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全球化”语境下的老子思想研究概述

2016-05-09 16:24赵志刚
青年文学家 2015年20期
关键词:演变全球化文化

摘  要:老子思想的古今演变研究经历了“本土——全球”的发展路径。传统的老子思想研究集中在对老子作品的注疏、以及与其他思想的横向比较上,各注家在注疏《老子》的同时,也纷纷申说自己的主张,以至于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老子思想演变为不同的分支流派,如道家、秦汉新道家、魏晋玄学、道教等等。这些流派在老子思想的基础上,对其演化、阐释,并敷衍成新学说。但是,随着老子思想被西方传教士传播至海外,老子思想的研究开始走上“全球化”的研究道路,老子思想呈现出各种不同的“话语形态”。同时异质文化和文明间的碰撞和互融为老子思想的发展和演变带来了新的契机。日、法、德、英、美、加拿大等国家的学者对老子思想做出了多元化的阐释。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对话使老子思想在反思自身的同时,也在进行着自觉的自我更新。本研究认为,老子思想的任何“话语形态”都是在特定历史文化语境下的产物。那么,在当今“文化全球化”的语境下,老子思想又会以怎样的面貌和形态呈现在世人面前呢?这是我们要努力尝试揭示的一个问题。

关键词:文化;全球化;老子思想;演变

作者简介:赵志刚,男,1979年6月生人,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生,燕山大学讲师,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20-0-03

一、老子思想的研究概况

老子思想的演变经历了两千余载的历程,历代注家无数。但总体来看,国内对老子思想的研究特点主要体现在“传统——民族性”和“当代——全球性”两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主要是指历代老学研究者通过注释、考证和训诂的方式对老子思想进行传统意义的阐发,对其注疏者不计其数,其中具有影响力的注家包括(战国)韩非子《解老》、《喻老》,(西汉)河上公《老子章句》,(魏晋)王弼《老子道德经注》,(唐)傅奕《老子注》,(宋)王安石 《老子注》,(明)释德清 《老子道德经解》,(明)李贽 《老子解》,(清)王夫之《老子衍》,(清)姚鼐《老子章义》,(清)魏源《老子本义》,还包括几位帝王注家如唐玄宗,宋徽宗、明太祖和顺治等。这些注家多以校诂和考证的方式精研老子意旨,在注疏的同时也宣传自己的思想主张。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国内出现了一波研究老子的热潮,而这股热潮是在古史辩派(也被称为疑古派)相互争论中进行的,其中著名学者有胡适(1919;1933)、梁启超(1921)、钱穆(1923)、马叙伦(1924)、高亨(1926)、罗根泽(1932)、冯友兰(1934)、郭沫若(1934)、谭戒甫(1935)等,他们对于老子思想的研究涉及训诂、考辩、音韵等方面的内容,被收录进《古史辩》第四册(1932)和第六册(1937)中。[1]第一个层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老子思想的辨析,采用的是传统的方法,体现的是老子思想的民族性特征。

与第一个层面相比,第二个层面主要体现在20世纪初,以严复(1984)[2]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开创了以“西学解老”的先河,而胡适则是将老子作为哲学家进行研究的第一人。20世纪50年代以后,国内研究老子的热潮不减,但深深打上了马克思主义的烙印。老子的阶级属性和其思想的“唯心性”与“唯物性”成为争论的焦点。80年代后,老子研究不再仅仅局限于字句的考辨源流,而是将“注、译、评”三者结合,代表学者有陈鼓应(1984)[3],金岳霖(1985)[4],许抗生(1985)[5],朱谦之(1986)[6],徐梵澄(1988)[7]等。1993年郭店楚墓竹简《老子》和其他先秦资料的出土吸引了中国大陆、港澳台和全世界老子研究者的目光,研究成果呈现井喷之势。同时,董光璧(1991)[8]、胡孚琛(1996)[9]、陈鼓应(2003)[10]等学者积极主张建立“当代新道家”,提出了对老子思想的复归。刘笑敢(2006)所著《老子古今》[11]是对五种《老子》版本的对比研究,并将西方的老学研究成果(如老子思想的女性主义研究视角)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凸显了老子思想研究的全球化趋势。

