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素质教育的辩证思考

2016-05-14 11:37刘兴录
中国校外教育(上旬) 2016年9期
关键词:保障机制素质教育

刘兴录

摘要:实施素质教育是一场教育改革,是未来中国教育发展的根本方向。更新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构建科学机制和创造良好外部环境是素质教育发展的保证。

关键词:素质教育 改革 机制 保障

素质教育不仅是教育界关注的问题,也是当代社会关注的热门话题,每个组织和个人都有责任。素质教育不是教育本身说教育,实际上远远超乎教育自身的范筹,关乎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上世纪末,在国家教委颁发的《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将素质教育定论为:“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和学会审美,为培养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奠定基础。”通俗地说,素质教育是教育的一种形式或方式,是着眼于提高人的内在素质和品质,强调知识内化和身心发展的教育观。应该是以学校教育为基础,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宗旨,进而实现提高全民整体素质,培养富有责任感和创造力的现代公民为目的的教育,其内涵是及其深远的。

如市场经济一样,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最终会成为我国教育体制的最佳选择,随着时代的发展会更加深入和完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重视受教育者素质的提高。”《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国家教委颁发了《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党和政府倡导大力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人民满意的教育应该是全社会尤其是教育系统要不折不扣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深入地落实政府指令;使应该受教育者都受到相应的教育;使受教育者学有所教,学有所得,学有所用;把受教育个体与集体、组织、政府、社会之间的矛盾化解到最小化,为教育教学的健康运行创造最佳环境。

一、提高认识,更新观念是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首先,应该明确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是一场深切的变革,是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转变,是未来中国教育发展的根本方向。教育现代化首先应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价值的现代化。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部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面向”包含了素质教育的深刻内涵。提高认识,就是着力于思想观念的转变,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树立与现代化生活和世界文化合拍的新的教育观念,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动态变化调整专业结构,确立教学目标和内容;就是要更深层次地领会党的教育方针的精神实质;就是要认真学习和贯彻党的十八大报告、《教育法》,落实《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和《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这是基本的法律依据和正确的舆论导向,教育部门和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响应党的号召,更新观念,在新的教学观指导下,进行教学、学习指导、考试等方法改革,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指导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其次,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和质量观。都在说素质教育,但很多家长、教师,甚至于个别教育行政部门对素质教育的实质认识不清,仍然坚持“学习尖子是人才”的人才观和“分数高才是质量”的质量观。忽视了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如良好的生活、行为、学习等习惯。还有有些学校和教育机构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多组建几个花样翻新的兴趣小组,延长课外活动时间,增大音、体、美课程的比重等,踏入素质教育的误区。因此,我们要树立素质教育新观念,努力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面向全体学生,承认个体差异并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生动、活泼、主动发展,要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创造的能力、生存发展的能力打好基础。这样的教育才是和谐完整的教育,邓小平同志所讲的“三个面向”的“四有”人才,才是我国现实需要的人才。

再次,实施素质教育是“科教兴国”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需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现代科学、先进的技术、高素质的建设队伍,就永远受制于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推进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根本上取决于国民素质。而提高国民素质的基础在学校。“教育兴则人才兴,人才兴则国家兴。”这里的人才应该是素质教育意义上的人才。就当前学校状况而言,学生的受挫能力、身体素质、理想及动力、劳动及吃苦精神等都明显滑坡。发展经济必须提高人口素质,把人口过多的沉重负担变为人力资源的巨大优势。实现这一转变,关键在于教育。

二、构建相适应的科学机制和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是素质教育健康发展的保证

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涉及教育方向、思想、政策、内容和方法、人才衡量标准、就业渠道等方面的一场重大转变,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的自我完善。要彻底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国家必须下大力气进行综合改革,为素质教育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在党和政府,保障在法律章程,动力在社会团体的支持和市场机制的完善创新,基础在学校和教育单位。

实施素质教育仅靠教育部门的力量是不够的,要取得组织、社会各阶层、各团体及家长的支持,社会应处处为所有的人提供学习的条件,教育应逐渐成为每个社会组织、部门的重要职能。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不只是学校和教育部门的事,家庭、社会各方面都要一起来关心和支持。只有加强综合管理,多管齐下,形成一种有利于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年轻一代才能茁壮成长起来。”

冲破应试教育的羁绊,走向素质教育并非轻而易举。制约影响它健康发展的因素很复杂,必须要有相应的教学内容、形式、方法及相配套的激励机制、评估考核机制和良好的外部环境。教学内容应有与素质教育相匹配的与实际相符的教材编排体系。大胆探索和改革高校招生考试制度,九年义务教育与普通高中、中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应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衔接点和对应点,应是一以贯之的。一些规定只限义务教育阶段,高中等就无法干预,出现了明显的断层和盲区。所谓的国民素质,更多地应该集中体现在走向社会的人生阶段。

教育最终要走向产业化,必须依照市场需求培养人才。相应的教育部门要建立适合素质教育发展的考核评估方案,改革对普通中小学的督导评估制度和对中小学生的评价方法。同时要大力发展中高等专业技术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建立并不断完善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协调,相互沟通的路子,建立健全分层继续教育机制。使人人都有一个受教育的机会,毕业后愉快地走上社会,找准自己的位置,参加祖国建设。

素质教育是一项涉及面广泛的综合性教育,具有继承性、系统性、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它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只有在适宜的气候、土壤和水分等条件下,素质教育这粒种子才可生根、发芽、开花,结出令人欣喜的硕果,展现出新时代教育的辉煌。

参考文献:

[1]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Z].1997.10.

[2]江泽民.中共中央十五大报告[Z].1997.9.

[3]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Z].

[4]胡锦涛.中共中央十八大报告[Z].2012.11.

[5]江泽民.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Z].2000.3.

猜你喜欢
保障机制素质教育
不忘初心,落实素质教育
在素质教育中树立文化自信
一体推进“三不”体制机制
FTA中的环境协调机制
FTA中的环境协调机制
浅析我国的素质教育政策
推行电力物资供应链管理 促进电网应急物资保障
民间文学艺术权利主体的确定与保护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与实施
皮革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