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法缩微胶片的保存实践与明清档案缩微胶片保存的有效对策

2016-05-14 15:03王海欧周玲
档案天地 2016年9期
关键词:盐湖城家谱

王海欧 周玲

面对数字技术的高歌猛进,缩微技术及其所拥有的产品优势越来越多被人们遗忘。尽管传统档案信息资源的数字化似乎是档案工作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但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自身的易损性与易逝性显然是其无法回避的致命难题。档案信息资源长期保存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如果只看重档案信息资源的数字化,而忽视档案信息资源自身的保护,无疑会给未来的档案工作带来灭顶之灾。西方国家的档案数字化工作走在世界的前列,但仍高度重视重要档案信息资源的缩微技术的应用与缩微胶片的保存。仅美国犹他家谱学会目前仍有数百部缩微拍摄机在世界多个国家进行缩微拍摄家谱及相关资料的作业。本文重点介绍美国犹他家谱学会和法国国家缩微胶片及数字档案中心这两家在缩微胶片保存实践中的典型案例,同时针对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明清档案缩微胶片的保存现状提出若干建议,仅供参考。

一、美法两国缩微胶片保存实践的经典案例

缩微技术是一种模拟技术,与其它形式记录载体相比,缩微胶片作为信息存储介质的最大优势和突出特性就是具有良好的保存性能。美国影像持久研究所于1988-1990年和1991-1994年先后两次对缩微胶片实施人工老化实验。实验数据表明,缩微胶片的醋酸片的寿命可超100年,聚脂片的寿命可超500年。美国KODAK公司在1997年初技术报告公布的测试数据甚至证明缩微胶片的保存期限长达1000年。由此可以看出缩微技术在其安全可靠程度上远远大于其它技术,包括时下突飞猛进的数字技术。与此同时,缩微胶片还可以进行多次拷贝分散保存重复利用,这样可以以更加有效的形式开展适当的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从而避免人为或自然损害所造成的无法挽回的损失。正因为如此,缩微技术至今仍受到美法两国主要档案馆保存档案信息资源最佳有效的技术手段之一。为了方便论述,笔者分别对美国的盐湖城家谱图书馆和法国的国家缩微胶片及数字档案中心进行梳理,并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1.馆藏资源特色鲜明

美国盐湖城家谱图书馆是美国犹他家谱学会(简称GSU)旗下的档案资料总馆。犹他家谱学会是一个民间的非营利组织,其总部设在美国犹他州盐湖城。多年来,犹他家谱学会通过各种方式收集资料,还不失时机地通过购买或交换获得书籍和缩微胶片。早在1983年至1990年间,一史馆先后五次与美国犹他家谱学会进行合作交流,借助犹他家谱学会的先进技术手段对馆所存清代皇家族谱、清朝科举考试册及比丁册、人事记录等内容的清代档案约有11000册,24000件进行了缩微拍摄,形成《清代谱牒档案》缩微胶卷656盘。如今,犹他家谱学会在世界各地有4000多个家谱中心,其中散居美国各地的家谱中心就有2000多个。盐湖城家谱图书馆所保存各国的族谱资料,主要采用缩微胶片以及纸质书本两大介质形式。缩微胶片的藏品中既有经过编辑的家谱、家族史、集成的传记以及地方史等原始资料,也有诸如教堂洗礼和婚丧登记、政府关于出生、结婚和死亡登记、人口普查报告,税款、土地、遗嘱检验和丧葬记录以及支援和退休金登记册等,范围广泛、名目各异,均为第一手历史文献。

盐湖城家谱图书馆于1938年开始采用缩微技术保存档案信息,目前收藏的缩微胶片超过240万盘,缩微平片742000多张。当然,就缩微胶片的利用程度而言, 美国盐湖城家谱图书馆所做的工作更为出色。1964年,家谱图书馆正式设立家谱检索中心网,有200多台计算机免费提供家谱资料检索服务,各界人士可在各家谱中心查阅缩微胶卷然后借阅,仅盐湖城家谱图书馆每个月借出和收回的缩微品(拷贝片)就在10万盘左右,可见档案利用的繁忙程度非同一般。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美国犹他家谱学会已建有全球最大、最完整的华人族谱数据库以提供更好的服务。

法国国家缩微胶片及数字档案中心是法国国家档案馆分馆之一,位于埃斯佩朗城堡公园,成立于1973年,主要由主楼、副楼和地下洞库组成。埃斯佩朗城堡主体建筑是一座建于14世纪的古堡,原本是当地修道院一部分。1964年埃斯佩朗家族将这座具有悠久历史城堡无偿捐献给国家。从1970年开始,国家对埃斯佩朗城堡进行改建,遵照捐赠者的意愿,改建工程在保持城堡历史原貌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负责保管国家档案馆和省档案馆的缩微品,并承担缩微复制任务,还出售、交换、出版发行缩微档案复制品。

