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化学教师交往环境对化学教育教学的影响

2016-05-14 17:28陈旭
化学教与学 2016年9期
关键词:碰撞交往促进

陈旭

摘要:通过多个案例、不同侧面,分析、证明了教师交往环境对教育教学的影响。走出自我封闭的小课堂,慢慢去感受名师的魅力,在观摩、学习、对比和交流中,促进业务水平和专业技术的不断提高,在震撼、碰撞和反思中激发智慧的火花和创造的灵感。引进名师把脉问诊,集思广益博采众长,教育教学水平将会如虎添翼直上云霄。

关键词:交往;碰撞;反思;促进;教育教学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09-0028-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09.010

引言: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怎样才能推动我国的教育事业更快更好地发展?一花不能成春,一木不能成林,只有提升教师教育教学的整体水平,才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那么怎样才能提升教师教育教学的整体水平,让教师互惠互利,教学相长,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

人在社会上就存在着交往,交往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普遍的一种活动现象。古人云: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在学校这个特定的环境中,教师的交往活动主要是与领导、学生、同事间的人际互动,积极的、和谐的交往环境不仅能使人心身愉悦、催人奋发向上,而且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就谈谈教师与教师间的交往环境对教育教学的影响。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种特殊的职业决定了教师必须终身学习,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的日新月异,教师要想得心应手地教好学,跟上时代的步伐,就必须不断地补充和更新已有的知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如果说学生的眼睛是一面镜子,那么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印在镜子里,受着学生的监督,同时又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因此,教师不仅要认真钻研业务,精通所教学科,还要不断地拓宽拓深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善于取他山之石,攻己之玉。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广泛普及,孩子们获取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多元化,这样就会给传统的教学模式带来巨大冲击,如果我们做教师的还在固步自封,就会跟不上时代要求,而每个人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怎样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无限的学习和工作之中去呢?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就是说要走出自我封闭的小课堂,经常出去呼吸呼吸新鲜空气,多出去转转、看看、听听、感受骨干教师、名师、专家的课堂和讲座,多去一些先进的学校和地区,取取优秀的管理经验和教学经验,同时要经常不断地进行反思和总结自己的课堂和经验,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观摩、学习、对比和交流中,发现别人的长处、优点,促进业务水平和专业技术的提高,在震撼和碰撞中激发智慧的火花和创造的灵感。

我曾对我校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和初三学生做过以下的调查:老师的问题主要是你热爱教学吗?关注新闻吗?专业知识需要不断提高吗?外出学习能提高教学水平吗?多听公开课有进步吗?多被听课能提高教学质量吗?仪容仪表影响教师形象吗?知识渊博在学生中有威信吗?教学方法得当重要吗?和学生关系融洽吗?作业布置精选了吗?对学生的调查主要是你喜欢什么样的老师?调查结果分别与所教班级期中和期末考试成绩进行对比,发现能和学生打成一片的、以积极主动心态面对工作的、多出去听课学习的教师不仅所带班级成绩较突出而且学生也较喜欢。

关于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给教师提供一个良好交流展示学习的平台问题,我国早在90年代初就已开始重视了,虽然要比一些发达国家,比如美国、日本、法国、英国等国晚了20年,但我国现在继续教育运作程序基本日渐成熟,网络化已全面展开,在网上不仅有专家的亲身体验、教育箴言、专题讲座等较前沿、先进的教育理论知识,还有精彩的视频示范课堂、特殊案例点评、学员论坛互动、热帖跟随、辅导老师解疑、学习日志、课后习题和考核作业等形式的交流和展示,学员通过聆听、学习、交流、探讨、作业,启迪了智慧、激励了意志、开阔了视野、提升了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懂得了作为一名成功的教师,必须用丰富知识武装自己,才能与时俱进,否则简直是误人子弟。