二、“文化全球化”语境下老子思想的存在样态

文化全球化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裹挟下发生的,“经济全球化给文化界带来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文化全球化。”[12] “文化全球化”的发展进程引起了一些文化学者的担心,担心多元文化的样态会在“文化全球化”的语境下转变成为“单极化”的文化。也有一些学者对“文化全球化”持乐观态度,“(文化)全球化不仅有利于西方的强势文化向弱势文化侵略和渗透,它在某种程度上也为弱势文化对强势文化的抵抗和反渗透提供了契机。”[13]

在当前的“文化全球化”语境下,老子思想的存在样态主要有以下两种形式:

第一,比较视野中的老子思想研究。在当今文化全球化的语境下,西方学者对代表中国文化的道家思想的研究如火如荼,而中国学者和政府也正积极地将自己的民族传统文化推向世界。当老子思想被置于跨文化的语境之中时,“比较”成为中外文化学者最常用的方法,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上。第一是《老子》不同版本之间的文本比较,研究成果中往往包含众多国际学者的重要观点。《老子》版本的多样性形成了一道别样的文化风景。在历史的传播过程中,《老子》经历了历代注家的增删加工,其文本样态发生了极大的改变。较为流行的版本除了通行本(多以王弼本为底本)外,还有(西汉)河上公本,(唐)傅奕本等。随着1973年马王堆帛书本和1993年郭店楚简本相继出土问世,不少学者倾向于将目前所能找到的最古老的版本作为研究老子思想的权威版本。而刘笑敢先生(2006)则在《老子古今》一书中通过对五种不同版本的校勘,发现不同时代的编校者在校勘《老子》文本时所出现了的“语言趋同”①和“思想聚焦”②现象,并通过平行比较的方法指出历代编校者都是根据自己心中的“理想文本”和“古本原貌”对《老子》文本不断地进行修改加工,如严灵峰的《老子章句新编》(1955)[14]和古棣、周英的《老子校诂》(1998)[15]均是根据自己理解的老子思想对《老子》文本进行了重新的编排,并自认为是“最接近《老子》原貌的善本。”这些编校者的修改加工一方面是为了追索“古本原貌”,另一方面是使文本更加“通顺、合理”,“文从字顺、义理条贯、合辙押韵”成为编校者心目中《老子》“理想文本”的标准。由此,刘笑敢(2006:38-42)指出并不是古本才是最好的,反而是经过历代编校者不断加工过的版本更加合理。在此研究中,刘笑敢将英国学者葛瑞翰(A. C. Graham)的《庄子》研究作为参照,将日本学者岛邦南的观点撷撮其中,突出了当代《老子》研究的全球性特色。无论是从以刘笑敢教授为代表的研究学者的国际身份来看,还是从其研究的全球视野来说,当代老子研究被深深刻上了“文化全球化”的印记。

当前老子思想研究的另一重镇是对阐释者的比较研究。一方面是国外学者对中国的《老子》阐释者进行比较;另一方面,是中国的研究者对中外或国外的不同阐释者进行比较研究。前者的典型代表是德国著名的汉学家鲁道夫·瓦格纳对王弼《老子注》[16]的全新解读。作者将“文字学”与“哲学”有机结合,通过形式逻辑分析的方法将王弼《老子注》的文本进行语句切割与划分,同时认真解析、比照了众多的《老子》版本,包括楚简本、帛书本、傅奕本、严遵本、范应元本和想尔本等,将王弼的注释技巧和语言风格显性的表达出来。而后者主要体现在比较哲学和跨文化研究领域的硕士和博士论文中。如2011年一篇硕士论文为《系统功能语言学视阈下<道德经>英译本元功能对比分析——以林译与韦译为例》,将林语堂译著的《老子的智慧》与亚瑟·韦利翻译的《道德经》版本置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视角下进行了比较研究。

第三个层面主要体现在老子思想与西方哲学思想的比较研究。一方面,老子思想作为中华文化特有的文化符号成为比较哲学研究关注的对象,常被拿来与西方的哲学家进行比对,如老子与海德格尔哲学思想的比较,马克思和老子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的思想比较,柏拉图的“人与自然”的思想及其与老子比较研究,黑格尔的“绝对理念”和老子之“道”的比较研究, 弗吉尼亚·伍尔夫现代主义思想与老子道家哲学的比较研究等等,老子思想成为中国学者了解西方的参照,同时也是西方学者窥探了解中国的窗口。从另一方面来看,老子思想已经深深的融入进西方的文化之中,成为西方文化发展、深化的催化剂,代表性研究包括卡尔·罗杰斯人本哲学思想及渊源探析,泰德·休斯自然诗中的道家思想,玛丽安·莫尔动物诗歌中的老子生态伦理思想等。

