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2016-05-14 12:41江瑞峰
中国校外教育(上旬) 2016年9期
关键词:语文能力

江瑞峰

摘要: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能力。这就要求为师者要充分利用教材,联系学生生活时际多角度,多层次地安排教学,从而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文知识,从而提高民族素质,更好地传播祖国的优秀文化。

关键词:会听 能说 善读 能写 语文能力

语言即祖国的语言文字,言语则是语言交际,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内涵。“文”即学文、赏文、作文,即从学会读懂文章到自己能独立写文章的几个层次。因此,为师者,要培养学生会听、能说、善读、能写等诸种能力。综合起来讲,语文既是传播祖国优秀文化的主要阵地,又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石,为师者既要充分利用教材,也要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加强学生语文实践,提高运用语言文字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的养成。

一、会听

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因此,培养良好的听的习惯和品质将有利于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能力得到提高。为师者要从多角度,多层次安排教学,让每一位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素养。

1.学生要养成良好的听的习惯

新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要“能用普通话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养成向人请教、与人商讨的习惯。”因此,为师者在教学中就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听的习惯。如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二》中“口语交际”要求:把生活中遇到的关于“以诚待人”真实事例,分别在小组、全班交流,并提几条好的建议。我先让学生们分别把搜集到的事例在小组内交流,其他学生针对所说的内容及言辞进行分析,并发表自己的看法。接着,让各组的代表在讲台上交流,其他学生再各抒己见。然后,我播放一个故事,让全班学生一起讨论:这个故事讲了什么?听后,你有什么看法或感受呢?在养成孩子们良好的听的习惯的同时,也培养学生们分辨是非的能力,口头表达及思维能力,也使孩子们的情感得到共鸣。

2.抓主干,串意思

新课程标准要求,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抓住别人说话的几个意思,然后串联起来,就可以了解主要内容。如在一次讲故事活动中,我先让一个学生讲一个故事,其他学生边听边概括每部分的主要意思,然后再把累积的语言串联起来。我待大家把故事听完后,问学生:“刚才的故事,先讲些什么?接着讲什么?最后讲什么?”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再串联起来讲,一个完整的故事就呈现在大家的脑海中。这样,孩子的逻辑思维及口头表达都得到训练。

3.检验结果,体验成功

毛泽东说过,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亲口尝一下。为了检验听的效果,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讲。学生讲后,先肯定他们的优点,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再提出哪些环节需要再讲清楚些。用“说”来检验“听”的效果,促进听的能力地提高,使学生在听时做到“认真耐心”,从而养成良好的听的习惯。

二、能说

“说”是自内而外的表达,是一种运用的能力。新课程标准说:“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要使学生能说,就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要通过各种形式让学生说,逐步培养他们的能说会道的能力。

1.个人演说。充分利用教学器材,如多媒体设备。在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中“语文园地五”中要求把了解到的热爱生命的故事讲给同学听。我先让学生思考,理清思路后,我启动多媒体设备,鼓励他们把话说完整。在优美的配乐中,学生们声情并茂地讲着故事,其他孩子的心灵也产生共鸣。

2.多人演说。让几位学生表演,边演边说。如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中《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我先让一位学生当导游,再让几个学生当来宾。“导游”先把“金华的双龙洞”的大体情况逐一向“来宾”介绍,“来宾”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发问“导游”。这样,既培养对话能力,又培养随机应变的能力,让学生的“听”“说”等能力得到锻炼。

3.小组轮流说。个人演说和几个演说都有一个不足之处,那就是学生讲的面太窄。为了使每位学生都有机会说,我让他们在小组轮流说,让他们有展示自己的空间,有机会锻炼自己,以提高思考和陈述的能力。

三、善读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古人留下的学习经验之谈,它从量上来规定读的范畴。从不同角度分析,读有朗读、默读、泛读、精读。要提高读的质量,我认为应注意朗读与默读相结合,泛读与精读相结合。

1.朗读与默读相结合。朗读,是出声的读,它有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默读,是无声的读,是用心细品,要求字斟句酌,它有助于学生对文章细节描写的感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挖掘。因此,在教学中应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在默读中感知和体味,然后又在朗读中记忆和欣赏,使学生能全面掌握知识,感悟语文精髓,提高读的能力。

2.泛读与精读相结合。泛读是粗略快速地看、读。有利于对文章快速整体感知,学生读后便可以了解到文章主要讲了谁?什么事?精读是字斟句酌,它通过字、词、句的理解,对段、篇有整体感悟。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把泛读和精读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能节省时间,又能深入文本。

四、能写

新课程标准在中年级习作要求中提到: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在高年级提出,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学写常见应用文。因此,为师者,就要鼓励学生放开思想大胆地写,培养良好的读和写的习惯,鼓励他们大胆地进行幻想,培养想象能力。

1.放开思想,培养兴趣。在课堂上,我把重点放在“自由表达”上,提出“不拘形式”,这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学生的心理障碍——谈作文色变,让学生放开手脚,大胆习作,做到“敢写”。在此基础上,变换训练的内容、形式、方法,努力激活学生的习作兴趣,促使学生“爱写”。

2.培养良好的读和写的习惯。读和写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交融。在读中学写,感受作者如何写,如何表现人物情感和品质;在写中印证读,通过动手写作文,印证读的结果。读的时候,要设立读书笔记,边读边记,把优美的词、句、段摘录下来,并能品味它们好在哪里;写的时候,要把自己的见闻和想象不拘形式地、自由地写下来,大胆地写,写后要学会自己修改。

3.学会自己修改作文。《红楼梦》第一回记述道:“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可见,修改的能力也是写作能力的一种表现。为师者,要引导学生先从材料入手,把与中心无关的地方大刀阔斧地砍下去,看看最能表现中心的地方是否表达充分。接着从字、词、句入手,力求言语通顺流畅。最后整篇诵读,感受文章的结构安排是否合理,是否表现主题。学生通过改文,进一步提高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听说读写四种能力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它们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相互穿插、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学生养成了良好的习惯,也就提高了语文学习效果,达到全面提高语文能力;学生掌握了语文的精髓,才能全面提高民族素质,更好地传播祖国的优秀文化。

参考文献:

[1]新课程标准.

[2]毛泽东.实践论.

猜你喜欢
语文能力
把准语用点,让课堂彰显语文味
不因人文失语言 要因语言悟人文
浅论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应用型本科人才语文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从空间看语文课改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语感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探索与实践
巧用课堂生成 推进语文实践
《海伦·凯勒》(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抓好课前三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