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性耕作在东北地区的应用与推广

2016-05-14 09:31王洪伟
农机使用与维修 2016年9期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推广应用

王洪伟

摘 要:黑土地是不可多得的独特优质宝贵资源,而我国东北黑土区已是危机四起,黑土层厚度减小、土壤养分下降、水土流失严重等。本文对我国东北黑土区发展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阐述了东北地区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的重要性,提出了做好推广工作的建议。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东北黑土地;应用;推广

中图分类号:S345文献标识码:Adoi:10.14031/j.cnki.njwx.2016.09.054

0 引言

我国东北黑土区是世界上仅有的三大黑土区之一,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呼伦贝尔等地区,面积约103万km2。东北黑土区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压舱石”,占全国粮食总量25%,粮食商品率高达60%以上,调出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黑土区以旱作农业为主,长期的翻耕模式加上高强度、超负荷利用黑土地,在作物产量增加的同时,造成了黑土流失加大,风沙灾害频繁发生和生态环境恶化,以及土壤有机质含量、酸化、盐碱化,已严重影响了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015年,中央财政安排5亿元资金,在东北四省(区)17个产粮大县启动实施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项目。每个试点县安排3000万元,支持试点项目区开展黑土地保护利用各项措施的落实,力争到2020年,项目区耕地地力提高0.5个等级以上,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0.5个百分点,耕作层厚度提高10 cm以上。

根据国内外示范推广保护性耕作积累大量的数据信息和实际成果证明,在东北黑土地耕作区域发展保护性耕作,是一项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兼顾、利国利民的革命性农耕措施,从技术层面讲,以发展保护性耕作为切入点,是保护东北黑土地最管用、实用、可行的技术解决方案。

1 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概念和内涵

保护性耕作是相对于传统翻耕的一种新型耕作技术,是国际上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利用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通过地表残茬处理、合理深松、免耕播种和化学除草防病虫等作业,达到减少土壤耕作次数,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天然降雨利用率,促进作物产量提高,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一项先进农业耕作技术。

主要包括四项技术,即免耕或少耕播种施肥技术,秸秆残茬覆盖及表土处理技术,深松技术,杂草、病虫害控制和防治技术。在这四项技术中,其中秸秆残茬覆盖技术和免耕播种技术是核心技术。

2 我国东北黑土区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

长期以来,人们对土地的使用缺少长远考虑,过度追求低投入高产出,土地垦殖率和土壤利用强度不断增加,长期掠夺式经营、重用轻养,造成以下问题:

(1)黑土层变薄,每年流失1 cm

东北地区属于温带季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且极端天气现象增加,大雨或暴雨对土体的击溅力强,径流量大,冲刷强烈,形成面蚀和沟蚀,洪涝灾害频发加剧水土流失,而水土流失是黑土生态退化的主因;黑土区冬季漫长,积雪量大,在春季积雪融化产生融雪径流,在黑土解冻时,土壤融化一层被融雪冲刷,一层出现冻融侵蚀;黑土区春季少雨多风,并且风大,持续时间长,加剧了该地区春旱和土壤风蚀。水利部松辽水利委员会的统计数据显示,东北平原耕地黑土层已由开垦初期的80~100 cm下降到20~30 cm,每年流失的黑土层厚度为1 cm左右,而形成这一厚度的黑土大约需要300~400年时间,流失速度数百倍于成土速度。

(2)耕地质量下降,种地靠化肥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卢昌艾说:“东北黑土区秸秆等有机物约有60%~95%被焚烧,还田量极少,造成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由原来的8%下降到3%以下,耕层有机质以年均1‰的速度下降。”

农民普遍反映:由于地力下降,粮食增产主要靠使用化肥,前几年,种自家的承包地,每亩地施肥20~30斤,而现在种地规模扩大,为了提高产量,每亩地用肥量70斤左右。明知会造成土壤板结,为了保证产量还是要用。

(3)犁地层加厚,土壤蓄水能力差

长期以来,由于传统的精耕细作,加上小型号农机具的大量使用,加大了土壤压实,犁地层逐年加厚,土壤蓄水能力变差。我国东北黑土区是典型的雨养农业,无灌溉条件,土壤蓄水能力变差后,造成旱地易旱,洼地易涝,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低。

(4)秸秆焚烧浪费资源、污染环境

据统计,我国每年农作物秸秆产量达7亿多t,超过半数以上的秸秆都被人为就地点燃焚烧或直接丢弃在田间地头,不仅造成了大量宝贵资源的浪费,而且还污染环境,破坏了生态,危害人们身体健康。

3 东北地区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

3.1 东北地区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概况

辽宁省从2000年开始,引进、示范、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拯救黑土地,如今适合本省玉米生产的保护性耕种技术体系已初步建成,示范推广面积超过600万亩。

黑龙江省于2006年被国家农业部列为保护性耕作试点省之一。目前,全省共有26个县被确定为国家保护性耕作技术项目县,全省进行保护性耕作试验示范的核心面积有493万亩,辐射面积达到2000万亩。

吉林省自2006年正式有组织地开展保护性耕作技术示范推广工作,经过9年的试验示范、研究改进、推广完善,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一套适用于本地生产模式的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截至2014年底,全省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面积已达到590万亩,超过70%的粮食生产县已经应用该技术。

内蒙古2000年开始在不同区域的7个旗县开展了保护性耕作技术实验,并不断将此项技术推广应用。2009年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厅与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签署了《共建保护性耕作示范园区合作协议》,计划5年内建设保护性耕作示范园区52个,新增保护性耕作农田1000万亩。