欧洲本来就是缩微摄影技术的诞生地,到了20世纪上半叶,缩微技术就已经广泛应用于法国的档案馆,成为除纸张以外的第二大规模的模拟信息保存载体。尤其是在2002至2007年间,馆藏每年成倍增加,到2007年止,该中心保管的缩微胶片总长度已达500万米。

2.存储场所异地

美国盐湖城家谱图书馆缩微胶片的存储地位于几十公里开外的花岗岩洞库。1958年美国盐湖城家谱图书馆开始缩微胶片存储场所的选址工作,并将目标锁定在距盐湖城东南25英里的落基山脉中。该地为花岗岩地形,岩石结构坚固,控制渗水条件好。在经过多方筹备之后,犹他家谱学会组织人力物力于1961年开始大规模动工,前后耗资近200万美元于1965年底建成。该洞库面积6000平方米,在近300英尺厚的坚硬花岗岩下建有实验室和办公区,在700英尺厚的花岗岩下建有6个大型库房。洞库的墙则是用8种标准规格的钢条和18英寸厚的混凝土浇灌成的,库房面积为双层的混凝土面,中间有一层防水薄膜。库房区设有3条通道,门面装上重型银行保险库门,门框非常坚固。中央通道的大门重达14余吨,东、西两扇较狭的门各重9吨。当然,作为缩微胶片的存储场所,洞库不对外开放,各界人士所需资料均要在各家谱族谱数据库中心进行查阅。

法国国家档案馆缩微胶片存储地位于埃斯佩朗城堡地下洞库,使用面积为610平方米,分为4个地下密闭式库房,储藏架总长度2447米,可容纳长度为2000万米的缩微胶片。由于埃斯佩朗城堡公园的土壤是由碎石天然集聚而成,地基非常牢固很适宜改建成地下洞库。然而更重要的是城堡公园地处地中海沿岸,冬季温暖湿润、夏季炎热干燥的气候条件对于缩微胶片的保存是非常有利的。法国科技界也非常重视档案的长期保存工作。2010年6月,法国《科学与未来》月刊发表法国科学院和技术院的一份报告中指出:“在数字信息世界中没有什么是永存的,如果我们对永久保存这些信息不予重视,那么,无论在CD、DVD还是硬盘或U盘中存储的一切信息都会在某一天突然消失。” 正是基于这样的高度重视, 法国国家档案馆缩微胶片的保存工作才会别具一格,具有其自身的存储特色。

3.保存条件专业优质

缩微胶片记录的是光学影像,而影像氧化的四个主要变量是温度、相对湿度、时间和过氧化物浓度,其中相对湿度和过氧化物浓度是关键,相对温度则又是关键的关键。数据表明,存贮区相对湿度在50%以下时,即使氧化物浓度较高,对胶片的影响也不大。重氮胶片应放在相对湿度为15~60%,温度32℃以下为宜。库内应清洁无尘、阴凉干燥,有防火、防潮和防光等措施。而对于长期和永久保存的银影像,相对湿度应控制在15~40%,温度为20℃以下。与此同时,就库存的各类片基的缩微胶片而言,要分别存放保管、避免相互影响而造成对影像的损伤。此外,对库存的胶片还要定期检查,每年1-2次,根据外界条件的变化,还要及时抽查,发现胶片影像出现问题时,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就如同法国国家缩微胶片及数字档案中心为了延长缩微胶片寿命,优先采用了铝和不锈钢等金属材质的档案盒来保存缩微胶片,目的就是避免因外部环境的侵蚀而损害缩微胶片所采取的有效的方法之一。

无论是美国盐湖城家谱图书馆的花岗岩洞库,还是法国国家缩微胶片及数字档案中心的埃斯佩朗城堡地下洞库,均为所藏的缩微胶片提供了专业优质的保存条件。以美国盐湖城家谱图书馆的花岗岩洞库为例,洞库装有专门的空气调节机,空气由风扇送入,经过过滤器消除灰尘、烟雾、化学物质、放射微粒等杂质后通过西门上面的空气阀送入库房区,再经东门上面的阀流出。倘若洞外狂风乍起,那些装有弹簧的空气阀会自动关闭。不管洞外温度如何变化,库房区的温度常年保持在华氏58度(摄氏14度左右)。另外装有柴油发电机一台,外来的电力一旦中断,该发电机会立即自动开启以保持洞内的温湿度达到标准范围。

二、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明清档案缩微胶片保存的最佳对策

上世纪80年代曾是缩微技术在我国档案整理应用中最辉煌的时代,并在文献抢救工作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一史馆从1973年开始使用缩微技术拍摄馆藏档案,到目前为止共有缩微品(母片)15000余盘,拷贝片30000余盘,数量之大位列国内各档案馆的前列。与此同时,一史馆近5年来档案数字化加工也取得相当丰厚的成绩,截止2016年3月,一史馆已完成5期12个数字化加工项目,约6万卷,扫描档案原件420万件、扫描图像4200万画幅,由此产生的海量图像也将亟待转换成缩微胶片进行长期保存,而将缩微胶片置于何处存放更加安全可靠是我们思考的问题。