前段时间我有幸听了刘静老师的 “探索发现CO2”教学展示课,让我犹如呼吸到清新的空气,为之振奋,受益匪浅。课堂以主持综艺节目“我猜我猜我猜猜”的形式进行开场,以探索发现、求实创新、勇者无敌来命名分组进行合作大比拼,课堂气氛生动而热烈。首先是争分夺秒用题板写出对CO2的认识,然后是设计一套随时可控制CO2的装置,在老师循循善诱启发引导下,学生设计一套独特装置,用一瓶底扎孔带导管的矿泉水瓶装入石子,放入盛盐酸的大集气瓶中,即可做到随放入随制取,真是奇思妙想。整节课就是用这套简易实用的装置完成了对CO2一系列性质的探究,环环紧扣一气呵成,学生兴趣盎然,老师激情演绎,看似简洁的教学环节却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比如一个小小矿泉水瓶在这里都发挥出了极致的作用,下面就精彩再现一下她的课堂片段:她说小民同学在实验室看到了NaOH溶液,他立刻就联想到CO2能与Ca(OH)2溶液反应,那CO2也一定能与NaOH溶液反应,于是他想在晚会上表演个怪瓶吞蛋魔术,具体做法是往CO2集气瓶里倒入NaOH溶液(多媒体展示表演图片),你觉得CO2能与NaOH溶液反应是真的还是假的?经过讨论设计实验,学生把CO2通入到NaOH溶液的矿泉水瓶内,瓶子变瘪了。追问:怎样证明CO2是与NaOH溶液反应还是与水反应了呢?引导,结论:让CO2分别与NaOH溶液和水反应进行对照实验。注重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的科学素养,至此实验并没有戛然而止而是继续延伸,今天我们是用物理气压原理来检验的,想想看还有什么方法可检验的——给人以言有尽意无穷、发人深思、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感觉。

听一节好课如同吃一顿文化大餐,使人顿感心清气爽, 醍醐灌顶,同样如果能经常把自己的课堂展示出去,让同仁和名师把脉问诊,集思广益博采众长,肯定会使教育教学水平如虎添翼直上云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嘛!至于优势和长处,当然是继续发扬光大;对于问题和不足,肯定找准了今后努力的方向。不过别人提的不一定完全适合你,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虚心使人进步,无论如何都要有闻过则喜的雅量和胸怀才行。

记得我刚上班时,开设了一节“燃烧和灭火”的公开课,至今让我记忆犹新的是,一、在讲解燃烧概念时做了两个学生实验:一是在点滴板的凹槽中分别滴入酒精和水,尝试用火柴点燃,当时我只是觉得水和酒精外观比较相似,现象比较明显。但通过评课议课后我知道了像酒精、水、木条、石子等这些燃烧知识是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尽量让学生自己回想举例感受,实验时最好寻找些新的视角和切入点,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从而加深对化学知识的认识和应用。二是点燃两支蜡烛,一支用烧杯罩住,另一支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通过评课议课后我明白无论什么时候探讨问题都一定要科学,深入、全面(用烧杯罩住的蜡烛熄灭了不仅要探讨缺氧可能、还要探讨是不是二氧化碳浓度含量过高的可能、也或其他可能?)。二、在讲解燃烧的条件内容时做了三个演示实验:第一个实验是:点燃一块烧不坏的湿毛巾实验时,由于蘸的酒精量不够,点燃火焰很小,通过评课议课后我懂得了个人的经验是有限的,只有不断吸取知识的养分才能提高进步(有一份杂志就此问题专门做过介绍,说70%的酒精浓度效果最好)。第二个实验:在500mL烧杯中注入400mL的热水,在烧杯上盖一片薄铜片,铜片上一端放白磷,另一端放红磷。第三个实验:在水中的白磷燃烧。通过集思广益我学会了这个实验设计的多种方法,比如可以把第二和第三实验合并;白磷可以用硝化棉引燃或把白磷放入试管再把试管放入热水里即可自然;水中白磷可以通入导管、可以用倒置漏斗罩住然后用洗耳球向连接的导管里鼓入空气、可以用装氧气的集气瓶扣住防止白磷燃烧产物外逸;还可以让学生讨论放大镜取火、纸锅烧水的原理,来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深的理解和应用。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工程,要靠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教无定法,学无止境,只有营造良好地交流学习环境,互惠互利,才能教学相长,提升教育教学的整体水平,也才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为推动我国的教育事业更快更好的发展,我深信精雕细琢出精品,千锤百炼铁成金。

参考文献

[1] 阿不都克由木·吾吉阿不拉. 电子技术实践教学的教学模式探索[J]. 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5,10

猜你喜欢
碰撞交往促进
少数民族大学生交流、交往、交融途径的思考
文化碰撞下的爱情挽歌
微博文化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碰撞与融合
突围与重构——小学科学课堂中师生交往的真效性实践探究
筑巢引凤共建共享人才共育校企共赢
“体验式旅游”促进吉林省旅游资源优势的作用研究
多渠道提高幼儿的语言交往能力
当金牛座的父亲与汽车发生“碰撞”
活化经营管理机制 促进国有林场发展
微信营销对小微企业的促进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