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提高高中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的方法オ

2016-05-14 23:52李昭友�オ�
理科考试研究·高中 2016年9期
关键词:乳白色电解质溶液

李昭友�オ�

什么是有效教学?笔者认为,经过一堂课或者一个阶段的教学,对于化学学科,学生能够保持持续的学习兴趣,取得明显的学习收获,并在学习之中,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明显的提高,这就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本内涵.而“兴趣”和“收获”,就是衡量高中课堂教学效益的两个主要依据.

一、学生有兴趣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兴趣是驱使学生去学好功课的内在动力.现代心理学认为,青少年心智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一种内在的认知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碰到新的的问题,就产生了探究的求知欲望,从而激发出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在《钠的化合物》的学习中,可提出下列问题:“当有火情发生时,我们首先想到用什么灭火”?有的学生脱口而出:“水”、“灭火器”.这时,笔者又设疑:“通常使用的灭火器是由于反应产生了CO2气体,而今天,我却要用H2O和CO2来点火,大家相信吗”?演示趣味性实验:“滴水生火”、“吹气生火”.此时学生产生矛盾、疑惑、惊讶,进入了“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从而把学生引入学习的佳境.笔者再次设疑:“H2O和CO2真的能点火吗”?学生的积极性再次高涨,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提出一系列的新问题:

提出问题(1):棉花燃烧的条件是什么?

提出问题(2):棉花的燃烧说明了什么?

提出问题(3):猜测Na2O2与H2O及Na2O2与CO2发生反应后的生成物?

提出问题(4):如何设计实验方案来验证问题(3)的猜测?

由于创设矛盾情境,学生的脑子里充满疑惑,从而激起强烈的兴趣,驱使学生专心致志地听课,积极思维,寻求问题的答案.

又如,在《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教学中,一方面让学生观察连有灯泡的电极插入相同条件下的HCl、NaOH、NH3水、NaCl、蔗糖等溶液中的溶液的导电性实验.另一方面让学生回忆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并提醒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且进行对比,这时学生很容易得出蔗糖为非电解质,其它五种为电解质,而按照逻辑思维的形式可在学生头脑中产生一系列的问题:

①不同电解质溶液在相同的条件为什么所亮的程度不同?

②不同的电解质溶液在相同的条件为什么导电能力不同?

③不同电解质溶于水后的变化有何不同?

④电解质溶液是靠什么导电?

⑤不同电解质在相同的条件为什么粒子的浓度不同?

⑥不同的电解质在溶液中为什么电离的程度不同?

这一系列问题的产生不仅揭示出教材研究的问题,而且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自我探索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所以教师不仅在课堂教学中,而在预习、复习、练习、课外活动等各个环节中都应尽一切的办法诱导学生发现问题,经常这样训练,使学生养成生疑、设疑、释疑的好习惯,养成积极探索的兴趣心理.

所以,这样的教学设计即能调动学生的思维,为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开阔学生思路.最主要的是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学生有收获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体现

课堂学习必然要讲求收获和回报.因此,作为衡量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依据的学习收获,必须在课堂教学之中具有明显的体现.其具体内容为:

1.学科知识的收获,可以称为知识有效

化学是一门知识点多又散的学科,如何让学生在有效的时间内有所收获,这是我们老师必须思考的问题:每节课都要让学生觉得有收获.

例如, 在学习AlCl3和NaOH反应时,学生明确了实验是为了验证操作顺序、试剂用量对实验现象的影响,这时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试管、滴管的使用方法,强调做好实验纪录,但由于在操作顺序和试剂用量上各个学生不尽相同,结果给出了一下不同的实验现象:①出现乳白色浑浊.②开始出现乳白色浑浊,又部分溶解.③开始出现乳白色浑浊,又变澄清.④开始无现象,接着产生乳白色混浊物.⑤开始无现象,接着产生乳白色混浊物,乳白色混浊物又部分溶解.⑥开始无现象,接着产生乳白色混浊物,乳白色混浊物又全部溶解.

这时的学生由于现象不同感到惊奇,而产生强烈的探究心理,教师要抓住时机,及时指导启发学生间相互对比操作顺序、试剂用量,并进行讨论,分析反应原理,解释现象,得出结论,这样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我探究的实践方法,既可提高学生思维的逻辑性、深刻性和创造性,又可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如果上述目的达到了,说明这节课的知识目的是有效的.

2.创新实践能力的提高,可以称为能力培养有效

从教学功能上看,化学教学更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他们运用分析、推理、概括等方法来认识问题的实质,掌握规律,完成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我认为实验设计最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和提高,可以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挖掘.比如化学习题中常常涉及到一些与实验相关的内容,通常我们用书面的方式解决,思维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放手让学生通过设计实验来解决,有意识地为他们创设一种良好的探究情境,则有利于培养其思维的发散性,培养他们动手动脑能力.

例如,FeCl3溶液与Na2S溶液混合是发生水解反应还是发生氧化还原反应?FeCl3溶液过量或Na2S溶液过量现象一样吗?这些问题都能引起学生的疑惑,这过程本身就蕴含着创造思维的火花,产生了探索和创新的欲望.所以教师应因势利导,鼓励他们设计出实验方案,以激发了他们的探索欲望和创新精神.

综上所述,学生的兴趣提高和收获明显就是课堂有效教学提高的表征.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我们既要紧紧抓住了学生的兴奋点,激发了学生新的热情和思维,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去;又能充分发表学生们的见解,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迸发出令人惊喜的思维火花,同时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激情,也能让同学们学到了知识的同时,还学到了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科学方法.

猜你喜欢
乳白色电解质溶液
过去(外一首)
午日白昼
文艺冒险
“离子反应”常见考点例析及规律总结
判断强弱电解质的四种经典模式
藤田嗣治
2016年贵州高考电解质溶液试题赏析
强碱混合溶液pH值的计算
溶液知识 巧学妙记
例析高考对“pH+pH=14”的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