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谈

2016-05-14 15:03宋玉红
档案天地 2016年9期
关键词:古寨黄巢建筑

宋玉红

地处太行山深处的英谈位于河北省邢台县路罗镇境内,被誉为“中国北方千年古寨”。古寨依山傍水,古树参天,历经千年风雨,见证了历史沧桑。2007年,英谈古寨被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局授予“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称号,2009年被列入中国景观村落名录,古寨以其渊源的历史,独特的建筑,淳朴的民风,丰富的文化遗存等特色,每年吸引着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游客。

古寨遗存

英谈古寨,根据《邢台县志》(清·道光三十一年纂修)中记载:属“路罗镇,位处镇百五十里寺子南八里。”村落建筑为明清时遗存,其中大多数是清代咸丰时所建,一处明代永乐年间建筑,距今已有600余年历史。英谈村分为三个自然村庄,当地称东庄、前庄(前英谈)、后庄(后英谈)。东庄人口房屋最少,解放前只有4座四合院。前庄人口多于东庄,共14座院落。后庄人口最多,共有67座院落,是英谈村古村落的主体建筑群。村内67处院落依山就势,错落有致,具有典型的古太行建筑风格,是河北省目前发现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石寨。

古寨有围寨墙,共有东西南北4个寨门,东寨门为正门,修有阁楼,阁楼的梁架上施有彩绘,用黑墨、白粉、朱红等绘成的云纹、暗八仙、花卉等纹样,更显古朴、简约、雅致。每个寨门上都设有一个小神龛,供奉着门神。寨门是用橡木树制成,厚实坚固。据东寨门上的墨书记载,寨墙始建于清代咸丰七年九月,即公元1857年。寨墙宽三米,高低不等,最高达六米多。有以墙为房的,有以房为墙的,墙随地形而建,依山坡蜿蜒起伏。南寨门外紧邻断崖,修建了石板阶梯。村落建筑由红、青两种石材建成,民居大多数为两三层或四合院建筑,最高的还有四层建筑,这种由石头建成的城堡式建筑,在国内独具特色、首屈一指。

村内有三路八巷,村中心用“之”字路连接,通向各家各户院落。路巷宽窄不等、弯弯曲曲,陌生人进入,好似坠入迷宫。村落家家设有前后门,户户相通,每层院落大门各朝向一方,并修建了排水通道,极为科学、讲究。其中一座民居建筑的窗户,上圆下方,设计独特,大有天庭饱满,地阁方圆之意。

村内共有大小石孔桥36座,清泉多处,为避免水流急涌,桥下均建有缓冲石台阶。还有古石楼、窑洞、古石栏杆、石巷、石街、龟背石壁、古井、一滴泉、古木雕刻、财主院等历史古迹。古寨为“依山凭险形胜之国”,依太行蜿蜒适居,断麗可居可守。从具有战略防御性建筑的人文景观看,对研究明清冀南地区风土人情都具有重要价值。

古寨由来

古寨,原是唐朝黄巢起义军留下的营盘,对于古寨名字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义军的营盘被乡民叫来叫去(用了谐音)叫成了今天的名字——英谈;另一种说法是因义军英雄在此聚会座谈,故得名“英谈”。不管是哪一种说法,都离不开历史的印记。

关于黄巢起义,在太行山一带有许多的传说和古迹遗存,如黄巢岩、朱温坪、血流峪、天明关、贺家坪等村名、地名的由来都与黄巢有关。根据史料考证,邢台是黄巢朱温部的领地。朱温,宋州砀山(今安徽省砀山县)人,公元877年,朱温和兄朱存一起加入黄巢起义军,受到黄巢的重用,封为东南面行营先锋使,同州防御使。他负责防守东线。黄巢攻入长安后,做了皇帝。由于朱温屡次为唐朝河中节度使王重荣战败,请求增援,黄巢没有答应。882年9月,朱温背叛了黄巢,率军投降唐朝,被唐僖宗封为左金吾卫大将军,充河中行营副招讨使,赐名全忠。公元883年,封为宜武(治汴州,今河南省开封市)节度使,与李克用等联合镇压了黄巢起义,并被提升为检校司徒,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职。黄巢起义失败后,只剩千余人逃亡今邢台西部山区的大峡谷在今黄巢岩扎寨,伺机再次起义。黄巢、黄邺、黄揆等及他们的妻子后被其外甥林炎杀害。去报功路上路遇唐兵,林炎被杀,黄巢起义宣告最后失败。由此可见,黄巢据太行是有史实依据的。在英谈村安营扎寨是符合历史事实的。

英谈村村民以路姓为主,明朝永乐年间,一路姓大户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老鸹窝举家来此落户,经世代繁衍,发展成现在规模的村落。由于村落地处太行山深处,因此抗战时期,日军未曾侵犯过这里,避免了战火破坏,这也是古寨能完好保留历史风貌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文化遗存

古寨不仅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具有建筑文化、宗族文化、宗教文化、商贾文化、红色文化等特点。

建筑文化:全部用石头修建的古寨,依山就势,层层叠叠,每一座房屋,每一个院落,每一条街巷,每一座石桥,都精心设计、布局,无论从错落的古楼到古宅的布局,还是从雕花门楼到变化多样的窗棂,都透着独特的建筑文化气息。

宗族文化:英谈村路氏宗族后代分为三股,即前股、南股、后股。三股是从清初时分开。三股贫富发展悬殊,鼎盛时期最为富裕的是前股,路姓前股从法字辈分为三支三堂,三支为路姓三兄弟,三堂为贵和堂、汝霖堂、德和堂。后德和堂又分出中和堂,即三支四堂。后期曾有家谱记载并且按照辈份进行排字:先有万、发、全、延、世、风、纪、召、大、宗10字,之后又续排了10个字:道、德、新、勇、利、福、禄、天、光、宏。全村95%为路姓,异姓仅有少数的几户。

