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校管理中如何让学校组织中的非正式群体发挥积极作用

2016-05-14 12:41屈惠华
中国校外教育(上旬) 2016年9期

屈惠华

摘要:在学校组织中的非正式群体,对组织成员的行为乃至组织的集体效率产生着重要影响。通过实施“双向选择,自由组阁”的教师管理体制,赋予了非正式群体以制度的合理性与合法性,使学校管理产生了积极的效应。基于非正式群体的形成的群体组织具有三方面的明显优势:(1)有助于建立组织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文化氛围,增强教师职业的效能感和归属感;(2)有助于学习型组织的建设;(3)有助于学校民主管理的程序的建立。

关键词:非正式群体 双向选择 自由组阁

我国中小学目前普遍运用校长负责制下的科层制管理体系。依据科层制管理的要求,学校一般都设有以“官方正式文件规定的有一定的成员编制,有规定的权力和义务,有明确的职责分工的正式群体组织。”如学校的教务处、政教处、总务处、办公室、年级组、教研组、教学班级等不同的群体组织,这些部门就构成了学校实体结构中的正式群体组织。正式群体主要依靠组织制订的各种规章制度来运营和维护,群体中的每一名成员都要按照组织的规定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和承担相应的责任,并扮演一定的社会角色。科层制管理体系,由于有严明的规章制度做保障,可以使集体的工作目标明确、职责到人、管理到位、层层监督,利于学校形成良好的管理秩序。但良好的管理秩序,不一定产生良好的管理效果。

在学校结构中,除了有明文规定的正式群体组织外,客观上还普遍存在着“各种以志趣、观点、情感和社会交往为联系纽带的,自发形成的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虽然没有组织的明文规定,但由于成员之间是以共同的兴趣、爱好、观点、利益和社会交往等为基础,因此它具有相对较强的凝聚力和号召力,而且成员在工作中会自发形成一些共同遵守的准则,这些约定俗成的准则对非正式群体中的成员具有普遍的约束力。甚至,一些非正式群体会左右群众舆论,对群体中成员工作的态度和积极性产生重要影响。特别是教育工作,她是“心灵的事业”,如果没有教师积极主动、自觉自愿、能动创造的劳动投入,其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可想而知。在学校的理实践中,管理者常常会遭遇这样的尴尬,很多很不错的教革想法和措施,但一落实到学校的教研组或年级组总会被“消减”的无影无痕。这就是“非正式群体对组织变革的阻抗作用”的具体表现,其作用有时甚至超过正式群体。

在20世纪20年代,社会心理学家梅奥及其研究小组进行的霍桑实验表明:“(1)组织成员从事工作并不仅仅是出于经济上的考虑,还有感情及心理方面的需要。(2)在正式组织中存在的非正式群体,对组织成员的行为乃至正式组织的效率产生着重要影响。(3)组织中的人际关系对组织成员的工作积极性有重要影响,尽可能满足员工需要,以鼓舞群体士气,能够提高工作效率。霍桑实验认为,社会因素是影响员工工作积极性的决定因素。”因此,学校教师团队中的非正式群体的存在是一个客观事实,它既可能给学校的管理带来一些困难,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组织群体功能的不足。从“人的需要层次”看,教师的需求千差万别,仅仅依靠组织确实很难满足每一个教师的需要,于是情趣、需要相近的教职员工就很容易结为同伴,自发地组合在一起形成非正式群体。教师团队中的这些非正式群体对教师个体的专业成长及教师团队的集体效率都具有重大影响,因此如何让学校组织中的非正式群体在学校管理中发挥积极作用,降低管理内耗,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集体的劳动效率,当是学校管理中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我校通过实施“双向选择,自由组阁”的教师管理体制,赋予了非正式教师群体以制度的合理性与合法性,使学校管理产生了巨大的积极效应。

“自由组阁”——指“年级组长组阁班主任——班主任组阁任课教师的体制”;“双向选择”——指“年级组长和班主任可以自由选择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加入到自己的团队组织,而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也可以自愿选择加入某个团队。团队组织和组织成员之间的选择都是自觉自愿的双向自主选择,而没有学校行政权力的过多干预。”学校每个年级组设三个组长,每个组长领导六个班级,增加了每一位教师选择的权力和被选择的机会,既促进了绩效竞争机制的形成,也激活了学校的生机和活力。“双向选择”和“自由组阁”,相互依托,互为条件。如果没有“双向选择”,“自由组阁”就是“有名无实”,如果不赋予“自由组阁”的权力,“双向选择”就失去了存在的条件。正是由于二者的互动共生,开创了学校管理,简洁、高效,民主、透明,公开、公正的新局面。

