通过对史书的评点,表达对史传文学的认识,对后世的史学理论影响深远。《史传》篇中不乏精到之论,但在纪实观上亦存在一些矛盾。

一、《史传》篇矛盾的纪实观

《史传》主要针对的是历史散文,其中所讲的“传”,“传者,转也;转授经旨”,解释《春秋》的文字叫传,并不是讲人物传记,了解这一点,我们就可以将传奇、人物传记等一类以虚构为主的文学作品排除,单从史学观讨论刘勰的纪实观。

确定了《史传》篇是对正史的批评文章,就确定了刘勰对纪实的承认,因为对历史的记录,首先要求的就是真实。在《史传》篇中,刘勰从三个方面正面表达了要求纪实的观点。

第一,今知古事,史必真实。《史传》篇开篇写到,“开辟草昧,岁纪绵邈,居今识古,其载籍乎?轩辕之世,史有仓颉,主文之职,其来久矣。”①从历史产生之时,其目的就是使今人了解古代之事,史官需要如实的记录国君的言行,史书产生以及流传的目的本就要求真实。第二,以古鉴今,史必真实。刘勰认为“原夫载籍之作也,必贯乎百氏,被之千载,表徵盛衰,殷鉴兴废”,②希望今人融会百家的历史著作,推求出真实的历史,可以得到利于当世的借鉴。通过真实的历史,今人可以从特殊性中找到普遍性,从而总结出社会前进的规律。第三,可疑从缺,史贵在真。对于年代久远,史书的记载有可能失实,刘勰在《史传》篇中写道,“若夫追述远代,代远多伪。公羊高云,‘传闻异辞,荀况称录远详近;盖文疑则阙,贵信使也。”③刘勰对于著史明确的主张“可疑从缺”,由此可以看出其尊重真实的历史,尊重历史的真实。

同时,《史传》篇中,“……于是弃同即异,穿凿傍说,旧史所无,我书则传,此讹滥之本源,而述远之巨蠹也。……勋荣之家,虽庸夫而尽饰,迍败之士,虽令德而嗤埋……”④刘勰对于史书夸张、不切实际的记载给以明确的否定,这从侧面反映了刘勰严谨的纪实观。

无论是论述史书产生的目的,还是讲述历史对当代的作用,以及对于可疑史料的态度,刘勰都表明其崇尚纪实,但在其他的论述中又出现与其纪实观相左的观点。

《史传》篇中体现与纪实观相矛盾的观点主要有两处。首先,尊贤隐晦,罔顾真实。美其名曰,“盖纤瑕不能玷瑾瑜也”,实则与刘勰前文所宣扬的“居今识古”背道而驰,也使史传削弱或丧失“表徵盛衰,殷鉴兴废”的作用。其次,拘经泥经,贵古贱今。刘勰对司马迁和班固把吕后列为本纪之举大加批评,“及孝惠委机,吕后摄政,班史立纪,违经失实”,⑤可惠帝无权,吕后掌事,将其归为本纪才是符合历史,才能真正殷鉴兴废。刘勰对《吕后本纪》的批判是迂腐儒家思想作祟的结果。“庖牺以来,未闻有女帝者。汉运所值,难为后法”,⑥用封建礼教限制史书编纂,竟不知前无古人后未必无来者,否定历史的多样性,显示了他因循守旧的虔诚卫道士之形象。

历史是不会因循经书发展的,任何以现有观念妨碍历史的真实的行为,都是对历史的不尊重,对未来的误导。刘勰一方面尊重历史,一方面销蚀纪实,在纪实观上,他陷入矛盾。

二、刘勰纪实观产生矛盾的原因

文学作品是人表达的产物,必然反映着作者的才思情感,而人又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必然会受到社会背景的影响。《史传》篇矛盾的纪实观的原因无外乎就是作者与社会两方面。

(一)儒家思想的影响

《文心雕龙》是一部兼涉儒、释、道的文学理论著作,但其主导思想是儒家思想。《序志》篇奠定整部《文心雕龙》思想基础,为文目的决定为文态度与文章内容,刘勰极度推崇孔子,其史学观念必然受孔子影响,在道德教化与历史真实之间会毫不犹豫选择前者。《左传》中明确记载,晋灵公不君,赵穿弑之。而身为晋国史官的董狐却将这弑君之罪归在没有勤王的赵盾头上。孔子对这件事的评价为:“董狐,古之良史也。”⑦其从周礼出发,时刻维护君臣道义,认为赵盾身为晋国之臣,“亡不越境,反不讨贼”,间接导致晋灵公死亡,等同弑君。所以罔顾史实,对董狐大加赞赏。刘勰推崇孔子,在经礼面前放松了对历史真实性的要求,方才有其尊贤隐晦之说。刘勰反对为吕后立传,其动机与目的与孔子如出一辙。

