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2016-05-14 11:37羊铭
中国校外教育(上旬) 2016年9期
关键词:高中历史渗透心理健康

羊铭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项紧迫任务和重要内容。鉴于历史教学本身的学科特点,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通过结合相关教学例证,探讨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渗透,从而促进高中历史教学。

关键词:高中历史 心理健康 渗透

近年,频频发生的学生自杀事件令人无比痛心和惋惜,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思想状况令人担忧。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成为学校和老师刻不容缓的任务和使命。教育部近期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规定,高中历史课程,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通过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学习,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这些规定意味着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它对于促进整个课堂教学的发展及其的重要。历史学科本身有其自身的特点,是一门文科教学形式,它对于学生的记忆能力和理解能力尤为重要。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教学对于促进历史教学的提升也是有着重要的作用。就历史学科自身的特点,谈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一、培养学生抗挫折能力

1.充分利用伟大历史人物的事迹,培养学生不屈不饶、坚毅果敢的抗挫折能力。西汉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西到波斯,南通印度,从此中国与西方大小民族开始接触。期间曾被匈奴拘留十多年,好不容易脱离虎口,却依然向西奔去,绝不畏难退缩,这种百折不饶、勇敢不屈的精神,值得后人敬仰!唐代著名高僧玄奘,于贞观元年一人西行五万里,一路跋山涉水,历经艰难险阻,带着“宁可就西而死,岂可归东而生”的誓言,凭着坚定的志向和惊人的毅力,终于到达印度佛教中心取得真经,被誉为“中华民族的脊梁”,世界和平使者。

像张骞、玄奘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屈原一再被放逐,但他毫不气馁,继而成就了他的千古绝唱《离骚》。司马迁在牢里受过宫刑,但他凭着惊人的毅力,著成了他的不朽史书《史记》。还有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一生为革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革命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但最终于1912年推翻清政府,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伟大历史人物史实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挫折在人生路上的不可避免性,提高挫折的承受力,精神受到鼓舞和启迪,增强对学习、对生活挫折的抵抗能力。

2.用古今中外名言警句,教导学生每次挫折都有转折点,不要颓废。如巴尔扎克“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拿破仑“胜利属于最坚忍的人”;牛顿“如果你问一个善于溜冰的人如何学得成功时,他会告诉你:跌倒了,爬起来,便会成功”;鲁迅“用笑脸来迎接悲惨的命运,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自己的不幸”;先秦诗人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通过耐挫折教育的渗透,使学生在情感上受到熏陶和感染,树立信心,激励学生勇敢地去战胜挫折。当学生面临这种或者那种困惑的时候,要通过一种学习的积累来进行,使整个学习的能量得到释放,提升学生学习的热情。

二、增强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

1.通过创设教学情景这个环境来充分利用古代灿烂的辉煌文明来感染学生。如在讲授选修四《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时,可以这样导入:现在,我们通过乘坐时光穿梭机,来到唐朝。如果你是一个唐代的公民,你能如何进行生活呢?通过以学生为基本,来采用小组合作等模式探讨学习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大胆地想象,假如你是唐太宗、政府官员、农民、商人等,你是怎样生活的?学生交流:皇帝说:“我要重用贤能,虚怀纳谏。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完善科举,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的对外政策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增强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地方官:“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我要注意发展人口,增加户数,鼓励百姓开垦田地,发展农业生产。”商人说:“我会到长安、洛阳、扬州、益州等繁荣的大城市经商,可以从事当时兴盛的纺织业、丝织业和陶瓷业,还可以从事出口贸易。”等等,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经历”历史,亲身感受了唐代“贞观之治”时期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兼收并蓄、民族关系融洽,中外交往频繁,国泰民安。通过探索和交流,学生掌握了知识,民族自尊心、自豪感也不禁油然而生,个人自信心也大大增强。

2.鼓励、赏识学生,给予学生激励性评价。课堂提问要尽可能面向所有学生,全班同学都有回答的机会。回答正确的,固然要表扬;回答错误的,先热情表扬他回答问题的信心和勇气,再善意地指出错误之处;回答不出来的,老师要善于启发学生,理顺思路,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用语温暖,多用鼓励性语言,如“每天清晨醒来,对自己说我很棒!”“人只要心中有目标,就不会迷失方向。”“逆境中求生存”等,给学生以信息和希望。鼓励的话语会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温暖,会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侮辱性的语言会使学生感受到无助,让学生缺乏更多的动力去学习,从而使整个课堂教学效果不佳。课上和课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和学习中的进步,及时表扬和鼓励,使学生树立自信心、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尤其是后进生,教师千万不要吝啬自己的正面表扬,老师的鼓励往往是孩子自尊心自信心最主要的来源。

营造民主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老师要把微笑带进课堂,用亲切、自然的教态去面对学生,及时调整好心态和精神面貌,当学生课上开小差,注意力不专心时,老师宽容、慈祥的微笑,能使学生迷途知返。当学生板演成功时,饱含肯定和赞赏的微笑,能使学生自信心大增,激起更强的求知欲。老师要转变教学理念,拒绝一言堂、灌输式教育,多设置些有趣的、悬念式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三、注重学生心理疏导,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所谓心理疏导,即帮助学生发展健全的心理,防止学生产生偏激心理的一种教育过程。心理疏导的目标是指导学生形成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促进学生身心健康。面对应试教育下的繁忙学业、激烈的升学竞争,以及家长们望子成龙的愿望,使学生心理负担日益加重,学习过程中频繁的考试,超负荷的学习强度使学生经常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的状态,精神压抑。课后对这些学生进行心理疏导,通过观察、倾听、心理测试等方式,先了解对方的基本情况及存在的心理问题,然后针对问题所在,结合他们的认知特点和行为特征,给他们提供一些必要的指导,帮助他们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处理好人际关系,提高学习效率,从而更好地处理现实生活问题,增强自信心和适应能力,完成各个时期的学习任务,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促进人格发展。

四、结语

有一句名言:“历史是永恒的建设性的道德遗产”。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育工作者,在历史教学中转变传统观念,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既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老师的一项艰巨的任务。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要用好心理健康教育,让其真正地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建中.中学生心理健康与行为的现状及对策.兰州大学学报,2000,(28).

[2]明宏.心理健康辅导.基础理论,2005.

[3]张厚粲.心理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2.

[4]劳凯声.教育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10.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2003.

猜你喜欢
高中历史渗透心理健康
高中历史“问题+”课堂模式构建的实践探究
遵循记忆规律 提升高中历史学习效率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学科哲学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重构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浅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新变化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
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