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对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路径研究

2016-05-12 02:51张学良
开心素质教育 2016年1期
关键词:向心力高中生笔者

张学良

育人是文化的重要功能。2014年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要“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要“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要“增强社会责任感”,而这些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教学中对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如何针对高中生的认知特点、思维水平和成长诉求,加强高中地理课对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关系到教育教学目的能否实现,关系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引入网络语言,打造高中地理教学文化自信的感染力

高中生作为好奇心强、思维活跃、乐于接受新事物的群体,他们对语言特别是网络流行语的模仿和运用接受都比较快。因此,高中地理教学能否适当运用网络语言,促进教材语言向教学语言的转化,成为打造文化育人感染力的关键。例如,在中国地理的教学中,当讲解到中国地理这部分内容时,笔者选取了学生们熟悉的网络流行语“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作为课堂导入的激趣设计,并以“高中毕业生暑期四川游”作为教学案例,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使学生自觉树立热爱祖国、热爱家乡,进一步强化中华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开展榜样教育,发挥高中地理教学文化自信的示范力

高中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处在形成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引领,注重利用积极向上的社会先进人物作为榜样,挖掘其背后的感人故事,发挥榜样力量的潜移默化的示范教育作用。例如在讲到新疆的戈壁时,笔者不仅讲授了戈壁的地貌、气候,还把这个地点与“两弹一星”发射基地联系起来,介绍了“两弹一星”元勋和指战员们扎根戈壁、隐姓埋名、无私奉献的故事。学生们听了之后,纷纷为先烈们牺牲奉献的精神所震撼。笔者总结道,爱国不仅仅是爱自己祖国的大好河山,还要爱自己的工作和岗位,进一步使同学们认识到当今的爱国主义,更多的是要将爱国情感升华为爱国行动。

三、回归生活世界,加强高中地理教学文化自信的针对性

高中地理教科书的话语体系,具有较强的教学语言特质和文本语言特质,地理教学中文化自信的课程气质被淡化。因此,教师需要努力将教材的文本语言,回归到学生的实际生活当中,引导学生在出游、远足、郊游等途径中,品尝“行万里路”发现感悟,感受祖国的壮丽的大好河山之美,从而激发学生对高中地理课程的学习兴趣。

四、实施任务驱动,塑造高中地理教学文化自信的向心力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针对高中学生活泼好动、思维发散的特点,笔者采取鼓励教学的方式,实施任务驱动的方法,设置学习目标,采取个人完成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的向心力。例如在讲授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的内容时,笔者首先将学生分成若干组,布置“我眼中的绿色南昌”主题讨论题,请大家谈谈南昌环保的现状以及存在问题。学生们积极参与,课前查阅资料、开展社区调查,力争让所在小组言之有物。在任务驱动下,大家密切协作、团结一致、各尽所能,在进一步强化了“我为绿色南昌献计献策”的同时,还强烈地让学生体会到“集体主义精神”的含义,极大地激发了高中地理教学文化自信的向心力。(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向心力高中生笔者
老师,别走……
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2020年7、8期合刊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关于线路金具间隔棒向心力试验的计算分析
关于线路金具间隔棒向心力试验的计算分析
中国出了本(高中生)
向心力演示器
性能相差达32%
圆周运动的向心加速度和向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