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国际课程需求的调查分析

2016-05-14 16:08黄晓玲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6年9期
关键词:北京市

摘 要 学生需求是国际课程引入和实施的基本依据。调查围绕学生是否参与国际课程学习、对国际课程的了解情况、是否有出国留学意向等问题进行,其结果为学校准确把握国际课程的内涵和外延、规范国际课程引入、充分利用国际课程资源、加强国际课程适应性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北京市 基础教育阶段 国际课程 需求调查

一、调查基本情况

北京作为国际大都市和“国际交往中心”功能的确立,必然带动教育领域的国际化进程。在基础教育阶段引入国际优质课程及其资源为我所用,是丰富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提升基础教育质量的有益尝试。学生需求是课程引入和实施的基本依据,为此,我们从是否参与国际课程学习、对国际课程的了解情况、是否有出国留学意向等角度设计与国际课程相关的问题,通过典型抽样调查北京市基础教育阶段(初高中)学生国际课程需求情况。调查选取城区、近郊区和远郊区6个区县每区4所初高中学校初一、初二和高一、高二的部分学生填写问卷,共发放问卷1200份,回收1160份,回收率96.7%,其中有效问卷1152份,有效率99.3%,调查问卷整理后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

调查学生城区、近郊区和远郊区分布相对均衡,初二和高一学生接近66%,男女生比例基本持平。学生所在学校大致分布为市级示范校、区级示范校和一般校,学生成绩在年级的基本情况是“优秀”、“较好”分别为12.0%、31.0%,“中等”、“不理想”分别是39.7%和17.3%。调查学生父母的学历(以较高者计)主要是“高中及以下”和“本科”,其中“高中及以下”主要分布在郊区县,城区以本科为主,15.6%的学生父母学历为硕士和博士且主要分布在城区;有8%左右学生的家长有出国经历,主要集中在城区;学生家庭月收入主要在5000~10000元(39.5%),30000元以上的为9.9%,家庭月收入超过1万的学生家庭主要分布在城区。

二、调查结果分析

1.学校已开设的国际课程以英美大学预备课程和大学入学考试课程为主

25.2%的学生选择所在学校开设了种类不一的国际课程,具体种类主要有AP、A-LEVEL、SAT,即美、英大学入学准备课程,除所列举的国际课程外(表1),还有学校开设了SDP1、TOEFL、西班牙语、法语,外教课程、国外文化课程如国外电影欣赏等课程,这些课程一般从高一开始开设,开设学校主要是市级示范校。11.4%的学生直接参加了国际课程学习,21.2%的学生参加过有关出国留学的讲座或培训;学生对相关国际考试的了解程度分别是TOEFL(46.4%)、雅思(34.6%)、SAT(27.0%)、ACT(10.8%),也有部分学生已参加过相关考试如TOEFL(7.4%)、雅思(4.0%)、SAT(3.3%)、ACT(1.3%)。

2.学生主要通过中外合作办学课程班学习理念先进、广受认可的国际课程

学生学习国际课程的主要渠道是填报中外合作办学国际课程班(52.7%),其次是学校开设的选修课(27.3%)、在校外机构学习(20.0%)。选择某种国际课程学习的理由主要是:课程理念先进(45.3%)、全球认可度高(38.0%)、内容适合(37.3%)、国外大学录取率高(24.7%)、家长选择的(14.0%)。学习国际课程的学生学习时间长短主要由选择课程门类的多少决定,每天全部时间(课内外学习时间)都学习的有19.9%、一半时间的有29.1%、1/3时间的有12.6%、1/5时间的有21.9%,其他时间的有16.6%。对国际课程的学习,55.5%的学生能够应对,分别有1/5左右的学生认为比较轻松(22.6%)和压力很大(21.9%)。对于国际课程的学习,90%的家长是比较支持的。选择国际课程学习的学生,家庭月收入主要在10000~30000元/月,父母学历主要为本科,父母的出国经历对孩子国际课程的选择没有显著影响。

