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意象不同复现的审美意味

2016-05-09 16:20高帆
青年文学家 2015年20期
关键词:组合审美

高帆

摘  要:意象是意境中的重要元素,不同的意象构成不同的意境,在诗词审美中具有重要的意义。相同意象的不同组合与不同复现却可以建造不同的意境,衍生不同的审美效果。原型意象经过改造重组,升级为不同的意境,相同的底色下却有不同的美。

关键词:原型意象;组合;复现;审美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20-0-02

一、原型意象

弗莱说,“原型”是“那种在文学中反复使用,并因此而具有了约定性的意象”。基于这个原因,在诗词中确实有不少意象,在不同时代的不同作者的笔下反复演绎,其原始涵义在传承中获得了稳定性。例如:梨花意象。梨花和其他花一样,在古典诗词中经常出现:“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李重元《忆王孙》)“甫能灸得灯儿了,雨打梨花深闭门”(秦观《鹧鸪天·春闱》词)“夜卜灯花,晨占鹊喜,雨打梨花昼掩扉”(瞿佑《剪灯新话》)“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刘方平《春怨》)“金鸭香消欲断魂,梨花春雨掩重门。”(戴叔伦《清平乐》)“锁杨柳春风之院,闭梨花夜雨之门。(瞿佑《剪灯新话》)”“烟笼竹叶凉生案,雨湿梨花静掩扉”(方孟式《寄盛夫人》)“记当日、门掩梨花,翦灯深夜语。”(史达祖《绮罗香·咏春雨》)这些诗词句子里都出现了梨花意象,但却表达着不同的意思,各篇的具体内涵自是各有特色。在这组诗词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除了有梨花意象外还出现了雨、门的意象,为各自的艺术境界涂染了一层浓浓的凄苦、悲思的色调,引起欣赏者心灵的强烈震撼。像这样的相似例子,在古典诗词中比比皆是,而这些意象出现在不同的诗句中便具有了特定的含义。

在上述诗句中都出现了三个基本意象,雨、梨花、门,它们的原型意象基本都是自然界的实物,原本没有什么含义,却被作者赋予主观情感,便具有了某种特定的内涵。那些内涵中凝结了历史所赋予的稳定意义的意象,就是原型意象。梨花,只是百花中一种不起眼的花,既不妖娆也不艳丽,洁白无瑕,芳姿曼妙,而梨花的开放也是在繁花落尽之后。所谓“粉淡香清自一家,未容桃李占年华。”一树独白,纯洁似雪,象征着高洁与典雅。常常在晚春凋零的梨花却也经常和暮春的凄凉联系起来,被赋予一种凄美的涵义。“梨花一枝带春雨”往往描述的是憔悴的美颜,读来使人不觉凄苦悲凉。“只缘春欲尽,留着伴梨花。”则是伤春的表现,黯然神伤。门则是一种客观物件,却是阻隔的意思,这就为简单的物件赋予神秘的色彩,为诗词创作塑造意象提供无限可能。作为阻隔的一种物件,门与墙有本质的区别。墙不能挪动,一隔就是永久,内外都无法窥见,显得肃穆而庄严。门相对来说就具有随意性,可以任意活动,这也为诗人营造氛围创造无限可能。它可以是富贵帝王家的多重门,可以是穷苦人家的柴门;可以是半月式的无门,也可以是圆形小门;可以是庭院深闭门,也可以半掩门甚至虚掩门。“深闭门”是一种深沉,“静掩扉”是一种祥和,“掩重门”更是一种红楼梦大观园似的厚重。雨是自然中最常见的一种意象,而大自然对人的心理投影则会在民族的集体记忆中沉淀下来,成为超越时间的普遍体验。原型意象在自然生成中就具有诸多契机,自然中的事物则成为诗人发挥的主要资源地。雨作为最常见的一种自然意象,往往最能激发诗人的灵感,容易产生某种美感。雨经常带有地域性,季节性,时令性。所以诗人笔下的雨是随着环境、氛围所使用的。春雨细柔温润,给人带来暖意;夏雨狂躁猛烈,给人燥热之感;秋雨萧瑟荒凉,让人倍感凄美;冬雨则是渗透了彻骨寒的意韵。西北大地雨少但强劲,江南多雨而缠绵。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诗云:“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写出两种天气给人的不同感受,雨中景物别有一番景致,绵绵细雨所造成的迷蒙景象具有一种朦胧的美感。“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菩萨蛮》)朦胧细雨中,在画船中听雨眠也是江南好的一种体现。在以上的例子中雨则是随着大景观的转换而变化的,“雨打”则营造了一种凄苦和荒芜的景致,形成一种特定涵义稳定下来。

原型意象的特定涵义,作为长期约定性运用的生成物,总是在相应的题材、语境中才会存在。诗人选取、运用某一原型意象于诗中,既是对稳定的传统的接受,又把自己的特定审美情意注入其中。久而久之,成为约定俗称的一种稳定涵义。

二、意象组合

意象是组合成诗的基本单位,一般来说,一首诗就是一个意象系统,意境的创造过程,实际上也就是意象的营构、组合过程。任何一个意象也只有在组合中才能获得艺术价值。意象在有机的组合中成为一个审美系统的构成要素。意象组合的最终形态是意境。这些已经获得某种特定意蕴的意象在诗人的巧妙组合中,可以营造不同的审美意境。即使是同题材的同意象,通过不同的组合、转换也能构建一幅幅不同的镜像。意象的组合实质上也是意象审美内涵的定向、突出的过程。