宗教文化:英谈的宗教文化主流是“后土文化”,后土,即指女娲,是专司大地之母,就是土地之神,英谈人民为了祈盼大地的丰收而去告祭后土,为了子孙兴旺拜于社楼,为了家族子子孙孙昌盛而告于土地,在英谈涉及后土文化的三个地方,一个是寨东土地庙,一个是社楼,一个是路家墓地。而英谈保存的“后土碑”是路万富一支在英谈立祖,选择吉地旺宅时,立下对土地神的祭祀碑刻。

商贾文化:英谈村地处太行山深处,明清时太行山是重要的军事关隘,期间多布隘口,晋商从这里进入河北,到达南方,冀商从这里进入山西,将盐池的盐运到各地,冀晋商人来来往往,互通有无,促进河北、山西的经济繁荣,成就了顺德府(今邢台地区)的南关文化和英谈路姓家族的繁荣,四堂中汝霖堂实力最强,素称“地有双千顷,商号遍三省”。正因为路氏家族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和人才积累才规划营建成如此庞大的建筑群。

红色文化:抗战时期,英谈村是国民党河北省政府、八路军指挥部、冀南银行总部、129师被服厂所在地。1939年8月,为共同抗日,八路军129师师长刘伯承曾与逃到此地的时任国民党河北省政府主席鹿仲麟在英谈举行会谈;1940年2月,八路军冀南银行在村里建立印钞厂,钱币、纸张、印刷设备等曾藏在后山狐仙洞的地窖里。1942年春,彭德怀、滕代远、邓小平、左权、刘伯承及加拿大援华友人白求恩等都在英谈村居住过。

在冀南银行总部旧址,作为从事档案工作的我,看到冀南银行印制的边币,倍感亲切,虽经历了沧桑岁月侵染,纸币已陈旧泛黄,但它确是那个烽火年代的历史见证。据村民讲,抗日战争时期,英谈村成立了民兵自卫队,青年上前线,妇女做军鞋,儿童站岗放哨,仅仅200多口人的英谈村,先后参加八路军的有36人,其中7人壮烈牺牲,成为革命烈士。至今健在的路风丽老人17岁参加革命,曾是邓小平的警卫员;路昭玲老人则是当年八路军留下的革命遗孤,被英谈人收留,长大后留在英谈古寨,将一生的精力奉献给英谈。

淳朴民风

英谈古寨翠竹林立,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炊烟袅袅。清泉石上流,小桥流水人家,宛如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古寨在历史上是一个依崖而建、相对封闭、爱好宁静和平的村子。村民过着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的田园式生活。正如陈寅恪先生在《桃花源记旁证》中所说,“凡聚众据险者因欲久支岁月及给养能自足之故,必择险阻而又可以耕种及有水泉之地”。

现村落共有220户,650人口,村民淳朴,热情好客。《邢台县志》(清·道光三十一年纂修)中记载:“性多敦厚务在农桑好尚儒学伤于迟重(隋书地理志),质厚少文气勇尚义(宋史地理志),民俗醇厚稼穑为动(府旧志)”。据村民讲,清朝咸丰年间,河南林县一带发生了特大干旱,大批灾民沿路乞讨来到英谈村,汝霖堂的第三代传人路全兴虽然富贾一方,但乐善好施,经常接济贫苦百姓。为救济灾民,一连数日在村前搭棚舍粥喝。为表谢意,灾民中的能工巧匠们自发组织修寨墙,两年内便将整个寨墙和四门建起。从村落户户相通的建筑,就可以看出村民之间的和睦相处。正与《阳宅十书》中所说,“十家八家同一聚,同出同门同一处”相应。据村民讲,只要家中有人就前后门大敞,客人可以畅通无阻,并笑说端着碗吃饭可以串遍全村的各家各户。走在石巷中,看到许多村民出售自家制作的布鞋,原来村里的妇女喜好飞针走线纳鞋底、做鞋子已成民俗,虽然现在乡村生活比较富裕不似从前,但村里穿布鞋的村民仍比比皆是,脚是自己的,在山区穿着布鞋行走、务农更舒服、现实吧。

古寨旅游

村里有不少的农户开办了农家院,为旅游者提供食宿、导游,收费都不高。菜样有农家大锅菜(大铁锅熬制)、山区红鳟鱼、农家鸡、野韭花炒笨鸡蛋、野韭菜花酱等,还有山核桃、柿子、山枣、山野菜、蜂蜜等绿色食品,住的房屋冬暖夏凉、干净整洁,床单被罩都是纯棉布,床铺一客一洗,有的农家院还有瓷砖铺就的双翁水冲式厕所,太阳能洗浴,游客一般每人每天吃住50元就够了,如果想请个导游,20元即可,一天最多超不过一百元,物美价廉,值得一游。

2014年、2015年英谈村被确定为河北省农村面貌改造重点村,在改造提升中,英谈村确定了“旅游文化富民,生态经济强村”的新思路,围绕“古村石寨,山水英谈”,坚持改造提升、历史文化内涵保护和旅游综合开发相结合的原则,实现村庄的富裕和美丽。

(作者单位:河北省档案局)

猜你喜欢
古寨黄巢建筑
A New Way of Dao
石崆寨览胜
张家畈新村
绥宁大园古苗寨
黄巢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Chinese Architecture Meets Globalization
三峡库区古寨文化的现状及开发保护
黄巢的破坏力
文学青年黄巢的人生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