3.2 东北地区保护性耕作技术应用效果

3.2.1 蓄水保墒

通过少免耕、地表覆盖以及配套保水技术的综合运用,达到保水效果。保护性耕作可以改善耕层土壤持水性能,增加土壤有效水。吉林省试验表明,在0~50 cm土层,宽窄行保护性耕作方式苗带土壤含水量显著高于其它处理,土壤表层含水量比传统耕作秋翻秋耙匀垄和秋灭茬匀垄分别高出22.36%和28.43%。

3.2.2 改良土壤

近几十年来,我国机械耕作活动增强,良种、化肥、农药等技术得到空前的发展,农产品产量大幅度上升,但河流泛滥,沙尘暴猖獗,土壤退化也日益严重,要想实现再增产,只能在挖掘地力上找出路。东北黑土地区,土壤肥力逐年下降已是不争的事实,这严重影响和制约着粮食持续增产,威胁商品粮主产区的地位。实施保护性耕作,免耕或少耕可以让土地休养生息,大量的秸秆还田可以提高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实践证明:推行保护性耕作技术,由于秸秆粉碎覆盖还田,土壤有机质含量逐年提高0.03~0.06个百分点,可逐步减少化肥亩施用量,改善粮食品质,有效地提高地力。

3.2.3 减少土壤侵蚀

保护性耕作技术是通过少免耕等技术尽量减少土壤扰动,通过秸秆覆盖、绿色覆盖等地表覆盖技术实现地表少裸露,达到减少土壤侵蚀。与传统秋耕裸地相比,通过实施保护性耕作减少土壤风蚀40%,水蚀50%,有效减轻风沙扬尘和因焚烧秸秆造成的大气污染。

3.2.4 节本增效

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使用,不仅能提高粮食产量,还可节约成本。保护性耕作因采取机械免耕播种,春、秋不用机械整地,减少农机具进地作业次数至少3次以上,仅每公顷免耕播种机械作业就需600多元作业费,据测算可节省机具作业费、人工费达850元/hm2以上,加上增产粮食1000多kg,每公顷地节本增收可达3000元。

4 如何做好推广的工作

4.1 做好补贴工作

为了激发农民推广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积极性,推进秸秆还田,保护黑土地,提高耕地质量,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东北四省对保护性耕作农机补贴工作都高度重视,吉林省在2015年秋季生产中,就为明年春播时秸秸覆盖和高留茬下免耕播种做好准备,发布了《2016年吉林省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作业补贴工作实施方案》。方案规定,对采取秸秆覆盖还田免耕播种作业或高留根茬还田免耕播种作业方式给予作业补贴,补贴金额均为每亩补贴25元。要求采用秸秆覆盖还田免耕播种作业或高留根茬还田免耕播种作业。采用秸秆覆盖还田免耕播种作业的,出苗后地表秸秆平均覆盖率不低于30%为基本要求,同时,田间不得有秸秆焚烧(燎叶)和春季播种前土壤耕作痕迹。

4.2 加强保护性耕作机具的研制推广工作

在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时,深松整地机、免耕播种机等机具需要较大马力拖拉机带动。但一方面由于分田到户的小规模经营,我国农户手中多数为小型机械,很难适应其耕作要求。另一方面,农户购买力有限,无法在短时间内实现机具的更新换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进程。发展保护性耕作,机具是关键,没有适用的机具,很难大面积推广。为此,政府部门应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联合科研院校、专家学者、农机企业等,着眼产品创新,研发通用性强、可靠性高、价格优惠的保护性耕作机械,调动农户购机积极性,进一步加快保护性耕作推广步伐。

4.3 提高农民的认可度

(1)保护性耕作的宣传要到位。几千年流传下来的传统耕作观念根深蒂固,要想让群众认识和接受新生事物,必须宣传到位,采取方便有效的形式,把宣传培训会开到村、组、户。播放保护性耕作光盘、发放材料,解答问题,让群众知道保护性耕作的好处,就会积极踊跃地参与保护性耕作示范,主动配合技术人员做试验。

(2)建设高标准试验示范田,强化示范效应。眼见为实。从调查的情况看,目前我们有些示范田是有名无实,农民从中看不到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优势,几乎失去了示范的作用,这也是我们在进行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中的最大软肋。各级农机部门应下大力把示范田搞好,充分利用上级资金、政策和技术的支撑,最大限度发挥好主观能动性,让农民在示范田亲眼目睹到保护性耕作技术带来的种种好处。示范区的典型示范带动效果十分明显,眼见为实,只有让农民亲眼看到、亲身感受到,他们才能真信,带来想干、真干、干成。

5 结束语

保护性耕作是一项利在当代,惠及后人的先进耕作技术。只要长期不懈的抓下去,充分发挥行政力量的督导作用,资金的引导作用,技术的支撑作用,利益的驱动作用,才能建立起行之有效的长效发展机制,就一定能够推广开来。

参考文献:

[1] 张彬,白震,解宏图,等.保护性耕作对黑土微生物群落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0,18(1):83-88.

[2] 汲文峰,黄海东,黄小毛,等.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华南两熟区的应用与发展路径[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3(05).

[3] 杜娟.中国北方旱区保护性耕作技术效果及其问题和对策[D].中国农业大学,2013.

猜你喜欢
保护性耕作推广应用
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试验示范要点
谈我国东北地区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
国产小成本电影全媒体推广的边际效应探究
群众文化音乐的推广及发展探讨
对我国推广大众体育活动的意义研究
在医疗卫生单位推广运动处方的研究
GM(1,1)白化微分优化方程预测模型建模过程应用分析
煤矿井下坑道钻机人机工程学应用分析
气体分离提纯应用变压吸附技术的分析
会计与统计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