史学观与文学观不同,文学观一定要有主观立场,否则难以阐述文学理念,史学观也要有立场,有立场才能事分轻重人分主次,可绝不能是主观的立场,一旦受到既有观念的影响就难以真实客观。

(二)作者能力的不足

任何学者都希望自己的作品是完美的,刘勰是抱着“立德、立功、立言”的志向开始《文心雕龙》写作的,但术业有专攻,史学毕竟不同于文学,史学理论不是韦编三绝就能确立的。刘知几史学思想核心——“史家三长”理论即史学、史实、史才——确立了对史家的三个要求,从刘勰著书的年龄和经历看,他很难达到这三个要求。虽然刘勰并非史学家,但在史学方面能力的短板注定《史传》篇不会是一个完美的作品。

(三)时代的局限。

南朝以前的史学评论并不发达,只是散见于一些文学家和经学家的文章当中,春秋时期,有“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⑧东汉时期,司马彪《史记后论》可以看做是一篇彻底的史学理论批评文章,标志着史学批评的正式产生,但史学理论依然薄弱。

魏晋南北朝时期,可以说是史学理论大发展时期,史学从经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刘勰是历史上较早系统阐述历史学理论的学者,在修史目的、修史原则、史书评点上拥有独到的见解,在史学理论批评上可谓前无古人。然而史学理论的匮乏导致刘勰难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刘勰在史学观上的开创性光耀魏晋南北朝,但与目前日益完善的史学理论相比不过微如萤火。这当然不是否定刘勰在史学观上的贡献,更多的是对其缺少平台的惋惜。

相对于刘勰,刘知几就幸运许多,随着史学日益独立,史学理论日益增多,刘知几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完成了堪称中国第一部史学理论专著《史通》。《史通》一书在史学观念和体制上深受《文心雕龙·史传》篇的影响,刘知几《自叙》明言:“自《法言》已降,迄于《文心》而往,因以纳诸胸中,曾不蒂芥者矣。”同样的理念,刘知几却能跳出儒家的局限,认识到儒家史学观的劣根性,创新了史学理论,不可不谓时代的重要。考虑到刘知几专业史学家的身份,又不禁为刘勰史学能力而叹息。如若史学资料丰富,史学完全独立,刘勰能完成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史传》也未可知。

根深蒂固的儒家思想、史学能力的不足,以及魏晋南北朝史学发展的不完善使刘勰在史学思想及史学能力上还有不足,或间接或直接的使《史传》篇产生纪实观上的矛盾。

三、结论

《文心雕龙·史传》篇一方面要求史书的真实,一方面要求历史编纂要符合儒家思想,维护道德礼教,这必然在纪实观上产生矛盾。由于刘勰个人史学观的薄弱,缺少解决坚持史实与维护道德礼教相协调的能力,加之时代史学观的局限,导致矛盾无法解除。但在史学初步独立的魏晋南北朝,即使矛盾,也掩盖不了《史传》篇在历史上的地位。

注释:

①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中华书局,2014年版,第141页

②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中华书局,2014年版,第149页

③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中华书局,2014年版,第161页

④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中华书局,2014年版,第161页

⑤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中华书局,2014年版,第129页

⑥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中华书局,2014年版,第146页

⑦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665页

⑧同上

参考文献:

[1]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M].中华书局,2014

[2]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中华书局,2009

[3]刘知几.史通[M].上海古籍,2006

[4]徐和阳.浅析《文心雕龙·史传》的史学地位[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3,11:107~109

[5]岳文婷.浅析孔子的历史观[J].文史博览.2011,3:15~16

猜你喜欢
史传文心雕龙矛盾
史传传统与时间意识: 论五四时期《晨报》第7 版的文学生产
几类树的无矛盾点连通数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玉石俱焚前夜被打捞:有个小白律师温暖了凉薄
“诗入史传”的探究
论《文心雕龙》象喻批评的逻辑建构特征
《文心雕龙》选读
《文心雕龙》:中国第一部系统的文艺理论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