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构建

2016-05-12 07:45
党政论坛 2016年1期
关键词:话语公众马克思主义

○ 高 静



新媒体时代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构建

○ 高静

一、新媒体是构建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重要资源

意识形态是“具有符号意义的信仰和观点的表达形式,它以表现、解释和评价现实世界的方法来形成、动员、指导、组织和证明一定的行为模式或方式,并否定其他的一些行为模式或方式”。 语言是意识形态传播的载体和依托,“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与意识形态传播和宣传相关联的话语载体、话语方式、话语空间等等构成了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关系到意识形态话语效力。意识形态的宣传灌输在很大程度上是信息观点的传播,而具有强大信息传播功能的大众传媒从来都是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资源,是意识形态斗争的阵地和场所,对媒体的控制和运用与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构建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在革命时期党充分利用广播、报纸媒体宣传马克思主义以及党的理想信仰和历史使命,赢得意识形态斗争的主动权,树立党的形象和威信。建国后,大众传媒成为党的意识形态宣传和传播的主要渠道,党掌控庞大的传媒机构,阐释党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形成严肃宏大的话语体系。

信息时代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科技创新推动着信息传播工具的巨大变革,新媒体日渐成为重要的信息传播渠道、舆论集散地和交往平台,深刻改变了信息传播模式和格局。日常生活中新媒体传播事例比比皆是,网络海量信息的便捷浏览、网络论坛、微博、博客的个人观点的发表和评论、社会热点问题的网络舆论、网络QQ群、手机微信圈的个人化交往空间……,这些由新媒体运用而带来的社会生活的广泛变化,俨然成为人们普遍的生活状态,甚至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交往方式和生存方式。

意识形态的宣传教化实质上是具有特定意义和目标的理论、主张和观念等信息的发布、接收和认知的过程,信息的有效传播是关系意识形态宣传效果的决定因素。就意识形态与信息传播的密切相关性来看,新媒体引发的信息传播变革同样对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带来深远影响,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已然受到新媒体传播方式特性和逻辑的渗透和干扰,信息时代构建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必须要充分发挥新媒体的强大信息传播功能,新媒体成为构建话语体系不可忽视的重要资源。

二、新媒体传播对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深刻影响

新媒体具有独特的传播特性,在信息传播的开放性、互动性、社会化和个性化等方面具有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不可比拟的优势。随着新媒体日渐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党的意识形态话语载体、话语方式、话语空间等方面不可避免地受到新媒体传播特性的冲击和影响。

1.话语载体的多样化对话语体系权威的挑战

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形式极为丰富,网站、论坛、微博微信、电子邮件等即时通讯工具使得人们之间的联系沟通快捷便利,公众特别是青年群体越来越习惯于通过新媒体提供的便捷渠道获知信息、形成观点和态度。公众对新媒体信息渠道的依赖程度日益加深,传统的广播、电视和报纸媒体的信息传播功能受到削弱,体现党的话语权威的传统媒体信息对公众的影响力日渐式微,而新媒体提供的海量信息、社会热点话题、个体言论直接影响公众的情绪和看法。由此可见,新媒体话语载体的多样化意味着信息源的扩展,党的话语体系受到多种信息来源的挑战。

2.话语方式的互动性对话语体系单向传播方式的挑战

新媒体信息传播改变了自上而下的单向信息传播方式,公众不仅是信息的接受者,而且还是信息的发布者,可以借助于多样化的传播途径表达个人观点,发表见解和评论。新媒体让人们在享有丰富信息的同时,更带来互动交流的全新体验,网络论坛上未相识群体间的交流、微信朋友圈的沟通、民众与政府官员的在线交流屡屡发生,互动的信息传播方式已成为常态。长期以来作为信息观点传播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沿用的是单向宣传灌输方式,自上而下传达、宣传、阐释党的理论路线,组织规模较大的学习活动是较为常见的场景。而新媒体的双向互动信息传播方式对意识形态话语方式造成的冲击和挑战极为明显,公众的思想困惑得不到及时探讨和交流,难免会对官方宣传持有质疑、不信的态度,意识形态宣传效果微乎其微。近年来,民众对于党的理论宣传、路线政策的不解、抱怨情绪日渐滋长,不得不令人深思缺乏交流沟通的单向话语体系的弊端和不足。

3.话语风格的娱乐化和碎片化对话语体系严肃特性的挑战

新媒体传播碎片化表述的话语风格改变了人们接受信息的行为习惯,人们热衷于简短轻松的信息浏览,对于长篇大论的理论宣传文章缺乏兴趣。为了博得公众眼球、提高点击率,新媒体信息内容越来越倾向于娱乐化,以吸引公众注意力和提高关注度。此外,新媒体传播形成特有的网络语言,这些在虚拟空间生成的网络语言往往作用于现实生活,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语表达流行语。娱乐化、碎片化、网络语言的话语风格与宏大严肃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形成鲜明对比,即使新媒体话语风格存在着肤浅、失真、迎合大众情趣等问题,但当越来越多的公众以这样的话语风格去评价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必然导致严肃的话语体系对公众的影响力和感召力下降。

4.话语空间的拓展对话语体系感召力的挑战

互联网络、手机新媒体的广泛运用拓展和延伸了信息传播空间,人们跨越身份、地域限制聚集在一起,分享信息、观点、情绪和态度,交往空间和话语空间借助于信息传播技术的革新得到空前拓展,公众在开放的话语空间探讨交流,发表个人观点和看法,社会热点问题往往引发多种观点的交锋碰撞和纷繁复杂的网络言论。手机微信的运用使得话语空间的社会性更为凸显,成为公众互通信息、联络感情、发表个人情绪和态度的重要渠道。随着人们对网络手机信息传播方式的过度依赖,网络手机新媒体的话语空间不仅仅是信息交往空间,更是个体之间社会关系的展现。正因为如此,以社会关系为纽带的新媒体空间的观点和态度比起理论说教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更有吸引力和感召力。

