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例夜间心脏骤停抢救成功的护理体会

2016-05-14 12:25田冰儒姜云杨莎
今日健康 2016年9期
关键词:心脏骤停抢救护理

田冰儒 姜云 杨莎

【摘 要】 目的 探讨夜间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时护理最佳方案,使心肺脑复苏的各项抢救措施在最短的时间内实施,提高抢救成功率。方法 对22例在心内科住院中确诊心脏骤停的患者,分工负责,有序抢救的经验进行回顾总结。结果 经过合理分工负责,有序抢救 22例夜间发生心脏骤停患者均获复苏成功。结论 抢救工作有条不紊,减少人为浪费时间,能按生存链概念即4R序列进行心肺脑复苏,记录及时,减少医疗纠纷。

【关键词】 分工负责 抢救 心脏骤停 护理

心脏骤停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脏突然停搏,射血功能终止,导致全身血液供应中断,脉搏消失,呼吸停止,意识丧失,是临床上最危急的急症,一旦确诊为心脏骤停,必须争分夺秒进行心肺脑复苏。夜间心脏骤停发生率高,在岗人员少,明确责任,分工负责可减少人为的浪费时间,使心肺复苏在最快的时间得到有序的贯彻实施,大脑对缺氧的时间只能耐受4~6min,及时积极的抢救,可使半数以上的心脏骤停获得心肺复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总结2016年1月~2016年6月我院心内科住院的患者22例,男16例,女6例,年龄48~72岁,均确诊心脏骤停。病因为急性心肌梗塞14例 ,心绞痛3例,扩张型心肌病2例,心肌炎2例,PCI术后1例。

1.2 复苏方法 根据《2000国际心肺复苏指南》原则进行。明确责任,分工负责,与医生合作分步进行:第1人负责人工呼吸及人工循环,包括迅速开放气道,气囊面罩正压给O2,心前区叩击,胸外心脏按压;第2人负责心电监护,备好除颤仪、除颤。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和静脉给药并记录;第3人负责组织气管插管,连接呼吸机,备心脏起搏,降温,上冰帽,负责监测生命体征和记录事件经过,各人工作同步进行,互相配合。

2 结果

22例患者,意识回复时间为0.5~36h,除1例记忆力减退外,21例完全达到心肺脑复苏,生活完全可以自理。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

3 护理体会

3.1 抢救工作紧张有序,做到忙而不乱,一人多能。心脏骤停由于事发突然,情况紧急,在抢救过程中往往显得比较混乱,特别发生在夜间,护士人员少,更容易措手不及,要使抢救工作紧张有序,必须做到一下几点:(1)制订抢救流程明确分工,根据2000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要求制定抢救程序,并按照到达现场的先后顺序结合病人实际情况分工负责,快速施救,并注意相互配合。(2)严把心肺复苏中BLS即开放气道,人工呼吸,人工循环三个环节质量关,做到快速有效,快速判断病情,快速施救,措施有效。(3)抢救备品处于方便提取备用状态,听到呼救,携带抢救备品,切忌盲目到达床前而后再取用品。(4)护士一人多能,反应迅速,如一人完成BLS中ABC三部,一人完成除颤,连接呼吸机,脑复苏,与家属沟通等,一人负责开放静脉通路,药物复苏并记录。

3.2 快速实施各项措施,争分夺秒,力争省时 更好地按美国心脏病协会提出的生存链概念即4R序列进行心肺脑复苏。快速施救建议听到呼救或发现病情立即携带抢救车到达床前,可以即刻使用备好抢救用品最快施救并建议使用喉镜快速开放气道,使用面罩球囊加压给氧。[1]本组中有6例因抽搐牙关紧闭,开口困难,使用喉镜迅速打开口腔及时清除异物。有一例因下颌呼吸使臼齿假牙堵塞咽部用喉镜取出。据临床观察可提高效率节省时间10~60s。第二人携带除颤仪。院内发生心脏骤停患者中90%以上病人由于室颤引起,胸外电除颤是促使心脏复律最有效方法,除颤越早越好。护士应在最快时间配合除颤。4R指的是快速接近、快速CPR、快速除颤和快速高级生命支持,只有四者紧密结合,才能增加复苏成功的机会[4],明确分工使心肺脑复苏的各项措施在最快的时间内得以同步实施。

3.3 及时降温保护脑细胞 大脑缺血缺氧超过4~6min,神经元将出现不可逆性损伤。护士应在CPCR一开始就主意保护脑细胞,以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主张头部降温在缺氧后10min内是防止脑细胞损伤的关键时刻。在制定抢救流程明确分工前,往往忽略降温措施或者不及时,通过明确分工,发生心脏骤停后,在心肺脑复苏的同时即可上冰帽、冰袋,落实降温要早、快的原则,减低脑耗氧,提高脑细胞对缺氧的耐受性,增加脑复苏几率,提高复苏后的生命质量。使体温降至32~34℃较合适。

3.4 快速静脉给药 负责静脉通道和静脉给药,护士明确心肺复苏中药物及使用方法,采用近心端大血管静脉留置针保持通路,抢救车内物品药品定位,护士熟悉其准确位置,按将需药物提前备好,按序放置,听令即刻执行。使用后按序留空瓶,以备准确记录用药名称及剂量,夜班抢救时由于紧张人少,记录经常不能即刻完成,摆序有利准确记录。明确心肺复苏药物使用,对于快速用药,保证心肺复苏成功起着极其重要作用。[2]如肾上腺素是抢救心脏骤停患者最主要药物且需反复多次应用,应在最快时间备足。胺碘酮能够有效治疗无脉搏室速及室颤。

3.5 准确及时记录病情 一人负责记录事件的经过,目前医疗形势严峻,患者和家属的防范意识较高,明确责任专人负责记录患者的生命体征、用药种类、剂量、用药后的生命体征变化,何时吸痰、除颤等,抢救过程中的用药量,一目了然,更好地指导下一步的治疗,再用药的剂量和间隔,也有了第一手的真实抢救材料,可减少医疗纠纷。

参考文献

[1] 柴湘平,吴祖林.抢救人员的组织分工对心肺脑复苏成功率的影响[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3,15(8):504.

[2] 宋志芳,郭晓红,潘祝平,等.有效人工通气在心肺脑复苏中的价值探讨[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2,14(4):213-216.

猜你喜欢
心脏骤停抢救护理
急腹症的急诊观察与护理
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的应用
82例心脏骤停患者急诊心肺复苏效果分析
建立长期护理险迫在眉睫
集中护理管理模式对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患者的影响
CCU护理干预对心脏骤停行心肺复苏患者预后的影响
心脏骤停患者的抢救体会和影响因素分析
中医护理实习带教的思考
中西医结合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护理干预
俄召驻外代表开会“抢救”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