3.学生对国际课程了解较少但后续有一定需求

对于目前没有学习国际课程的学生,32.5%的选择以后会选择学习,54.5%的选择不清楚,13.0%的表示不会选择。没有学习国际课程的学生对当前部分学生学习国际课程的看法比较理性,56.2%的学生认为学习国际课程能学习他国先进的东西,47.9%的认为更容易出国留学,46.9%的认为是为了成为国际化人才,22.4%的认为是父母的安排,11.2%的认为是逃避国内课程学习和高考。总体而言,没有学习国际课程的学生对当前主流的国际课程了解不多(表2);对于学校引进国际课程,24.2%的学生不清楚期待引进哪种课程,1/5的学生最期望引入SAT、AP、IB、A-LEVEL课程;对于适合高中学生的国际考试的引进,学生期望引入TOEFL、雅思、SAT和ACT,都与进入英、美大学有关;对于国际课程学习的文凭,68.3%的学生希望获得中外双文凭。50.9%的学生可接受的国际课程的学费在1万元以上/学年,选择1~3万/学年的有29.4%,选择3~5万/学年的有14.2%,只有1.7%的学生选择能够承受10万以上/学年的学费。对于国际课程的师资,69.2%的学生认为应以外籍教师和有留学经历的中国籍教师为主,25.7%的学生选择以外籍教师为主。

4.50%左右学生有出国留学意向并倾向于本科阶段出国学习

调查学生中51.3%的有出国留学意向,29.0%的没有,还有19.7%的没有想过。出国留学意向与学生的性别呈极其显著的负相关(P=0.000<0.01),即女生希望出国留学的比例高于男生;与所在区县、家庭月收入、父母学历、父母留学经历、所在学校类型和学习成绩情况有极其显著的正相关(P=0.000<0.01),与学生所在年级无显著相关。学生认为出国留学能接受更好的教育(80.2%)、增强以后就业的竞争力(62.5%),也有20.8%的选择出国留学是因为不用面对国内升学压力(20.8%),也有9.1%的是父母安排的。对于出国留学的时机,45.5%的认为大学本科阶段比较适宜,选择高中阶段和研究生阶段的分别为25.8%和17.5%。59.4%学生认为即使能够被国内一流大学录取也还是会选择出国留学,选择出国留学的原因:一是国外高等教育的质量和学科专业发展较好;二是能更好的锻炼自己的能力;三是国外的社会环境、教育体制等更适合自己;四是移民、就业等方面考虑。

5.学生出国留学倾向于去英美发达国家并选择经济等优势专业

学生选择留学的国家主要是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日本,其他还有韩国和新加坡、新西兰、西班牙、奥地利、俄罗斯、瑞士、意大利等。选择这些国家留学的理由有:教育资源丰富(60.4%)、教学质量高(59.5%)、社会环境好(50.0%)、经济社会发达(48.7%)、国际化程度高(47.8%)、语言障碍容易克服(26.2%)、留学政策比较宽松(18.1%)。对于出国留学的途径,学生首选学校中外合作项目(国际课程班)(34.4%),其次是自己申请(25%),第三是通过中外高校合作项目(18.7%)和留学中介(13.8%)。选择学校国际课程班,学生最看重的是外方课程证书的国际认可度(30.1%),其次是提供外方课程的学校排名(22.4%),第三是外方课程是否容易申请国外大学(13.9%)、外方课程师资(13.5%)、外方课程内容难易度(11.0%),而外方课程的费用则不是主要的衡量条件(5.2%)。对于出国留学希望选择的专业,学生的选择主要是经济类、理工类,其次是艺术类、语言类、法律类,此外,医学、军事、心理、新闻、建筑、传媒、规划设计等也是学生期望选择的专业。对于出国留学后是选择回国还是继续在国外发展,51.5%的选择回国,39.3%的选择不确定。

6.不倾向于留学的学生对自己和所处环境有较为理性的认识

对于不倾向于出国留学的学生,其理由:首先是认为出国后不一定比在国内好(44.2%),其次是外语水平不能达到要求(37.8%)、出国留学的经济负担重(30.8%),也有23.7%的学生担心自己不能很好地适应国外生活,23.9%的学生认为国内发展已很好没必要去留学;还有13.9%的担心不能被国外学校录取,11.6%的是父母不愿意自己出去。选择不出国留学的学生认为在国内也有一些优势,如家人都在身边,生活比较方便(67.4%);能更好地适应环境,对今后工作有利(55.0%);能更好地与他人交流(50.1%);经济负担较小(40.1%)等。

