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在生态文明建设视角下的现实指导意义

2016-05-09 16:27温超何嘉玲
青年文学家 2015年20期
关键词:生态文明老子

温超+何嘉玲

注:本课题由西华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资助,项目编号:Ycjj2014003。

摘  要:自古以来,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永恒话题,无数的圣贤先哲在此领域里运用自己的智慧为妥善处理这种关系提供源源不断的思想资源,在这其中,道家鼻祖老子以其著作《道德经》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朴素而深刻的理论源泉。挖掘老子思想中生态智慧,理清老子思想中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既是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利借鉴,又是对道家文化或者是老子思想“旧瓶装新酒”式的包装,使古老的智慧焕发现实的光辉。

关键词:《老子》;生态文明;现实指导意义

作者简介:

温超,男,1990年6月出生,西华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研究。

何嘉玲,女,1990年2月出生,西华大学政治学院,硕士研究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20-0-01

日益凸显的生态问题使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成为了全世界关注和反思的焦点问题,生态文明建设已然成为了人类生存发展无法推卸的现实责任,在这其中,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家经典为其提供了智力支持,《老子》中生态思想和智慧哲学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借鉴意义。

一.《老子》中蕴含的生态智慧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严重的生态危机让理论工作者不能不广泛地考究当今世界和古代社会有助于解决生态问题的思想理论、精神资源以及解决方法。在经济全球化的现代社会,生态问题已经不是某一个国家的问题,而是关系到人类前途和命运的全球性问题,因此越来越多的理论家开始将研究的目光转向古代的中国,在这其中,道家文化尤其是老子的思想学说当仁不让地成为了学者们关注的重点,而从《老子》一书汲取生态文明智慧已然成为了学界的热潮。

在思想理论方面,老子所著《道德经》提出了“道生万物”的本体论,倡导“重人贵生”的生命观,提出“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的万物平等观,固守“慈,俭,不敢为天下先”这三宝,还有“慈心于物”、“贵柔守雌”的价值观;“清虚自守”的人格理想观以及“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观等。虽然老子所提出的这些思想并没有形成今天意义上的生态文明思想体系,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老子思想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被扣上迷信和神秘主义的帽子,但这不能抹灭老子的思想学说中关于生态文明的真知灼见。

在实践方法方面,《老子》中的“道法自然”为所有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提供了行为准则,作为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道”统摄万物,所以所有事物的发展都只有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才能在庞大的生态系统中周而复始的繁衍下去。“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正是老子对自然生态系统最完美的诠释。在人、地、天、自然四位一体的生态系统中,既彰显了系统的完整性,又指出了系统中四个因素相辅相成、制约影响的运行,保持系统循序渐进,有序运转。不仅如此,在基于准则的前提上,《老子》一书还提出了“无为而为”、“知足知止”等具体的实践方法,“无为”本来是学界争议颇多的一项实践观念,但最终《老子》中的“无为”内涵在于不妄为、不私为。“无为”、“无事”、“无欲”,三者共同构成了《老子》中所倡导的“无为而为”的理念,统治者“无为,则无不治”,圣人“无为,故无败”。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这是《老子》从发展的角度表达了一种适度开发,可持续利用的态度。

二.《老子》生态智慧对构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现实指导意义

《老子》中的生态智慧与当代社会倡导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和谐社会的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立以及可持续发展观等方针政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它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源泉,又具有浓厚的实践价值,因此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对《老子》的生态智慧作阐述和诠释有助于提醒现实人类反思自己的行为方式,有助于树立生态环保意识,缓解生态危机。

在人类历史发展至今,人类所造成的全球性生态困境已使自身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挑战。在过分注重经济建设的社会背景下,面对资源的日趋紧张、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世界性的生态问题层出不穷,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生态文明是对现有文明的整合和重塑,是对传统文明的反思和超越,是人类迄今为止最先进的文明形态,也是人类文明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它是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十八大报告中着重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并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战略地位。近来年,“生态文明建设”屡见报端,其巨大意义不言而喻。

探究《老子》一书的文本,其蕴含的生态智慧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指导意义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人与自然关系要讲究“天人合一”和谐共处;遵循天道把握规律,才能顺应发展;“去甚去奢去泰”,倡导绿色的消费方式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知止知足,更新发展、开发观念;锤炼人格修养,提高生态文明素质。

参考文献:

[1]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2]李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

[3]王舒琳:老子的生态哲学对我们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3(10).

[4]汪愿愿.老子生态伦理思想及其合理借鉴.[J].榆林学院学报.2013(1).

[5]陶新宏.老子生态智慧的特点及局限.[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2(12).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老子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浅析老子之道:有与无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研究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智者老子
北大簡《老子》釋文指瑕
论老子处世哲学中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