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内义务教育教师合理流动机制探究

2016-05-14 16:08江雪琴万文涛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6年9期
关键词:义务教育

江雪琴 万文涛

摘 要 教师流动是教师资源再分配的一种形式,但目前城乡教师流动呈现单向、不合理流动趋势。出现这种趋势的根源是教师待遇的巨大差距,应通过创新城乡教师激励保障机制、完善城乡教师轮岗交流制度等策略促进教师合理流动。

关键词 义务教育 教师流动 教师资源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县域内义务教育城乡教师流动是必要的。教师合理流动,不仅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缓解城乡教师资源不平衡的压力,而且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教师流动存在的问题

教师的合理流动应该是双向的、多维度的。但目前义务教育城乡教师向上汇集性流动“趋之若鹜”,而向下分散性流动“举步维艰”,教师的不合理流动,严重阻碍了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1.教师向上集中势头猛

在居住城镇化背景下,教师向城镇学校、重点学校汇集性流动是当前的基本流动态势。根据近几年教师流动的现状分析:江西省教师流动在区域上主要是从乡镇向县城流动,村小、教学点向乡镇中心学校流动;学校之间主要是从普通学校向重点学校;流动主体上主要是骨干教师、优秀教师的流动;流动年龄结构上主要是中青年教师流动;流动学历层次上一般是大专及以上学历者流动;流动方式上主要是通过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关系户找关系、进修学习后上调。

2.教师向下分流困难

教师分散性流动是指把城镇学校、重点学校的骨干教师、优秀教师疏导分流到普通学校和村小、教学点。目前,教师分散性流动举步维艰。城镇学校、重点学校中潜在的社会价值、学校教学条件差异等因素,使骨干、优秀教师向下分流极其困难,甚至有些教师宁愿丢弃工作也不愿意到乡村学校任教。为了使城镇学校、重点学校的骨干、优秀教师能够有序、合理地向下分流,教育部下发了《关于推进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意见》,文件中明确规定:“其中骨干教师交流轮岗应不低于交流总数的20%”[1]。各地方政府也出台了相关执行细则,但实施效果甚微。江西省教育厅“优化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调查组调研了解到,绝大部分的县城校长、教师都反应不愿交流轮岗到乡下任教。

3.不合理流动的整体后果

骨干、优秀教师都汇聚到城镇、重点学校,导致乡村学校的教师队伍质量整体下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教师年龄两极分化。一边是新补充的教师,初出茅庐的“新秀”,一般教龄还不满3年;另一边是学校的“元老”,教师职业的“老江湖”,基本快到退休年龄。据调研,江西省义务教育学校50岁以上的教师占义务教育学校聘用教师总数的28.36%。其中,城区(县城)初中50岁以上教师占比为18.72%,城区(县城)小学50岁以上教师占比为17.73%,乡镇初中50岁以上教师占比为23.46%,乡镇中心小学50岁以上教师占比为38.50%,村小、教学点50岁以上教师占比为38.98%。很明显,农村小学50岁以上的教师占比接近四成,年龄明显老化。而我省学生数在10人(含)以下的微型学校有1906名50岁以上的教师,占比为57.24%,超过半数。二是学历低层化。据统计,我省义务教育学校拥有大专以上学历教师占义务教育学校聘用教师总数的86.84%。其中,城区(县城)初中大专以上学历教师占比为97.19%,城区(县城)小学大专以上学历教师占比为90.17%,乡镇初中大专以上学历教师占比为96.96%,乡镇中心小学大专以上学历教师占比为98.82%,村小、教学点大专以上学历教师占比为63.13%。而全省学生数在10人(含)以下的微型教学点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教师仅占微型教学点聘用教师总数的30.63%。三是教师性别结构失衡。近几年新补充的教师呈“二八定律”,即80%是女性,只有20%是男性。四是中高级教师断层。乡村学校教师一般都没有职称,中级教师是“珍宝”,高级职称教师则是“稀宝”。城乡教师的不合理流动,拉大了城乡教师资源的差距,严重影响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二、教师流动现状的原因分析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城市经济发展明显优于农村。在城乡二元分化和城乡教育差距大的社会背景下,教师单向不合理流动的原因主要有城乡教师待遇差距、教师政策制度上的缺陷等。