三、讨论分析及建议

1.讨论分析

调查中约有1/4的学生所在学校开设了种类不一、数量不同的国际课程,有1/10的学生直接参与了相关国际课程的学习,但也有一半多的学生对国际课程不了解,部分学生把渗透国际教育元素的相关课程都作为国际课程,对国际课程价值和特点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深入。学校在课程建设中要从学生需求出发整体规划,区分有完整体系的国际课程如IB课程、AP课程、A-LEVEL课程,某些国别课程的具体门类,以及与国际课程资源相关的选修课、考试培训、实践活动和教育信息等,以有针对性地引入所需要的国际课程且实质性地促进学生发展。

从调查看,一半左右学生有出国留学意向,大部分学生认为适宜的出国留学时机是大学本科阶段;高中学生出国留学首选学校中外合作办学课程项目,选择学校国际课程班所开课程是学生学习国际课程最主要的途径;学生看重国际课程证书的国际认可度和提供国际课程学校的排名、该课程申请国外大学的可能性,这对当前规范引入高质量国际课程、保障国际课程质量提出了较高要求。

目前北京市中学引入的国际课程主要是英美国家的高中课程和与大学入学考试相关的课程,从深化高中课程改革和满足学生多样需求的角度,学校在引入国际课程时要考虑引入课程的种类和分布,以真正引入理念先进、全球认可度高、内容适合学生的国际课程和相关国际考试,通过规范的课程引入和高质量的本土化实施引导学生的课程需求,进而为优化和补充本土课程建设服务。

总体而言,学生对国际课程有一定需求,特别是看重国外部分高校实力较强的学科和专业,认为部分发达国家优质课程资源较为丰富,能弥补国内高校相关专业不足;学生对是否出国留学的认识较为理性,也有部分学生受制于外语水平和经济条件限制。国际课程引入应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加强高中课程与大学课程的衔接、增强优质教育资源的可选择性、加大本土化实施力度,以进一步丰富和优化北京市优质教育资源供给。

2.相关建议

(1)准确把握国际课程的内涵和外延,整体规划学校课程建设

国际课程是指由国外教育相关部门和机构研发的,被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认可,并在学校有效实施或被充分利用的,具有一定国际影响的国外课程,包括国际组织研发的跨地域的课程、具有国际影响的国别课程和外国部分国家的地区课程。既可以是具有完整体系的课程,也可以是针对特定能力、素质培养的课程群、课程门类等。其基本特征:一是由国外组织或机构研发的;二是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三是能够在本国实施或为我所用。调查显示北京市部分学校已开设相关国际课程,但由于对国际课程理解的差异,学校在规范操作和实施上有很大差异,最突出的问题是国际课程和国际课程资源不分,很多学校直接把能够为我所用的国际课程资源当成国际课程。课程资源是指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课程实施必要而直接的条件,国际课程资源是指由国外教育相关部门和机构研发的可以为国内外课程吸取的要素来源和实施中可利用的条件。结合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纵深发展的实际,学校应结合独特的育人目标、办学理念和学生需求,整体规划学校课程建设,明确是否要直接引入国际课程还是借鉴和利用国际课程资源,即首先明确引入对象。从优化学校课程整体建设的角度,考虑引入国际课程与本土课程的关系,国际课程面对的学生群体,其在整个学校课程体系中居于什么地位、有什么功能和作用、是直接实施还是本土化融入或是借鉴其中一部分;对于相应的课程资源,要考虑是否能有效利用、能否促进本土课程的优化。在引入、实施和融合的过程中,学校要做好宣传和引导工作,让学生对国际课程及国际课程资源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以更好地选择适合自己需求的课程。