三、新媒体环境下构建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策略

担负着党的理论信仰、政策路线宣传的意识形态工作必须正视新媒体传播带来的冲击和挑战,在新媒体传播视域下思考和探讨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构建,是以新媒体传播特性为现实基础,关键在于采取积极措施提高话语效力,巩固和增强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

1.凝聚具有时代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大众话语,提升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吸引力

巩固马克思主义的主体地位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目标,党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极为重视,众多的研究院所和研究人员专门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的学术研究,自上而下严密的宣传机构负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讲,公众所感知的马克思主义通常体现为官方宣传和学术研究层面的理论成果和观点阐释。新媒体传播的话语特性对严肃宏大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带来了极大冲击,凸显出马克思主义如何亲近大众、发挥对大众的影响力和感召力的重要性。在新媒体传播的冲击下,需要革新传播方式和手段让马克思主义理论真正走进民众生活,让民众亲近并认同马克思主义。

“当理念变得更加实用,更为现实,意识形态就成为一个重要的凝结剂,能够把各种运动、党派、革命团体都聚合起来。” 因此,马克思主义的宣传要紧密结合大众生活实际和社会热点问题,加强民意舆情的研判分析,关注民众利益诉求,拉近意识形态工作与民众生活的距离。在此基础上,要高度重视凝聚具有时代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大众话语,将宣传话语和学术话语转化为贴近大众思想实际、认知水平的生活话语,倡导亲切质朴、浅显易懂、活泼生动的话语风格,提升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亲和力和吸引力,增强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亲近感和认同度。

2.开发新媒体资源,构建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信息化平台

信息时代新媒体是构建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重要资源,多样的传播载体和开放的空间为创新意识形态传播的方式和手段提供了便利条件。近年来,各级党委相继开办了官方网站、网络论坛和微博微信公众号,发布和阐释党的理论成果和大政方针,通过网络论坛倾听民意、澄清事实、答疑解惑、消除不良信息的负面影响,拓展了党和民众沟通交流的空间和渠道。据全国党务新媒体综合评价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9月30日,全国各级党务新媒体总计发布微博稿件6万余条,被转发9.9万余次,被评论近5.4万次,日均发布微博约2000条,被转超过3300次,被评论近1800次;发布微信稿件约5.5万条,被阅读超过95万次,日均发布微信约1800条,被阅读约3.2万次。在内容建设方面,部分账号紧紧围绕中心工作,设置了如“党建聚焦”、“专家解读”、“基层党建现场推进会”等系列特色专题,积极利用新媒体平台普及党的理论知识,宣传推广本地区、本部门党建工作开展情况,得到了网民高度肯定。

此外,无中心的互联网络是鱼龙混杂的信息和舆论的集散地,网络意识形态斗争形势极为严峻。新媒体时代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必须高度重视对互联网络资源的开发和运用,充分发挥新媒体搭建的信息化平台优势,提高舆情监控和舆论引导的能力和水平。宽泛意义上的舆论通常指的是公共意见或公众意志,美国学者、舆论学的开创人李普曼把舆论概括为“舆论是公众或许多人对他们共同关心或感兴趣的问题(或事件)公开发表出来的意见”。舆论的生成与信息传播的内容、范围和渠道紧密关联,在很大程度上对舆论的引导和掌控转变为对信息源和信息流的引导和控制。新媒体的迅猛发展深刻改变了信息生产、发布、流动的载体和空间,极大扩张了公众获取交流信息的范围和渠道,信息的开放性和个性化传播改变了形成、控制、引导舆论的社会环境。面对开放性、分散性和复杂性的网络舆论新形势,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亟需运用新媒体构建信息化平台,及时广泛发布权威信息,加强对网络舆情的收集研判,积极回应关系公众利益的社会热点问题,以主导性和权威性的信息源和信息流引导公众的思想、观念和态度,增强网络意识形态斗争的主导权和影响力。

3.适应新媒体传播特性,提高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话语效力

新媒体传播的特性和优势在于公众话语权的享有,对信息传播过程中的话语身份和权利的认可、尊重和践行。日常生活中海量信息的便捷获取、个人观点和态度的即时发布、群体间直接的互动交流等等普遍现象和行为,实际上彰显的是公众个体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地位和身份的转变,由单纯的信息被动接受者成为信息主动传播者,看似微不足道的个体言论汇集起来形成强大的舆论,甚至施加压力迫使官方作出解答和回应。

从革命斗争时期逐步形成的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具有自身传统和特色,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取得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但处于不可逆转的新媒体时代,公众对新媒体传播渠道的依赖使得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不能固守于已有的传统和经验,要研究并借鉴新媒体传播特性和优势,改进意识形态工作,争得公众对意识形态宣传的注意力和关注度,扩大话语体系对公众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新媒体时代构建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重要途径就是尊重公众的话语权利,以公众乐于接受的话语风格引导公众认知、情感和态度,培育科学理性的社会心态,在互动沟通交流过程中让公众自主参与到党的意识形态工作中来,达成价值共识并认同党的意识形态主导地位。

(作者单位:西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研究院)

(责任编辑矫海霞)

猜你喜欢
话语公众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公众号3月热榜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