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初中语文的诵读教学

2016-05-14 18:26张立华
读与写·上旬刊 2016年9期
关键词:情趣诗词主体

张立华

摘要: 语文课程应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根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诵读可以丰富预言积累,培养学生的语感,从而发展学生思维,提高他们的阅读、写作能力,诵读过程也是一种提高口语交际能力的过程,娴熟的诵读技巧及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及审美情趣。

关键词: 初中语文;诵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9-0060-02

应该说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余映潮老师说:"朗读教学,既是传統的,又是新兴的;既是语感的,又是技能的;既是文学的,又是审美的。"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专家说:"语文教学,若不进行朗读示范指导和练习,也不能算完整的语文教学。"巴金说:读多了,读熟了,常常可以顺口背出来,也就能慢慢体会它们的好处,也就慢慢地摸到了文章的调子。再看看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先生让孩子们读书,自己也读得很有兴致的描写:"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沉浸在读的情境之中。由此可见,"读"是语文学习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因为种种原因,课堂上的诵读却越来越少。条分缕析的讲解充塞课堂,以讲代读,一讲到底。觉得在课堂上让学生读课文是浪费时间,会挤占教师讲解的时间,这样就把本应训练语感的语文课变成了纯粹的知识课,把一篇文情并茂的文章搞得支离破碎。大半个学期下来,课文是学了不少,但学生就是与语文没有多少接触,没有真正的走进文本。

1.初中语文诵读分析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由于应试教育的局限很多老师过分强调知识而忽略人文修养;过分强调分析而忽略学生的感悟分析。课堂上过分强调字、词、句、篇等意义的分析而淡化学生在诵读过程中的吸收消化。久之,学生在语文课上逐渐走向沉闷,他们的诵读热情遭到压抑。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很多人诵读存在片面的认识,而诵读不是死记硬背,也不是摇头晃脑撕心裂肺的大声读,而是读者一种带着融入自己的理解有感情的学习活动,在这种过程中读者能够与作者产生共鸣,能够陶冶自己的情操并能够习得新的知识,获取创造。好的诵读能够规范我们的语言、提高我们的语感、并能无形中丰富积累、发展我们的思维,从而提高我们的口头表达及预读写作的综合能力、同时有助于我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情趣。同样作为教师要充分认识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认识知情意行的心理特征,弄清楚学生对诵读对象的感知及理解层次,让诵读不成为一种形式和纯卖弄技巧的表演,在诵读过程中要充分激发学生对诵读材料的理解和吸收能力,让他们能够产生身临其境的认同感,而不是为了读去读。

2.组织学生鉴赏古典诗词文艺风格,启发学生培养审美情趣

我国文学艺苑中,古典诗词是一朵瑰丽的奇葩,作者通过对客观物象丝丝入扣的描绘和对主旨情感虚实相济的抒发,形成我国古典诗词隽永的文艺风格,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美学价值。"诵读欣赏"教学中,教师要组织学生对古典诗词文艺风格的鉴赏,让学生在诵读优秀作品时,充分感知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以及意境美,激发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让学生在诗词特定的主题、韵律、情景中实现审美与内心情感的共鸣,培养审美情趣。

例,诵读赏析古典诗词《月夜》

教学目标:通过对诗词意境和作者情感的把握,赏析诗词的韵律美、语言美以及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1)进入情境,感知诗词的韵律美。教师先进行访读,再指导把握语气、语调、语速进行声情并茂的诵读,初步体验作者秋夜望月,思家生感的韵味和情境,实现诗词作品的初步感知。接着再次进行朗读,体会诗词清幽、清静而又幽深的韵律美。(2)词句赏析,感知诗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教师组织学生在诵读选择自己最有感触的或最有欣赏价值的词句进行由表及里地赏析,领略古典诗词的语言特色,如清新、朴实、绚丽、典雅等。如,《月夜》中一个"独"营造了一种冷冷的忧伤,而"忆"更能让情绪有一种像"画"一样的静止感,这两个看似简单的词语营造了一种月夜思家的情绪和意境。这样通过古典诗词文艺风格中美学的熏陶,培养审美情趣。

3.主张个性化诵读

语文课程必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诵读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的尤为明显。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经历、认知水平、心理素质等方面都存在差异,诵读同一文本时的声音处理和感受也就不尽相同,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感情色彩,也就是说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不是单纯的阅读者,不是作家作品的"看客",更不是单纯的"浏览器",而是拥有主体意识的解读者、二次创作者,是参与语文教学过程的独立的主体。我们不应该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理解的过程。我们应该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我们应该通过一定的策略和方法,使学生把文本与直接、间接的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能联系文化背景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这样,学生对文本就产生了富有"个人意义"的理解。

4.突出文本的主体性

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是对语文文本性质的全新理解。就是说,除了学生和教师以外,文本也是有思想潜流和心灵律动的主体。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学习关涉着人类的言语和精神,它以自然人——语言人——精神人的三步演化为教育预期目标。放在课堂教学机制中,它是经由教师——文本——学生间的主体"场"效应,以互为对话的方式来完成的。所以,文本对话是语文生活的课堂教学形态。语文学习对话是在主体间互动进行的。这里的主体包括现实的接受主体,即同处当下现实时空中的老师和学生,也包括历史的主体,即选入教材的文本及作者。如果从参与对话是否"在场"来分,又可包括显性主体,即进入课堂教学现场的老师、学生、文本和不介入对话现场的隐性主体,即文本的作者和教材的编者。

总之,重视诵读,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要在提倡古诗文诵读教学、主张个性化诵读、突出文本的主体性等方面下功夫。

参考文献:

[1] 刘红霞.初中语文情趣教学探究[D]. 东北师范大学 2008.

[2] 陈婷婷.初中语文诵读教学策略探究[D]. 渤海大学 2015.

[3] 田野.初中语文感悟教学的困境与优化研究[D]. 湖南师范大学 2015.

猜你喜欢
情趣诗词主体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爱情趣数字
夏虫情趣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细致描写再现情趣
诗词之页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翻译“主体间性”的辩证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