(2)引导并规范优质国际课程引入,提高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质量

针对当前半数学生有出国留学意向,并倾向于大学本科阶段出国,高中阶段学习国际课程主要选择学校中外合作办学国际课程班等实际情况,基础教育阶段引入国际课程,主要是高中学校需进一步规范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国际课程班)的整体布局、引入高质量课程和规范办学,而义务教育阶段重在借鉴国际课程的先进理念、实施形式和有针对性的利用国际课程的相关资源。就高中中外合作办学国际课程项目,一是办学本身的合法性和规范性以及过程管理要进一步加强;二是根据学生学习需求,从丰富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的角度,对中外合作项目引入的国际课程要加强审核,以保证外方合作学校的资质和实力、所提供国际课程的质量;三是从规划发展的角度系统考察当前国际主流高中国际课程,以规范的办学引导国际课程引入种类的合理分布。当前学校引入国际课程应首先考虑具有广泛国际影响、得到国际普遍承认,代表最新国际教育潮流的国际高中与大学预科教学体系,如英国剑桥大学考试评价院承办的A-LEVEL课程、美国大学理事会组织的AP课程、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组织的SAT课程、国际文凭组织开设的IBDP课程、西澳大利亚课程委员会开发的WACE课程(西澳洲教育证书课程)和澳洲大学录取考试课程(TEE)等。从区域教育发展的角度,统筹协调高中教育发展目标,综合考虑高中教育发展战略规划、高中学校特色发展和多样化发展路径,国际课程的优质性、国别代表性、引入数量等,总体控制引进和发展规模,确保办学的规范性和质量,实质性地丰富教育资源供给,为当前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借鉴和优化资源。

(3)充分利用国际课程相关的优质资源,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

调查显示部分学生和学校对国际课程有直接需求,但受制于办学的资质要求,以及学生外语水平和经济条件等的限制,对大多数学校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而言更适宜借鉴国际课程先进理念,结合实际充分利用国际相关的优质课程资源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具体途径有:一是直接利用国外优质国际课程的辅助资源,如主流国际课程网站上公开、免费的课件、模拟题和学习讨论空间等;二是利用优质国际课程资源作为学校课程的部分素材,开设适合本校学生和学校特点的多样化的选修课,如多语种课程、国外优秀文化赏析课程等;三是通过引进、购买、合作等方式利用国际优质课程资源作为学校课程实施的条件或手段,提升课程效果和质量;四是通过国际合作开展课程建设的相关研究、教师培训、学生活动,丰富师生多种课程体验,提升课程建设的意识和能力。此外,从先进教育理念、优化教育教学方式、完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等角度也可以利用优质国际课程资源,即着眼学生未来发展和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不断扩展视野发挥中外教育优势,丰富学生学校生活和独特人生体验、加强国际理解教育,将为学校课程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4)加强国际课程及其资源利用的实践研究,提升课程建设水平

不管是直接引入和实施国际课程,还是借鉴和利用国际课程资源,能为我所用的前提是本土化实施,特别是在基础教育阶段,本土化的实践和研究直接决定着课程的育人效益。面对层次不同、内容各异的教育需求,当前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引入国际课程或国际课程资源还处于初步阶段,引入种类相对单一,主要集中在城区示范校。针对北京市作为国际大都市教育发展的实际需求,后续引入国际课程及相关资源一方面要综合考虑社会需求、实施环境、发展趋势等宏观环境,加强对国际课程设计理念、价值取向、基本特点,以及在世界范围内受认可的程度、国际课程与本土课程的比较优势和适宜程度、国际课程对优化本土课程及丰富优质课程资源供给的意义的研究。另一方面,在实施过程中要加强对引入国际课程实施、教学管理和学习评价的追踪研究,包括课程结构、课程安排、课时分配、师资配备、教学结构与组织形式、资源提供、考试测评以及相应的教学管理、学生教育引导等情况,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同时以案例研究、行动研究分析本土课程和国际课程的融合点、国际课程实施与学校多样发展、国际化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等,促进国际课程与本土课程的深度融合,真正发挥国际课程资源的优势提升学校课程建设水平。

[作者:黄晓玲(1977-),女,重庆人,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 刘永庆】

猜你喜欢
北京市
北京市劳动争议如何进行调解处理?
北京市:发布《北京市2022年能源工作要点》
北京市丰台区少年宫
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
北京市营养源研究所
北京市医疗器械检验所
北京市不动产登记预约系统建设与应用
北京市医疗器械检验所简介
首都的“治超径”——北京市治超工作实践
民主党派高层次人才培养与安排使用研究——以北京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