第二,翻译研究视域中的老子思想。在向异质文明传递的过程中,老子思想被转化成多种语言,成为世界上除《圣经》外被翻译最多的文本。据笔者统计,仅英文版本就有228种之多,有三个版本属于“文本变译”,即译者完全按照自己的理解打乱了源文本的顺序,将不同章节的内容重新洗牌,按照主题进行分章。老子思想在异质文化和文明中形成了风格别具的“话语形态”。在历史进程中,老子思想被数次排挤、压制,但是其强大的“包容力”和“亲和力”使其在接受外来文化冲击的同时,也向异域的文化辐射自身的能量。当历史的发展将老子思想推到世界时,全球化的文化语境使老子思想再次面临着更大的机遇与挑战。老子思想的“变异”也迎来了新的转折点。老子思想正如有机体一般,不断经历着体系化的新陈代谢。在老子思想西传之初,当西方的传教士将目光转向《老子》时,他们眼中看到的却是《圣经》。茱莉亚·哈蒂(Julia M. Hardy,1998)认为从1915年开始,西方对《老子》文本的阐释开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宗教比附转为严谨的阐发,从而使处于边缘地位的老学研究成为西方汉学研究领域中的一门显学。[17]卡普拉(Capra Fritjof,1975)[18]、本杰明·霍夫(Benjamin Hoff,1981)[19]、彭马田(Martin Palmer,1993)[20]、郝大维(David L. Hall)与安乐哲(Roger T. Ames )(2004)[21]等学者对道家文化做出了多元化的阐释。20世纪60年代末到90年代,随着学术交流的日益频繁,在英国、美国和加拿大等英语世界中涌现出一批用西方后现代主义理论指导下研究道家文化的学者。陈张婉莘(Ellen M. Chen,1969)[22]、冯家富和简·英格利斯(1989)[23]、 史蒂芬·米歇尔(Stephen Mitchell,1988)[24]、梅维恒(Victor H. Mair,1990)[25]和勒瑰恩(Ursula K. Le Guin,1997)[26]等研究者对道家典籍《老子》进行了反传统的女性主义解读。西方学者的研究视域并没有仅仅局限于老子思想本身,他们还将老子思想与先秦其他学派的思想进行对比,从而将研究更加深入,典型代表如Franklin Perkins(中文名为方岚生)在2013年发表的The Mozi and the Daodejing。[27]

老子思想在西方的传播体现了与当地文化的互动,而其在日本的传播也呈现出与日本本土文化相趋合的样态,被向着不同的方向改造了:第一,与神、儒结合,儒、道被视为一家;第二,老子思想中的“独善主义”被改造成日本社会所需要的“忠君爱国”思想;第三,被改造成为反对封建制度而提倡的“自然世”思想。[28]老子思想在日本的传播过程中被深深打上了日本文化特色的烙印:老子与儒教合一;独善主义变为忠君思想等等,形成了一种“日本化”了的思想。总之,东西方学者的解读凸显了老子思想研究的全球性意义。但是,国内一些学者的研究还停留在翻译策略的争论之中,“异化”与“归化”的持续争论不利于老子思想的对外译介。

三、结语

从老子思想的演变路径来看,老子思想在海外的传播经历了一个由“宗教比附”到“自觉、自发”的发展过程,依靠的不是“侵略”,而是践行“和而不同”的文化主张,承认各民族间和国家间的文化差异。我们的传统文化“走出去”的发展战略不是靠文化的侵略,而是与世界文化的能动融入。当前“文化全球化”语境下,对于老子思想的研究既有机遇又有挑战。挑战是如何避免老子思想成为西方文化的附庸,如何保持老子思想的独特性,而不至于失去其独有的文化属性淹没在强势文化中。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文化全球化”的大背景,积极推动民族文化的发展、更新,以“开放”的姿态融入“文化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之中。由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第一,我们应将老子思想看成是一个动态发展的、不断变异的文化形态进行整体的把握。中外学者不应仅仅将研究集中在对老子思想的追根溯源上,而是在回顾文本发展进路的同时,应关注老子思想的现实意义和对未来世界发展的启示。第二,老子是全球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中外学者应联起手来,共同开发、挖掘这座精神宝藏。这就要求我们排除偏见,以“包容”、“开放”的心态促进世界老学的发展。第三,老子思想的译介研究应少一些“策略之争”,过强的目的性反而会损伤文本内容的传递。中西学者应该将寻找有效的文化传播途径作为首要的任务,淡化或避免极端的文化心态。