“雨打梨花深闭门”是一个美丽的境象,通过对雨、梨花、门这三种原型意象的不同组合而生成,营造了一种凄凉、悠远的氛围。正是春暖三月梨花开的季节,满眼的雪白点染了繁花绰约的场景。一场雨的不经意来访,将枝头纯白正好的花瓣打落。宁静深处的小庭院,紧锁的大门,人已不知去何处,只有那一树梨花飘落,白了一地的怅惘。这样丹青水墨似的简单画景给人一种辽远、寂空的无限想象,清美、宁静地铺展在眼前。然而,就这样一种意境却被反复演绎,在不同的诗词景园里绣着不同的花样,在不同的诗词中给人不同的审美意味。

“雨打梨花昼掩扉”则是“雨打梨花深闭门”的变体,同一物象可以用不同的词语表达,表达的是同一种意思。“昼掩扉”强调了白天虚掩着门的背景,满地梨花的庭院是否有人不知,也许主人在家等待客人的到来,也许主人刚出去,过一会儿就回来。“深闭门”则是大门紧闭,不管有人在已经不是重点。也许是庭院深深,又也许是深夜闭门。“静掩扉”所表现的则是一种静宜与祥和,掩门则显得随意休闲,让人浮想联翩。“不开门”则显得比较主观,外面的想要进入庭院观赏满地梨花胜似雪的美景却被紧闭的门档在外面只能嗟叹,而不是像掩那样让人觉得很近人意,似乎轻轻一推就可以进入院子。“梨花春雨掩重门”演绎的不是被雨打落的梨花而仅仅是被打湿,是一种绵绵细雨轻叩门,温柔细腻的意味。在重门紧锁的帝王家院,那雨湿的梨花可否有人观赏?这里传递的似乎只有欣喜的春消息,而不尽是荒凉。“闭梨花夜雨之门”兼有主观与客观的双重意味,夜晚则显现出神秘与凄美。静谧的夜晚下着大雨,那被大门紧闭在内的一树亦或多株梨花任雨肆虐,任雨敲击,一种凉意在心中瞬间升起。

同样的“雨打梨花闭门”的题材,同样的梨花、门、雨的意象,被相似词置换,被不同组合、被不同排列,将这一景象演绎得如此不同,呈现出不同的意境,传达出不同的美感。在不同的诗词里,在不同的背景里显现着不同的美丽。

三、反复出现

一种意象或意象群的多次出现在不同的诗句中又有不同的审美内涵,原型意象在历史过程中反复出现,这种重现总是以其原初的内涵为基础。这样的反复出现必然使原型意象的涵义一次又一次地得到丰富和提升,并形成一种特定的涵义而被反复演绎。作者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筛选和择取,这一稳定的意象及意象群被反复使用而成为一种典型的文化涵义而流传下来。

“雨打梨花深闭门”是一个意象群也是一个简单的意境,这一凄美的意境在文人笔下反复使用而具有了特殊的涵义。具有稳定涵义的原型意象在不同文人笔下反复出现,出现于不同的诗篇内,成为具有不同审美内容、意境风貌的构成要素,加入时代的个人情感的特殊色调,各个意象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浸染,经过不断的加工改造,就有不同但极其类似的话语层层出现,于是就有了各种版本的同题材意境,丰富着古典诗词的世界,美丽着中国的传统意境。

反复这一创作手法早在《诗经》中就有体现,除了有加强语气的效果更是对一种特定意境的重映,突出这种意境的美。多一次重叠就多一次关照,多一次重复就多一次强调,在人们感官范围内形成强烈的效应,引起读者内心的共感。古典诗词中重复是很常见的手法,有些陌生的意象多重复几次就被熟知甚至流传,比如“杜宇”,也许大多人只知道是杜鹃但不知道“啼血”的故事,经过千百年的反复加工演绎,则流传下来。“杜宇声声不忍闻”使人自然联想到悲凄与伤感。

“雨打梨花深闭门”、“雨打梨花昼掩扉”、“满地梨花不开门”、“闭梨花夜雨之门”,将雨打梨花满地,重门紧锁的场景反复演绎,反复使用,在不同的诗歌意境里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从而也形成一种特殊的凄美内涵。这样的景观反复则规定了一种美,引起人内心的审美。同样的题材同样的意象,反复的出现却建构了不同的意境,在不同的诗歌中根据需要建造着不同的诗词框架,传达着不一样的美感。这种特殊的凄美在不同的地方又散发着不同的气味,翻来覆去,意思没变,感觉变了;题材没变,表达变了;意象没变,意境变了;意境没变,美感变了。反复出现着,反复美丽着。

四、总结

一首诗歌就是一个意境,由不同的意象组成。不同的意象建构了不同的意境。而尽管题材相同意象相同也能在组合、转换中获得新的生命,传达不同的审美感应。原型意象被反复演绎就有了约定俗称的涵义,在流传过程中又被反复加工改造,呈现新的面貌。由于个体不同,感知不同,在一定的意境中又被注入个人感情等诸多因素,形成不同的景观形象,给人不同的审美感受。同意象的不同复现可以引起不同的审美效果。

参考文献:

[1]严云受.诗词意象的魅力[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

[2]古风.意境探微[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9

[3]张文勋.诗词审美[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

[4](清)上彊村民.宋词三百首[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11

[5]王国维.人间词话[M].北京:中华书局,2009

猜你喜欢
组合审美
蜗居——休闲沙发设计
现阶段市场营销组合及影响因素研究
当前市场营销组合与影响因素剖析
球类材料的合理利用与组合
浅谈羌族舞蹈“莎朗”的风格特征
敦煌艺术考察所感
中国手风琴作品创作探源与审美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
现代陶艺教学特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