1.专业性存储使得皇史宬成为明清档案缩微胶片保存的首选地

异地异质存储是档案保护过程中的一个有效办法。异地存储就是将原始档案信息通过专门的技术手段复录到其他介质,形成不同的载体的多份信息存储,并将其与档案原件分别保存在不同地点的工作过程和管理形态。2009年10月,全国档案馆工作会议在上海召开。会议在总结过去十年全国档案馆工作取得的成绩与经验基础上.对后十年全国档案馆工作做出了全面规划,要求各级国家档案馆通过建立异地备份库等形式,对本级重要档案及电子文件实行异地备份,对重要的电子文件还要实行异质备份,确保电子文件的长期可读,确保国家档案资源的绝对安全。当前条件下,对传统纸质档案进行缩微技术处理,并采取缩微胶片异质保护的重要手段是增加档案安全系数的最好方法之一。皇史宬位于故宫东华门外,始建于明嘉靖13年(1534年),建成于明嘉靖15年(1536年)。整个建筑与装具设计完美,功能齐全,且冬暖夏凉,温度相对稳定(常年20度左右)。就永久保存缩微胶片而言,与美国盐湖城家谱图书馆的花岗岩洞库和法国埃斯佩朗城堡地下洞库有异曲同工之处。

皇史宬原为我国明清两代的皇家档案馆,是一座由大理石雕砌,殿内大厅无梁无柱的庑殿式宫殿建筑,占地8460平方米,建筑面积3400平方米。皇史宬遵从当时最高等级的宫殿建筑标准,屋顶盖以黄琉璃瓦,吻兽相向,殿前正前方高悬"皇史宬"匾额。皇史宬正殿座北朝南,位于1.42米高的石基上,正殿屋顶为拱顶,南北墙各厚6.5米,东西墙各厚3.5米,两侧对开窗户,门窗均为整块汉白玉琢成,正南五座券门,每座约重2吨,全殿不用一钉一木,是典型的“石室”结构。大殿内地面筑有1.42米高的石台,上面放置鎏金铜皮包楠木制成的153个“金匮”(现存152个于皇史宬大殿,另外1个存放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展览室。),距今已有480多年的历史。事实上,早在秦、汉时期,我国就有“金匮石室”的制度。《汉书·高帝纪下》记载:与功臣刻符作誓,丹书铁券,金匮石室,藏之宗庙。所谓“金匮”,即是铜制的柜子;所谓“石室”,就是用石头砌筑的房子,其目的是为了防火,使珍贵档案能永久地保存下去。

2.皇史宬的专有符号有利于提升一史馆在明清档案保存领域的影响地位

作为皇家档案的保存地,皇史宬具有特定的档案保存符号,传承着中国几千年来重视和保护文献古迹的文化传统。在1976年以前,我馆保存的七十四个全宗、一千余万卷(册)的珍贵明清档案,就分别存放于故宫内的十几个大殿及皇史宬内,其中皇史宬主要收藏的是皇族玉牒,历代皇帝的实录、圣训(宝训)等,这些档案均存放在金匮内,除此之外清代还把107颗将军印信及《大清会典》也存放于皇史宬,同时东西配殿还保存过清代内阁题本的副本。直到1976-1977年,这些珍贵的明清档案绝大部分才迁入故宫西华门内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21个档案库房内保存。如今,皇史宬由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直接管辖,若能将其改建为明清档案缩微胶片保存中心,如同法国因地制宜将古堡公园改建成国家缩微胶片中心,美国根据地理位置建造花岗岩洞库保存缩微胶片一样,不仅可以从根本上改变馆藏缩微胶片需要外租场地保存的被动局面,而且还可以进一步凸显我馆保存明清珍贵档案的鲜明特色,进而促进我馆保存明清珍贵档案的水平与质量再跃升一个新台阶。当皇史宬凭借其特定的专用符号,与明清档案缩微胶片保存中心合二为一时,就如同提到美国盐湖城家谱图书馆就会联想到花岗岩缩微胶片洞库,提到法国国家缩微胶片及数字档案中心就会联想到埃斯佩朗城堡地下洞库一样,二者紧密联系,相得益彰,进一步提升我馆在明清档案保存领域的影响地位。

应该看到,一史馆自建馆以来就在同行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与作用,这为新条件下更好发挥本馆的作用奠定了坚实基础。若能将皇史宬改建为明清档案缩微胶片保存中心,并以此为契机,进一步营造一史馆的地位与优势,利用一史馆在明清档案及缩微胶片保存方面的经验,确立一史馆在明清档案与史料查询中的核心地位,尤其是做好缩微胶片的开发与利用,以专题为主体取长补短,同时加强与海外汉学研究的交流与合作,逐步引导并整体推进中国档案事业的改革和发展。

(作者单位: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猜你喜欢
盐湖城家谱
谁在申办2030冬奥会
疫情期间,请您别犯罪
利用社会力量 做好家谱收集整理工作
潘光旦嗜治家谱
岁月沉淀中的老家谱
吹牛大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