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任平衡针法治疗中风后手功能障碍临床疗效观察

2016-05-12 03:06郭季芬
山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患侧上肢中风

郭季芬,文 洪

(山西中医学院,山西太原030024)

督任平衡针法治疗中风后手功能障碍临床疗效观察

郭季芬,文 洪

(山西中医学院,山西太原030024)

Clinical observation on stroke hand dysfunction w ith Ren and Du balance acupuncture

目的:观察督任平衡针法治疗中风后手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中风后手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督任平衡针法,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结果:两组患者经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3%。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前上肢及手FM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治疗组FMA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督任二脉平衡针刺法治疗中风后手功能障碍疗效显著。

中风后遗症;手功能障碍;督任平衡针法

脑卒中又称作脑血管意外,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尤其有第一高致残率的特点。中风后遗症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多存在障碍,特别是手,由于其在大脑皮层投射区较大,活动最为精细、复杂,其功能恢复也较上下肢更为困难,尤其是在偏瘫步态综合征时期下肢足内翻、上肢内收、手紧握拘挛,这时尤为难治。本文以针刺督任二脉穴位,尤以任脉为主,配合局部有效穴,治疗中风后手功能障碍,与传统针刺方法治疗此症30例相比较,疗效满意,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1.1 一般资料 60例患者均为2014年6月至2015年3月山西省针灸研究所门诊及住院病人,其中男34例,女26例;年龄最小41岁,最大70岁;病程最短3月,最长1年,全部病例均为经临床及CT检查确定的脑血管病并见手功能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

1.1.2 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定的《中风病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95年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2]。

1.1.3 纳入标准 ①CT或MR证实脑内有出血或缺血病变者;②处于恢复期(发病3 w到半年以内);③年龄40~70岁;④患侧手指肌力1级以上,伴有肌张力增高,痉挛程度采用改良的Ashworth量表[3],达0级以上。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参考高等中医院校教学参考丛书《针灸学》[4],取肩髃、肩髎、曲池、手三里、外关、中渚、合谷、阳池(以上8穴均为患侧)。治疗组取璇玑、紫宫、陶道、气海、关元、足三里、合谷、后溪、阳池。患者取侧卧位。璇玑、紫宫穴:医者左、右手同时进针,直刺0.5寸,根据虚实,一般以向患侧捻转为主,强刺激;陶道穴:直刺1寸,手法同前二穴;余穴均按照《针灸学》[4]相应穴位操作标准规定,使用不锈钢一次性针灸针,75%酒精皮肤常规消毒后进针,在得气基础上,施提插捻转手法,行补法,留针30 min。每天治疗1次,每周治疗5 d,休息2 d,共治疗4 w。治疗后比较两组病例的总有效率,分析比较两组病例治疗前后上肢及手FMA评分。

2 结果

两组患者经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3%。两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上肢及手FM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治疗组FMA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督任平衡针法提高了治疗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有效率。结果见表1、表2。

3 讨论

表1 两组病例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例)

表2 两组病例治疗前后上肢及手运动功能积分改善情况比较(分,±s)

表2 两组病例治疗前后上肢及手运动功能积分改善情况比较(分,±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1)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2)P<0.05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22.85±5.44 16.71±3.211)治疗组 23.61±5.19 13.29±3.641)2)

3.1 中风手功能障碍的病因病机

中风后手功能障碍的特征性改变为伸肌(阳经所在)相对弛缓,屈肌(阴经所在)相对拘急,属阳缓而阴急、阴强阳弱、上肢和手内外阴阳失衡。患者上肢及手内侧是手三阴经循行,阳主动,阴主静,阴经不如阳经易通畅。而手三阴经长期气血瘀滞不通,较阳经更易失养挛缩,可导致肌张力增高,由软瘫变为硬瘫。中风后手功能障碍是本虚标实之证,在本为手三阴经气血濡养不及,在标为气滞血瘀闭阻络脉。

3.2 选取督任脉穴的机制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任脉为阴脉之海,有统任诸阴脉之功,督脉为阳脉之海,有统率诸阳的作用,督任二脉对十二正经的气血起着涵蓄、调节的作用。“四肢有病治在中”是导师临床治病重要理念之一,本课题采用调节督任二脉为主治疗中风后手功能障碍,可理解为是对“四肢有病治在中”治则的发挥。督任二脉分别位于人体前后正中线上,在部位上体现了“中”的含义。中风后手功能障碍治疗宜调和阴阳,本次临床观察应用整体观念,重视整体调节,针刺任督二脉的特定腧穴,通过经络传导作用,改善大脑功能以及促进整体和局部的阴阳平衡从而促进患侧手指功能的恢复,起到恢复患者整体的阴阳平衡、左右半身的平衡、患侧上肢及手内外侧平衡三方面的作用,从而使上肢和手内外侧肌张力达到平衡以利于肢体功能的康复。

