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院校学生管理现状分析

2016-05-14 13:12姜丽君崔丽萍李楠楠燕秀红
中国校外教育(上旬) 2016年9期
关键词:管理现状中职院校分析

姜丽君 崔丽萍 李楠楠 燕秀红

摘要:中职院校学生的输出不断满足了社会对各种技能人才的需要,为了培养社会高素质的合格劳动者,笔者通过调查、研究,对中职院校学生特点、管理现状和管理存在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中职院校 管理现状 分析

中职院校生源的特殊性决定了学生管理的复杂性与难度,尤其是近年,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使校园不再是一片与外界隔绝的“净土”,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中职院校学生特点

1.经历过中考失利,学习积极性不高。由于我国长期受“学而优则仕”的影响,社会上普通存在着鄙薄职业教育的思想,把职业教育看成是非主流教育、二流教育。就读中职院校的大部分学生在初中是老师眼中的“后进生”,导致自主学习性不高,求学目的不明确,缺乏学习兴趣,再加上中职学校的专业性较强,更易产生压力和厌学情绪,进一步挫伤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

2.行为习惯和自控能力差。相当一部分学生法制、纪律观念淡薄,旷课、逃学、早恋、打架斗殴、敲诈勒索、乱扔垃圾、破坏公物、辱骂教师的现象时常发生,少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私自利,对家庭、集体和社会缺乏责任感。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明知不可以违反学校的规章制度,但由于自控能力较差,时常有违规行为,且屡教不改。

3.个性发展不成熟,心理问题较多。近几年,过重的功利导向和过分的高文凭宣传,使得部分中职学生既存在功利主义的思想又有自卑感,而过分的自卑又衍生过分敏感的自尊保护。

4.家庭环境复杂。从各校心理咨询室统计来看,中职院校学生家长离异、单亲、再婚、外出打工的比例较高,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家庭教育的缺失及贫困现状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造成了各种心理问题的出现。

5.辨识力差,容易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中职生因知识水平有限,社会阅历较浅,对社会现象只看表面,极容易跟随社会潮流。但因缺乏深层次思考的能力,容易迷失自我。

二、中职院校学生管理现状

1.强调“以人为本”,“服务育人”。对于学生的管理和教育,不应该只是简单和粗暴地打压和管制,这样可能会起到相反的效果。从根本上解决“教育”与“管理”的关系,使“教育”真正的为“管理”服务,而“管理”也真正的回归到“教育”的层面上来。学生管理本身就是一种服务性工作,“服务学生”应成为学生管理工作的理念。管理是手段不是目的,及时、周到、高效、热情的服务,才是管理的本意。学校所有人员都应承担起育人责任, 各项工作都要围绕学生成长、成才来安排, 而不是片面强调学生对学校教育和社会的适应性。服务育人的本质是关心、关爱、关注所有学生, 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充分展示潜能的机会,培养他们的自尊、自信、自爱的品质。

2.引入企业管理模式,重视校企合作。中职学校的学生管理应融入企业管理的元素,具有职业文化的显著特征。“6S”管理是中职学校校企管理融合的首选。在学生绩效量化管理过程中,通过了解企业对高职人才需求的标准,尝试用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对学生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提出要求,把标准化管理模式作为量化指标考核体系。以周报、月报、定期报、不定期报的形式进行数据的采集,发现学生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并由班委会及时分析所出现的问题并将其反馈给班主任。做到发现问题、及时控制,实现对班级的及时动态管理。引用工学结合中的教学六步法:资讯→计划→决策→实施→反馈→评价。

3.德育工作是学生管理之首。学生管理工作要以德育为先,任何管理工作的开展都要围绕德育工作进行,建议建立德育量化考核制度,把所有的东西量化,让大家都拿来比较,有比较才会有进步。虽然,量化的形式并不能完全反应一个人的综合表现,也会让学生为了德育分数努力,但从管理上来看,对学生也是一个促进作用。在量化上,尽量使用激励制度,减少惩罚制度,营造积极向上的德育氛围。家庭与学校加强沟通,紧密参与学生的德育建设中,认为家庭教育对学校的德育建设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够对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带来积极有效的影响,使学生的德育工作双管齐下,环环相扣。

