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数学与生活的桥梁

2016-05-14 10:11张琴
理科考试研究·初中 2016年9期
关键词:面积数学知识情境

张琴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因此,数学教学应该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构建数学与生活之间的桥梁,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寻找数学、发现数学、探究数学,从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是作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从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运用生活知识,体验数学“事实”;回归“生活实践”,解决生活问题三大方面阐述“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教学理念,从而打开数学与生活的通道,让学生勤于思考、主动学习、乐于探究,并感受数学的魅力,达到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效果.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随着科学的发展,数学已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因此,我认为数学教学应该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构建数学与生活之间的桥梁,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寻找数学、发现数学、探究数学,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活中去寻找数学、发现数学、探究数学,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数学背景,让学生感受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知识生活化,引导学生了解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实现“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教学理念,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2011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小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充分利用这些生活经验作为教学资源引出数学问题,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他们实际生活的素材展开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听过的易忘记,看过的能记住,做过的能理解.”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为学习数学知识收集材料,提供信息,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学生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的东西.例如:在教学“加减混合运算”时,我用模拟乘坐公共汽车上、下车的情境,让学生轮流当乘客,把枯燥乏味的加减混合运算生活情景化,使学生乐于接受,易于理解.接着让学生讨论该怎样列式计算,从而引出加减混合运算式题,让学生顺理成章地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含义.这样的情境表演生动真实,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教学也焕发了活力.学生人人参与,个个成为学习主人,学生喜爱数学,学好数学的情感也得到了培养.

二、运用生活知识,体验数学“事实”

数学教学不能光凭书本,要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教学中,结合学生周围的事物引出数学知识,使他们感到亲切、易懂.例如教学“面积单位”一课时,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如纽扣、指甲、门牙接近1平方厘米,手掌、树叶接近1平方分米等等,通过这样的举例,可以加深学生对面积单位的认识,感受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等的真正意义.如学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可引导学生探索:课桌椅摇晃该怎么办?还请同学们回家去做小修理工,利用三角形的特性来修理家具.这样一来孩子们的反应都很积极,达到了让数学变成可以看得见的“事实”.

三、回归“生活实践”,学会解决问题

要想把数学内容真正成为学生趣之所在,志之所往,就必须把课堂教学回归生活.因为应用教学才是学好数学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在教学中,我善于引导学生把学会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会用数学观点和方法认识周围的事物,并能解答一些实际问题.例如:把“元、角、分”的学习内容改为“购物活动”,不仅加强了数学知识的学习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而且加强了与加减法知识的沟通,渗透了解决问题的要求.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面积”后,很多学生对在什么情况下是求周长、什么情况下是求面积经常弄不明白,为加深对周长和面积这两个概念的理解,我让学生通过讨论、用生活实例得出“某篮球滚动一圈的距离”,“建造围墙用铁丝的长度”等,都是求周长.而求“书本封面的大小,窗户玻璃和操场、教室的大小”等,是求面积.这样同学们的认识就更透彻了.再如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时,我发给每个学生一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和一张自纸,请他们用手中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或直尺量出这张白纸的面积有多少平方分米.测量的时候想一想怎样量最方便,小组间互相讨论,接着自己去量出结果.学生学会了本领,就想用,这也是孩子们的天性.比如教“长方形面积计算”后,我设计了这道题;我们班的教室长8米,宽5米,要粉刷四周墙壁,除去门窗和黑板20平方米,粉刷的面积是多少?如果每平方米用涂料0.25千克.需要涂料多少千克?准备30千克的涂料够用吗?为什么?又如:学生认识了“时、分,秒”之后.我布置学生回家记录几时吃饭、看电视、睡觉、早上几点起床等,在此基础上合理安排自己一天的作息时间.学生解决这样的问题觉得很有价值,兴趣很浓.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这些新的理念,为我们广大数学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根据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实际,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构建数学与生活的桥梁,打开数学与生活的通道,学生才会勤于思考、主动学习、乐于探究,从中感受数学的魅力,达到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效果.

猜你喜欢
面积数学知识情境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面积最少的国家
数学知识在于应用
巧用面积法解几何题
三种不规则面积的求法
一次函数和三角形面积
从生活中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
感悟三角形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