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提升鉴赏力才是诗歌教学的生命力

2016-05-14 08:41庄淑娥
读与写·教育教学版 2016年9期
关键词:鉴赏力意象诗人

庄淑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9-0093-01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句传唱在远古时代的歌谣寄托了多少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长叹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这句楚地诗人的肺腑之言指引了多少爱国志士;“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句浪漫诗人的豪言壮语又鼓舞了多少身居困境的人。诗歌是我国文学宝库中最璀璨的一颗明珠,从《诗经》到楚辞,从唐诗到宋词,每一个时期的文人墨客都根据自己对社会、人生的理解尽情地挥洒着文字,而这也使得诗歌在我国上千年的文学发展史中高潮迭起,在每一个时代都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标签。

初中阶段是我们强化母语教育,接受传统民族文化熏陶的重要阶段,在这一时期,引导学生进行诵读古典诗歌,并在积累的基础上有意识地运用诗歌,不仅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提升学生诗词审美情趣的途径。切实提升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才是诗歌教学的生命力,才能使诗歌课堂充溢着生机与绿色。那么如何让初中生在最大限度地汲取民族文化养料,提升诗歌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呢?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浅谈四方面的体会。

1 初读,提高对诗歌意象的鉴赏力

意象就是诗歌用以表情达意的载体,也就是我们通常所指的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学生在初读诗歌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把握诗歌意象的特征,分析寓于诗歌意象中的思想感情,并理解诗歌意象的典型意义。诗歌意象不同于造型艺术和表演艺术中的形象,它们不直接作用于欣赏者的感官,而只能借助语言由欣赏者自己运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去感受和再现诗歌中所描绘的形象。例如在《春望》的鉴赏中,教师可以首先要让学生关注诗歌背景,即该诗作于“安史之乱”之时,作者在被俘押解的过程中面对着破碎的山河发出了一声叹息,然后引导学生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该诗的最后两句堪称神来之笔,“搔更短”和“不胜簪”将一位愁绪满怀的白发老人的形象兀立在读者眼前,使读者不禁跟着作者一起惆怅,最后总结文章,从整体上把握人物形象,《春望》利用“花溅泪”与“鸟惊心”等充满愁绪的文字,向我们传递着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而一形象也与杜甫的一贯诗风相通。

2 赏读,提高对诗歌语言的鉴赏力

古典诗歌在语言表达上,通常会对打乱语言的结构、语法顺序,以实现诗歌在节奏上的顺畅,如在语法上转变的方法主要有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等。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赏读的过程中,一方面要让学生把握词的含义,体会诗人语言精炼之意,例如在《钱塘湖春行》中要重点抓住“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中的“争”与“啄”这两个动词,以帮助学生在脑海中描绘春天万物萌动的图景;在《黄鹤楼》中要抓住“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这两句中的倒装句式,以理解诗人增强诗歌节奏和音韵感的创作意图。另一方面还要引导学生注意诗词中的省略,鼓励学生用想象和联想去填补诗人留下的空白,例如在《次北固山下》中作者利用最后两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来抒发思乡之感,但是作者的家书只是寄到了洛阳,至于寄给什么人,是友人、妻子或是父母,都不得而知,而这时就需要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力,来想象一下收信人的身份,以及信件的内容,而这对于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作力非常有利。

3 细读,提高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力

表达技巧是作者的行文方式,在古诗词中常见的表达方式有比喻、设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互文、通感等,恰当的表达技巧不仅能够提升诗歌语言的表达力,还能够提高诗歌的艺术水平,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诗歌鉴赏时应该引导学生加强对诗歌技巧的鉴赏力,例如比喻手法具有突出事物特征,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形象生动的作用,在《使至塞上》的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中,诗人以“蓬”、“雁”自比,形容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而这样的比喻既塑造了作者漂流在外的游子形象,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而借代手法利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以达到语言简练、含蓄的目的,在杜牧的《赤壁》中,作者用“二乔”即大乔(孙策的妻子)、小乔(周瑜的妻子)的命运代表东吴国家的命运,并用“锁二乔”代指东吴的败亡,这样的表达手法显得委婉,又显得深沉,同时又能给人联想与思考。

4 再读,提高对作品情感的鉴赏力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是诗歌鉴赏的升华,因此,教师在带领学生完成诗歌意象分析和技巧分析后,应该进行诗歌情感分析,在分析情感时教师一方面要帮助学生理解作家所生活的时代特点,例如李白生活在唐代的繁盛时期,而杜甫生活在唐代的衰落时期,因此不同的时代背景造就了两人截然不同的诗风;另一方面指导学生掌握常见的诗歌体裁,如《归园田居》是一首田园诗,作者通过对“远人村”、“墟里烟”、“狗吠”、“鸡鸣”等一系列田园典型意象的描写,来抒发他的隐逸情怀,以及热爱自然风光、向往田园、向往自然的人生态度,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典型的送别诗,作者利用对仗严整的诗句,以及以实转虚的表现手法,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而最后一句的“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更是一洗古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使整首诗的意境陡升。

5 结语

中华民族是一个充满诗意的民族,从春秋战国到唐宋元明清,绵延不断的诗歌传统,滋养着整个民族的思想、情怀。初中是提高学生古典诗歌鉴赏水平的过渡阶段,语文教师应该在充分分析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有意识、有计划地在教学实践中融入古典诗歌鉴赏教学,打造生机盎然的诗歌教学绿色课堂,有效提高学生对古典文学的鉴赏力,从而全面提升其语文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 王薇.古诗歌鉴赏中表现手法的分析和运用[J].文学教育(下),2015年11期.

[2] 石镇雄.论初中语文诗词鉴赏策略[J].新课程(中旬),2012(08). [3] 李茹.语文教学中诗歌的鉴赏方法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 2011(28).

猜你喜欢
鉴赏力意象诗人
智识上的鉴别力
智识上的鉴别力
晒娃还要看诗人
诗人猫
基于国画教学中鉴赏力和审美情趣的培养
诗人与花
“玉人”意象蠡测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