老子思想研究的“全球化”体现了世界文化的“多元性”特征,在获得异质文化认同的同时,也为世界文化的发展摸索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

注释:

①语言趋同:刘笑敢教授通过详尽的排查对照,发现《老子》的古本原貌并非像通行本那样使用大量的排比、对偶、或押韵句式,也没有那么多的三字句和四字句。通行本之所以句式整齐是后世编校者不断有意识的加工改造的结果,尤其是通过删减原文的虚词来追求句式的简洁、整齐,作者将其称为“语言趋同”。

②思想聚焦:通行本《老子》中的“自然”、“无为”等核心概念大量出现,这并非是《老子》古本的实际情况,从古本(如竹简本和帛书本)到传世古本(如傅奕本)到通行本(如王弼本和河上本),这些核心概念呈现出逐步增多的趋势,刘笑敢教授称其为“思想聚焦”。

参考文献:

[1] 罗根泽.古史辨(第四册、第六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2] 严复.老子评点[A].严灵峰.老子集成续编[C].台北:艺文印书馆, 1984.

[3] 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1984

[4] 金岳霖.论道[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5] 许抗生. 帛书老子注译与研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

[6] 朱谦之. 老子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6

[7] 徐梵澄.老子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8

[8] 董光璧. 当代新道家[[M]]. 北京:华夏出版社,1991

[9] 胡孚琛. 道家与道教文化的现代意义[J]. 东方论坛.1996(1)

[10] 陈鼓应.道家思想在当代[C].道家文化研究:第20辑.北京:三联书店,2003

[11] 刘笑敢.老子古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12] 王宁.全球化时代的文化研究和翻译研究[J].中国翻译,2000(1):10-14

[13] 王宁.文化翻译与经典阐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6

[14] 严灵峰.老子章句新编[M].台北:中华文化出版事业委员会,1955

[15] 古棣、周英.老子校诂[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

[16] 瓦格纳著.杨立华译.王弼《老子注》研究[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17] Hardy Julia M. Influential Interpretations of The Tao-te-ching. Kohn,Livia & Michae LaFargue. Eds. Lao-tsu and the Tao-te-ching.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98. p.165.

[18] Fritjof Capra. The Tao of Physics: An Exploration of the Parallels Between

Modern Physics and Eastern Mysticism. Boston: Shambhala.1975

[19] Hoff Benjamin. The Way to Life: At the Heart of the Tao Te Ching. New York &

Tokyo: John Weatherhill Inc. 1981.

[20] Palmer Martin. Introduction. Kwok, Man-Ho. et al. Tao Te Ching. Dorset:

Element Books Limited. 1993

[21] 安乐哲、郝大维著,何金俐译.道不远人:比较哲学视域中的《老子》.北京:学

苑出版社,2004

[22] Chen, Ellen M. Nothingness and The Mother Principle in Early Chinese

Taoism[J]. International Philosophy Quarterly, 1969(9).

[23] Feng Gia-Fu & Jane English. Tao Te Ching [M]. New York: Vintage Books, 1989.

[24] Mitchell Stephen. Tao Te Ching [M]. New York: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 1988.

[25] Mair Victor H. Tao Te Ching [M]. New York: Bantam Books, 1990.

[26] LeGuin Ursula K. Lao Tzu Tao Te Ching [M]. Boston & London: Shambhala,1997.

[27] Franklin Perkins. “The Mozi and the Daodejing,” forthcoming in 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 supplement 2013.

[28] 李威周. 略论老庄思想与日本[J]. 外国问题研究,1987(2):19

猜你喜欢
演变全球化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谁远谁近?
全球化陷阱
异类女性故事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演变
谈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进程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俄青年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