1.城乡教师待遇差距悬殊

目前,城乡教师收入存在差异,虽然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相同,但工资构成中的津补贴以及医疗等社会保障福利却存在较大的差距。城镇学校所获得的各种奖金、福利性补助明显比乡村学校要高。除此之外,城镇学校的教师一般都有额外收入。城镇经济条件有先天的优越性,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乡村,因此,衍生出大量的课外辅导班、托管班等,城镇教师通过在外兼职、课外辅导、家长在节假日的节日问候等方面获得不菲的“灰色”收入,而农村学校的教师只能望“羊”兴叹。这是拉大城乡教师收入差距、导致乡村教师心理不平衡的主要根源。

2.城乡生活条件差距大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城市经济获得快速发展,城市的娱乐生活和文化生活相应“水涨船高”。按照巴格内(D.J.Bagne)的“推拉理论”,城市有琳琅满目的商品、层出不穷的电玩游戏、各式各样的美食、美轮美奂的建筑,这是教师千方百计想留在城市学校的“拉力”。相比之下,乡村学校生活条件简陋、文化生活枯燥、情感生活单调。通过调查访谈了解到,江西省大部分县的乡村都缺教师周转房,甚至有的县连一套教师周转房都没有。乡村教师大部分住的是学校教室改造的宿舍或者居住在学校附近的农户家里,住宿的地方几乎没有网络,条件好的地方会有电视,吃饭没有教工食堂。乡村艰苦的环境构成了教师向城里流动的“推力”。

3.促进教师分散性流动的激励力度不够

边远贫困地区尤其是连片特困地区乡村师资力量比较薄弱,教师工作任务繁重、条件艰苦。为鼓励和吸引教师到山区和农村边远地区任教,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农村教育质量,2013年教育部、财政部发布了《关于落实对在连片特困地区工作的乡村教师给予生活补助的通知》的文件。2013年,江西省对边远山区补贴金额作了第二次调整,边远地区每人每月提高到210元,最边远地区每人每月提高到360元,调整后的标准,从2013年1月1日开始执行。然而据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城区义务教育学校资源配置问题”课题组的调查发现:很多教师觉得当前的补助资金太少,对教师缺乏吸引力。目前江西省某些县的边远山区中小学教师特殊津贴存在“折扣”,补贴金额居然还是按照2008年最初的边远地区每人每月70元,最边远地区每人每月120元。这种“折扣”现象普遍存在,极大挫伤了教师去边远山区任教的积极性,阻碍了教师“进山区”的信心和步伐。

三、促进城乡教师合理流动的对策

乡村学校设备不健全,教学、生活环境差等“先天缺陷”,按照信息经济学理论,“理性人”很难选择到乡村任教。为实现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局面,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实行差别化边远地区津补贴制度

首先,在考虑教师工资均衡化,追求同工同酬的同时,应依据学校艰苦边远程度实行差别化的补助标准。对贫困边远山区的津补贴金额,不能搞一刀切,相关教育行政部门应根据山区学校与县城的距离来划分补贴等级。以现行教师津贴金额为基础,对相应更高等级的贫困边远山区再增加20%。其次,对贫困山区学校服务年限超过5年的教师,应以5年为基础,每增加3年提高一个年份等级,在相应边远等级补贴金额的基础上,每上升一个年份等级增加10%。最后,边远山区补贴是吸引、鼓励教师到边远山区任教的有效形式之一,是对边远山区教师“心里的关怀”,各级部门应按照政策要求,使边远山区的补助达到全覆盖,并把补助资金不折不扣地发放给边远山区的教师。巧用“待遇留人”,逐步形成“越往基层、越是艰苦、时间越长、地位待遇越高”的激励机制,从而提高贫困山区学校的吸引力,使得贫困边远山区的学校能够“进得去”教师。