3.3 穴位的作用

3.3.1 紫宫穴的意义 根据《针灸学》[4]言:“紫,紫绛之色,为火极之色。心主火,其色赤,故紫宫实指心主。穴在华盖下1.6寸处,正当心位,因而得名。”《经穴释义汇解》:“紫宫又指心而言,因心应洛书九紫离卦。穴在华盖下指心而言,凹陷处,正心位,心者,君主之官,喻穴为君主之居,又应紫宫星名,故名紫宫。”手少阴心经起于心中,手厥阴心包络经起于胸中,心经和心包经都从胸部循行,紫宫穴当正心位,加强了紫宫与心、心包经的联系。心主血脉,推动血液运行,以输送营养达于全身脏腑形体官窍,维持其生理功能和生命活动。因紫宫为正心位,心被称作“五脏六腑之大主”,生血主血脉,通过平衡针法针刺紫宫穴,调动局部血液,加强手三阴经经络气血的运行通畅,以督任二脉,尤其是左右平衡为根本目的,利于患者手功能恢复。

3.3.2 璇玑穴的意义 《针灸学》[4]:“璇玑,指璇玑玉衡。穴在胸骨柄中央,内当肺系。肺主气,为百脉所朝故喻人之胸膛,犹如浑仪之笼廓,喻肺之功能犹如众星拱北,有斗运于天,机运于身之意,故名璇玑。”《谈谈穴位的命名》言:“璇玑穴,《黄庭经》有璇玑玉衡色兰杆及璇玑悬珠环无端等句。”说明璇玑如环无端,如气运行的枢纽,内当肺系,肺主气,可左旋右转调动气的运行方向。璇玑穴与肺的关系:璇玑与肺密切相关,针刺璇玑,通过旋转来调节气的左右平衡。在恢复中风后手功能时,针刺璇玑穴应根据患手气血的虚实,向患侧捻转为主可加强患侧气机运行,向健侧捻转为主可舒畅患侧气滞,以平衡左右气机为目的,调节患侧气血,以达左右平衡。

3.3.3 紫宫与璇玑相配的作用 ①二穴相配可气血双通,营卫调和。《难经·三十二难》中言:“心者血,肺者气,血为营,气为卫,相随上下,谓之营卫,通行经络,营周于外。”心主血脉,肺主气而朝百脉,紫宫在正心位、君主之居、心主血脉,璇玑穴在胸骨柄中央、内当肺系、肺主气、肺朝百脉。二穴一主血,一主气,血为营,气为卫,营卫二气作为经气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行脉中,一行脉外,对经气的通畅运行有重要的作用。调和气血,调和营卫,调节左右平衡,两穴相配,使得手部气血通畅,能够濡养患侧手三阴经脉及手三阴经筋,气动则血行,对于患手气血瘀滞不通,经筋失养挛缩可行气调血,祛除实邪,加快手功能的恢复。②二穴所在的胸部是六阴经交接的部位。《灵枢·逆顺肥瘦》言:“手之三阴,从脏走手……足之三阴,从足走腹(胸)。”说明手三阴经从胸走手,足三阴经从足走腹部和胸部。紫宫与璇玑两穴位于胸中,二穴与心中、肺中有密切关系,所以针刺二穴不仅对手三阴经起主导作用,对恢复上肢手功能有较好的作用,而且对足三阴经有推动作用,亦可以促使六阴经经气平衡分布,起到调节整体平衡的作用。足三阴经为手三阴经通畅提供帮助,加快患侧手功能恢复。

3.3.4 其他穴位 陶道,穴属督脉,督脉为阳脉之海,陶道犹如陶窑火气所出之通道,阳气通行穴处。陶道与璇玑一前一后,两者配穴,分别调动阴阳的运行分布,恢复患侧前后平衡。气海、关元、足三里均为补虚要穴,气海穴,益气助阳;关元穴培元固本,补益下焦,鼓舞正气;足三里为胃经合穴,可补中益气、健运脾胃,脾胃为后天之本,刺之可使机体的整体机能得以恢复;合谷可治疗痱痿、臂腕不用;阳池可治疗手臂拘挛,两手筋紧不开;后溪用于肘臂腕重难屈伸,五指尽痛,不可掣。合谷、阳池、后溪为手三阳经穴位,“善通阴者,阳中求阴”,针刺三穴能够疏通手三阳经,为手三阴通畅打通出路,同时近端取穴和远端取穴相配,加强治疗作用。

综上所述,本治疗方法思路运用整体观念、平衡理念,哲学观点利用任督二脉这两个阴阳经根本,根据“四肢有病治在中”的理念首次创新性地提出针刺紫宫、璇玑这两个任脉穴位来治疗手及上肢功能障碍。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l):55-56.

[2]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6):379-382.

[3]杨今妹,纪树荣,杨华东.Ashworth量表评定痉挛的信度探讨[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1998,4(1):32.

[4]杨甲三.针灸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410.

(编辑:翟春涛)

R246.2

A

1671-0258(2016)01-0041-03

山西省科技攻关项目(20120313026-2)

郭季芬,在读硕士,E-mail:piao_grace@163.com

文洪,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猜你喜欢
患侧上肢中风
更 正
预防中风应做到八要八不要
脑卒中康复操患者常做好
基于惯性传感器的上肢位置跟踪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错误姿势引发的上肢问题
偏瘫病人良肢位摆放的秘密
回药失荅剌知丸治疗中风后痴呆的疗效观察
侗医用木头接骨保住伤者上肢66年1例报道
机器绞轧致上肢毁损伤成功保肢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