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濠诗话》简论

2016-05-09 16:27向丹
青年文学家 2015年20期
关键词:诗话诗学人间

向丹

摘  要:都穆,明代著名金石学家、藏书家,字玄敬,一作元敬,时人称南濠先生。主要著作有《南濠诗话》,《南濠诗话》仅有一卷,篇幅虽小,但其中关于诗学的品评,在当时产生了重要影响。

关键词:南濠诗话;忠厚;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20-0-01

明中期重要学者都穆字玄敬,亦作元敬,江苏吴县人,居南壕里,郡人称其为南濠先生,与唐寅、文徵明、沈周等皆为吴中名士,其著述颇丰,以学行称于吴下。他所著《南濠诗话》一卷,虽然篇幅不大,但对当时诗学观点的品评,对诗学领域一些重要命题的探讨,在当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南濠诗话》全书分为都南濠先生序、南濠居士诗话序、正文、题词、跋几个部分。正文多记载古今诗人遗作轶事以及对诗歌的品鉴,在《南濠诗话》中,都穆对诗歌的创作提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见解:

一、“予谓诗贵忠厚,王妇之事,烈烈如此,可谓难矣。而二诗皆有贬辞,所谓‘于无过中求有过,岂忠厚之道哉?”诗贵清新、含蓄、温婉等很多人提倡,而主张诗贵“忠厚”则在都穆这独见。在《南濠诗话》中,都穆两次提到了“忠厚”:

“元微之《题刘阮山》诗云:‘芙蓉脂肉绿云鬟,罨画楼台青黛山。千树桃花万年药,不知何事忆人间。后元遗山云:‘死恨天台老刘阮,人间何恋却归来?正祖此意。予顷见杨廉夫诗迹,亦有是作云:‘两婿愿非薄幸郎,仙姬已识姓名香。问渠何时归来早,白首糟糠不下堂。较之二元,情致不及,而忠厚过之。”

此则写杨维桢的诗虽不及元稹和元好问的情致,但胜在忠厚,何谓“忠厚”?元稹的“不知何事忆人间”和元好问的“人间何恋却归来?”两句反问,不直明其意而意自显,含蓄隽永。而杨铁崖却正好和二元相反,把二元未道出的“何忆”“何恋”明白说出:“白首糟糠不下堂”,恋的是堂下之妻。自是不及二元的委婉含蓄,但比二元简洁练达,少了元稹的“芙蓉脂肉绿云鬟,罨画楼台青黛山”这份铺彩渲染,也少了元好问的“人间何恋却归来?”这份曲折回避,更加简洁质朴,少了雕琢之气,更多了一份单纯,本心可嘉,这就是都穆所提倡的“忠厚”。

都穆的“忠厚”是让诗者们以最真挚淳朴的感情来判断所见所闻,从而让诗歌呈现最基本的道德取向,不要掺杂太多的教化与功利。

二、“昔人谓‘诗盛于唐,坏于宋,近亦有谓元诗过宋诗者,陋哉见也”。由于时代风气、个人喜好和诗学主张的不同,在中国诗学评论史上形成了尊唐派和宗宋派的长期争论。欧阳修在《梅圣俞墓志铭》里说:“其初喜为清丽,闲肆平淡”,而不喜唐诗之“僻固而狭隘”,已带有尊宋贬唐的倾向。南宋的张戒发难苏、黄及江西诗派,其《岁寒堂诗话》则以唐诗为学习的楷模。继之永嘉四灵和江湖派以晚唐为宗,与江西派对峙;而江西派则以方回为领袖,回击两派的攻击。前者以晚唐一叶障目,不见全唐诗歌这座泰山;后者自比盛唐,仿佛沐猴而冠。双方各自都有致命的弱点,而两派的论争也形成了南宋唐宋诗之争的高潮。其后严羽本着“断千百年公案”的出发点,自谓“辨白是非、定其宗旨,正当明目张胆而言,使其词说沉着痛快,深切著明,显然易见”,以盛唐为法,“说江西诗病”。因此,明代绝大多数的诗人皆是宗唐论者。而都穆对于祧宋宗唐是反感的,因此辩驳“诗盛于唐,坏于宋”之不当,并列举欧阳修、梅尧臣、苏轼、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范成大、陆游这些宋代著名诗人,他们的诗歌代表着宋诗的特征,都给予“真无愧色”的称誉。都穆不盲目追随他人之声,为宋诗伸张鸣不平,实是难能可贵的。

三、“世人作诗以敏捷为奇,以连篇累册为富,非知诗者也。予由是知诗之不工,以不用心之故,故未有苦吟而无好诗者”,“予谓今人之诗,惟务应酬,真无为而强作者,无怪其语之不工。”世人作诗追求敏捷新奇,竭力雕琢诗词,以多为荣,忽视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为赋新词强说愁”,致使所作之诗空洞无真情。都穆认为诗追求敏捷和多,是不知道什么是诗,为了应和而作的诗也不是好诗。真正的诗是应该是充满真情实感。都穆论诗推崇“真”,从《南濠诗话》第一论则可以看出。全文开篇论陶诗,陈后山言陶诗“不文”,都穆列举《归园田居》、《饮酒》、《桃花源记》来反驳,并引入苏东坡、黄山谷、王荆公对陶诗的盛赞来说明自己对陈后山的不认同。陶渊明之诗历来得到人们的喜爱,原因就在陶潜的“真”。诗当有为而作,为了应酬唱和,强而为之,则诗当然语之不工,诗无性情,则已失灵魂。

全书中,都穆除了表达自己对作诗应有态度和对当时诗风的批判之外,大部分是对其他诗人诗句的评论以及相关轶事,虽然四库馆臣批其见识浅薄,但不可否定其在论诗方面的精彩之处,能不随波逐流发起心声,实是难能可贵,在当时的诗学领域有很大的价值。另外,此书所引用的诗句在保存文献方面也很有价值。

《南濠诗话》的版本不多,据书后的跋介绍,明时刻本有二:黄桓和州刻本,凡七十二则;文衡山刻于吴骏,凡四十二则,两本诠次不同,互有增损。《四库提要》称是书由黄、文二本合刊为七十五则。清人鲍廷博据两本汇校合刊,其黄本传自厉氏樊榭山房,文本则是从书局借范氏天一阁旧藏。汇校本收于《知不足斋丛书》,《历代诗话续编》所录即此本。

参考文献:

[1]陈应鸾.岁寒堂诗话校笺[M].四川:巴蜀书社,1900.

[2]严羽.沧浪诗话[M].北京:中华书局,2014.

[3]丁福保编.历代诗话续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3.

猜你喜欢
诗话诗学人间
春暖人间
背诗学写话
人间第一情
闲吟居诗话(五则)
诗话
第四届扬子江诗学奖
新诗话
衔月楼诗话选
两种翻译诗学观的异与似
当天使飞过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