4.关注“全员育人”。谢崇明强调根据中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 结合我国学分制改革的模式和进程, 学生管理体制的建立要有利于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建立知识、能力、素质三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学校各方面的优势,鼓励专业教师参与育人工作, 形成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学生工作新局面。何妙认为开放的社会环境中,仅凭学校内部规范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是远远不够的,学生管理工作必须向开放型和立体式模式发展,建立健全校内外学生工作的联系和组织机构,形成以学生管理工作职能部门为中心,企业、家庭共同参与的多层次、多侧面、全方位、立体化的育人网络。

三、目前中职院校学生管理存在问题

1.管理制度不完善,落实不彻底。中职学校的制度管理多集中在告诉学生应该或不该做什么,如考勤制度、课堂纪律制度等。中职学校在生源不足、招生竞争压力大的情况下,在进行学生管理时,因担心生源流失,有宽容学生的不良行为、不能严格执行制度的情况发生,致使学生管理制度的权威性逐渐降低。同时,还存在约束性制度较全、较规范,但缺乏指导学生成长成才的机制、体制的情况。

2.忽视情感教育在学生管理中的重要性。中职学校对学生的教学活动、文体活动主要采取制度约束的方式进行管理。制度约束式管理模式强调纪律性和规范性,注重共性教育,以减少和避免违纪现象为主要目标,主张严管,采取“堵”“压”为主的硬性管理方式,忽视了情感教育所起到的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重要作用。

3.管理者水平有待提高,管理手段需要创新。中职学校很少建立起合理的激励机制,学生管理者的培训和进修机会较少, 导致个人能力水平停留在某个层次,而没有实现职业发展和个人提升。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 手机成为学生最经常使用的工具,中职学校因担心学生痴迷玩手机而影响学习和休息而限制学生使用手机。但是,此方式无法限制青年人对新技术的追逐。迅速发展的新媒体技术要求学生管理者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结合青年人的需求和特点,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在学生关注的领域占领学生思想阵地的前沿,引导学生的思想和行动。

4.偏重理论,缺乏可借鉴的管理实践。现有的研究往往侧重于理论,提出某种观点或机制,但缺乏可操作性的一线管理办法,可直接借鉴的管理模式不多,造成大谈空谈理论,却忽视学生管理实践。焦小龙提出的公司化班级管理模式,即根据中职学校实际将公司的制度管理、经营管理、文化管理方法融入到班级管理中,通过班级“仿真公司”模拟的企业情境使学生得到锻炼和适应,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在顺应国家、社会、行业需要的前提下实践而来,同时经过实践检验,再指导实践。作为一线学生管理者,尤其班主任,要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潜心于具体管理方案的设计和实施,创造更多的可供参考的班级管理模式,为中职学生管理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崔丽萍,郎晓辉,曲文芙.班级管理之“美人心计”[J].中国校外教育,2014,(06):31.

[2]岳维华.加强教学研究 提高教学质量[R].山东中职骨干教师科研培训.

[3]何妙.浅析“以人为本”的中职学生管理模式[J].全国情商,2010,(12):99-100.

[4]方文杰.以人为本的中职学生管理模式探析[J].科技创新导刊,2014,(21):182.

[5]谢崇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管理模式的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2008,(05):86-87.

[6]张木喜.中职校学生日常行为“6s”管理的探索与实践[J].职教通讯,2014,(16):32-36.

本文系山东省青年教师教育教学研究课题(15SDJ125)。

猜你喜欢
管理现状中职院校分析
分析:是谁要过节
回头潮
中职院校Flash动画精品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煤矿安全管理现状及对策
浅析我国城市土地资源管理的现状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中职计算机教学的探析
中职院校PhotoShop课程教学浅谈
塑胶跑道中TDI的检测方法及管理现状
Units 13—14解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