2.改善乡村学校教师生活条件

按照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只有满足较低层次的需要,才会出现较高层次的需要。要想留住教师安心教学,必须先解决衣食住行这一最低层次的生理需要。首先,加强乡村学校周转房建设力度。相关教育部门应做好规划,选择一个连接附近几所村小、教学点的“黄金”位置,建设符合标准的教师宿舍,对教师进行集中管理。它不仅便于对教师资源的有效管理,也给各个学校的教师提供了相互交流学习的机会,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丰富教师的业余生活。其次,加大学校教工食堂建设。《汉书·郦食其传》曰“民以食为天”,解决食堂问题,是使教师安心留在乡村学校的基础工程。相关部门应尽快落实建设学校食堂,尽可能实现一校一食堂。最后,加快学校网络建设。电教管理部门应加快学校信息网络建设,实现校园宽带网络校校通,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互联网是与外界互联互通的媒介。教师通过网络,了解时事政治,及时更新教师的教学思想和理念;学习网络课程,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与亲朋好友聊QQ、微信,丰富教师的情感生活。

3.职称评聘向乡村学校倾斜

在教师职称(职务)评聘条件和程序办法上,实行差异化管理。乡村教师评聘职称(职务)时不作外语成绩(外语教师除外)、发表论文的刚性要求;城市中小学教师晋升高级教师职称(职务),应有在乡村学校或薄弱学校相应年限的任教经历。为吸引教师到乡村任教,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可在本地区中小学教职工岗位结构比例内,预留一定的中、高级岗位,专项用于评聘在乡村任教多年的教师。

4.建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

教师荣誉是对乡村教师工作的肯定也是精神鼓励。在乡村学校从教30年以上的教师应按照有关规定颁发国家级荣誉证书,在乡村学校从教25年以上的教师应按照有关规定颁发省级荣誉证书,在乡村学校从教15年以上的教师应按照有关规定颁发县级荣誉证书。在职称评聘中,有荣誉证书的乡村教师,在满足基本条件后,具有直接“晋级权”,使得乡村学校能“留得住”教师。

5.统筹安排教师编制

通过以县为单位预留一定比例的教师机动编制,用于补充乡村中小学紧张的学科教师。积极探索城乡教师岗位定额制度,实行“人走岗位留”的岗位管理办法。乡村学校的中、高级岗位如有空缺,优秀教师流动到乡村学校时没有达到岗位要求的中、高级职称,可实行“低职高聘”的办法,吸引城镇优秀教师到乡村学校任教,推动县(区)域城乡学校教师岗位结构比例的总体均衡。

6.加强乡村教师本土化建设

异地教师是乡村学校教师向外流动的主要组成部分,外地教师通过招考的形式考进乡村学校,因不适应当地乡村生活、文化环境,对学校缺乏归属感、安全感,他们流动动机相对更强。可通过在“三定向”招生中对边远山区的本村本乡的定向生源在分数上给予一定的优惠,在“特岗教师”招聘文件中,通过对本县的考生给予一定的分数优惠等措施提高乡村学校本地教师比例。各县应加快建立教师信息互通系统,便于各地了解教师归属地等信息,在条件合格的情况下,对两地相应本地教师,建立“人事对调”绿色通道,提高教师本土化。

7.完善城乡教师轮岗交流制度

县域内义务教育教师交流轮岗制度,是促进教师双向、合理流动的一种新尝试。轮岗交流制度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快完善制度中存在的缺陷。首先,一方面要明确执行交流轮岗制度各项工作的责任主体,制作各项工作的责任书、时间表;另一方面对参与交流教师在交流过程中的责任和义务应做明确的规定。其次,优化配套制度,对参与交流的教师在评奖评优上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最后,完善对交流教师的考核制度。对参与交流教师教学业绩进行科学的考核,公平地评价其贡献,应将对学校及教师自身的各种奖励及优惠政策直接与参与交流期间的考核结果挂钩,承诺给参与交流的学校和教师奖励及政策优惠,分阶段履行,切实做好有偿交流、优质交流。

参考文献

[1] 关于推进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意见[Z],教师,[2014]4号.

[2]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Z].人民教育,2015(6).

[3] 范诚梅,龙洋.对建立义务教育城乡教师交流制度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6(7).

[作者:江雪琴(1990-),女,江西上饶人,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万文涛(1963-),男,江西九江人,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副院长,博士。]

【责任编辑 郭振玲】

猜你喜欢
义务教育
浅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教师流动政策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背景下教师资源配置研究的三重解读
信息技术走进山区教育,揭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篇章
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