“双向选择,自由组阁”的教师管理体制的生命力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有助于组织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文化氛围,增强教师职业的效能感和归属感

在“双向选择,自由组阁”的教师管理体制中,由于年级组长和班主任源于非正式群体的中的领袖人物,而这些人又往往是群体中能力强、业务水平高、品德较优的人,在群体内有较高的公信力,使其对成员的影响力更大。并且,这样组阁形成的团队是在原有非正式群体的基础上产生的正式组织,使得这样的群体兼具正式组织的规章制度纪律严明的特点,也有非正式群体各个成员间感情较为融洽的特点。在这样的群体中,成员之间,更易彼此激励、相互欣赏,更容易对彼此的角色和工作产生认同,也使“群体的领导者对调动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和满足成员的心理需要方面更易发挥作用。更易使群体成员之间形成共同的职业归属感,相互更加团结与合作。”个体在“竞争、合作”关系处理中,更易找到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平衡点。在群体内部,这种相互接纳、彼此承认、相互理解的人际关系的建立,有助于教师的责任意识、合作意识与合群性、利他性等良好人格的发展,更易于组织成员的归属感和认同感的建立。教师的职业归属感是使教师形成内在的自律性的重要因素,不仅能帮助教师从更客观全面、利他的角度,从更高的视点理解学校的各项管理决策,进而更有效地自觉遵守制度和履行职责,同时也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出教师的内在潜力和创造性,使教师每天的工作都充满了新的创意和乐趣。从管理层面上彰显了学校“自主管理,自主发展”的教育理念。

二、有利于学习共同体的建设,为学习型组织的形成打好基础

学校基于非正式群体基础上建立的集体组织,创新了我国当前学校科层制的管理模式,打破了科层制管理对组织内成员交往、资源共享和学习方式的限制,为群体成员间的交流、学习、互动与合作提供了组织保障。在这样的组织中具有很强的群体安全感,成员彼此间更容易敞开自己的内心世界,使组织成员在与组织内外的各种社会角色的多重对话中,组织成员的行为认知更容易发生重构和改组,有利于组织中学习共同体的建设和学习的发生。在此过程中,蕴含着个体价值建构与群体价值建构的相互促进与共创共赢,使组织成员更加深刻地理解和认识到个人的利益取得和价值实现必须建立在与团队的精诚合作、紧密联系与努力工作的基础之上,实现个人与集体的价值共赢。

三、“双向选择,自由组阁”的教师管理体制,建立了学校管理的民主程序

民主的核心价值体现在对公民人生权中劳动权及劳动产品分配权的选择能力与支配能力上,公民对自己的劳动权及劳动产品的选择支配能力越强,那么社会的民主化程度就越高。校长把原本属于教师的劳动岗位的分配权及获得相应岗位劳动报酬与相关利益的支配权归还教师。让教师“双向选择,自由组阁”自己的教学岗位和劳动组织,充分行使自己对生产关系的选择权与支配权,从根本上实现了学校基层组织的民主化。让“民心、民意”在管理的过程和结果上都得到了全面反映,不仅产生了对劳动管理的组织性与民主性有效结合的良好效应,而且建立了学校实现民主管理的基本程序,使“民主管理”这一现代学校制度的核心理念在学校文化中有了生长的土壤。

在充分发挥非正式群体的积极作用的同时,还要有效防止“别有用心”的人,利用非正式群体搞“小帮派,拉圈子”,开展不正当竞争,谋取不合理的利益。在考核评价机制上,我们实行了“个人评价奖励”与“团队评价奖励”双轨并行的评价奖励机制,有效制衡了年级组长拉帮结派搞小圈子的不良效应。扩大团队奖励的比重,把个人利益与团队利益捆绑在一起,只有做大团队利益,才能实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通过考评奖励,基本实现,“团队不优,个人受损”“团队最优,个人全优”的目标导向原则。教师在进行双向选择时,都会把彼此的工作能力、态度、人品放在突出的地位,从而达到对每一个人的综合素养的全面评价,推动了教师的专业研修和个人修养的全面修炼。这样充分唤醒了教师的主人翁意识,把学校真正还给了教师,使办学朝着“教师治校”的方向努力。

参考文献:

[1]熊川武,江玲.学校管理心理学.华东师大出版社,201.

[2]柴志明,冯溪屏.社会学原理.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3]李毅.社会学概论.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