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品德与社会》教学回归生活探讨

2016-05-14 18:26侯述彬
读与写·上旬刊 2016年9期
关键词:走进生活品德与社会

侯述彬

摘要: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我们要依据《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标准》:"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要求我们要把《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与学生生活、社会生活紧密结合。

关键词: 热爱生活;走进生活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碼: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9-0053-02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我们不容忽视的,作为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可谓是任重而道远。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一定要积极改变落后的教育模式,转换教育观点,改变教育方式、手段,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促使思想品德与生活相结合,最终回归于生活之中。对如何让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回归生活进行了探讨。

1.引导学生走进生活,热爱生活

学生的世界是精彩的,也是纯真的。然而,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发现一些和课外书和书本上和教师所讲的相矛盾的现象,事件、产生许多困惑。如果我们的教学不能解决每天遇到的生活问题、情感问题,就失去了教育的真正价值,在认识这些生活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态度等,便是自然的,而不是外加的因素。

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与行为实践实现的。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者,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儿童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指导者。是引导、激发和深化儿童活动的人。儿童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亲身体验,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教学时,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组织、安排教学内容和要求,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无边无际的生活世界中去,从而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把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中,使良好的品德在儿童的生活中形成。

2.关注生活,提高生活质量

相信老师们,特别是班主任老师,对学生道德品质的教育肯定是深有感触。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决不是一蹴而就,靠我们讲些大道理就能有成效、有收获的;而要靠老师们做一个生活上、工作上的有心人,以身作则,不厌其烦地、周而复始地,并且巧妙地引导学生。儿童思想道德教育要"儿童化",一切工作都要从孩子的年龄、心理以及思想上的特点出发,以儿童化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对他们进行具体、形象、直观的引导,达到"天时地利人和"之境界,使之耳濡目染,心悦诚服,逐渐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而"天时地利人和"并非可以信手拈来,只要有一点时机的不成熟,都会导致失败。新接班,我发现学生爱关注身边的"坏人坏事":某某骂我打我了,某某洗手没关水龙头……但是他们不会发现某某帮同学关掉了水龙头,某某安慰了同学、照顾了同学……孩子们不会发现身边的好事,不会寻找身边的快乐。于是,我针对这个现象开展了"分享快乐"的活动。我打印了一张表格,每天利用谈话课时间请孩子们把自己发现的能带给大家快乐的事讲给全班同学听,凡是和大家分享快乐的同学以及事例中涉及到的令大家觉得快乐的人物都在表格里,他们的名字后面打上红五星。一段时间下来,孩子们乐在其中。有几次没有分享快乐,他们就追着我问:"今天什么时候分享快乐?"、"今天还没分享快乐呢!"……正确的生活态度是一个人品德培养中最基本的,与其做一个整天怨天尤人的人,不如学会换个角度看世界,乐观地面对生活,提高生活质量,享受生活。

3.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

学生的世界是精彩的,但中学生的思想却是复杂的。因而,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发现一些和课堂里、和书本上、和教师所讲的相矛盾的现象、事件,产生许多困惑,甚至形成一些不良行为。如果我们的教学不能解决学生遇到的这些生活问题、情感问题,就失去了教育的真正价值。所以教师应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听听他们在说什么,看看他们在做什么,想想他们的困惑是什么,教学过程中适时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态度等,这便成了自然的,而不是外加的了。思想鲜明的课堂,需要从广阔的生活中提炼;理性的课堂,需要从感性的生活切入;求真的课堂,需要回归真实的生活。就让生活成为我们的教育素材,形成合理的教学思路;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锻炼,形成知情意行统一的整体性思想。

4.在生活中体会,活动中深化认识

《品德与社会》教学不应该理性化、教条化,而应该在一定程度上尽量生活化、活动化,让学生在参与丰富多彩的实际活动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初步的培养。例如在《我是参与者》的教学活动过程中,为了"使学生体验在集体活动中分工合作的重要性;明白组织合作的条件;具有初步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在活动中体验合作的成功和喜悦"的教学目标。我精心设计了让学生反复体验与探究的活动过程。我让学生用易拉罐搭塔,以小组为单位,组员共同合作搭塔,在规定时间内请各组交上自己的作品,全班一起评价、欣赏。由于学生在开始时没有进行小组协商,也没有明确合理的分工,所以有的学生忙着搭塔,有的学生在互相埋怨,有的学生实在插不上手,就承担起指挥的任务但没有人听,还有的学生想参与却被组内成员排挤,只能在一旁观望,最后各组成果大多不尽人意,有的虽然搭起了塔却不符合要求,有的只搭了一半。这时,我让学生发表意见,找出不成功的关键,启发学生要相互配合。再开展第二次体验活动,重新搭一次塔,许多组都取得较第一次取得了明显的进步。然后我让学生谈两次搭塔的感受,分析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归纳出如下意见:成功的条件,事先要商量,人人都要负责任,分工要合理,经常交流等;失败的原因,相互埋怨,各自单干,分工不合理等。

总之,《品德与社会》课"回归生活"是立足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主体性;立足于课内外结合,课堂与生活联系,促进知情意行统一的整体思想;立足与学生社会活动的实践性思想的合理教学思路。是力求教学目标、教育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实施,符合学生的生活逻辑,建立在学生生活经验基础上的,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内在规律安排思想品德教育活动的开放性教学。这种教学思路既为广大教师所认同,又为全体学生所接受。唯此,才能使思想品德课真正成为一切学生喜欢的、真实的生活课程。

参考文献:

[1] 郁波:《活动教学研究》,《基础教育》,2004年7月

[2] 吴慧珠:《品德与社会课的课堂教学模式》,《课程.教材.教法》2000年5月

[3] 宋景丽.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现存问题与解决策略[J].科技创新导报,2001(30)

[4] 韩冬梅.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的应用[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04(05)

猜你喜欢
走进生活品德与社会
如何让小学数学教学内容走进学生生活之中去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
用“活”教材,让英语教学走进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