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课程目标到教学目标

2016-05-14 12:36于慧颖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6年9期
关键词:文学类课程目标语文课程

高中语文课程目标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基点,强调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了解文学知识,学习阅读方法,领悟文本内涵,感受作品魅力,并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其创新意识。然而这些课程目标的实现都必须通过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才能够得以落实。本文重点分析高中语文课程目标下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目标的制定与实现,简要概述了高中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其形成问题的原因,并对高中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目标的制定与实现提出了几点策略,为制定高中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目标提供一些参考。教学目标作为决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及教学评价的根本问题,是教学设计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理想的教学目标不仅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必然归宿。而教学的具体实施又受到课程目标的制约。本文便在高中语文课程目标的背景下,探讨高中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目标的制定与实现。

一、高中语文课程目标对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的要求

在语文课程中,阅读一向处于主体地位,与写作、口语交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而文学类文本在教材选文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文学类文本的阅读教学活动对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促进学生领悟和感受“美”,思考和体会“情”,学习和借鉴“写”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课程目标一向是课程标准中头等重要的内容,在课程标准中属于主体部分。而语文课程目标,则是依据语文课程的特点而制定的培养目标。正如厨师烹饪,需有菜谱,良师授课,亦需有目标。教学的实施受到课程目标的制约,课程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高中语文课程目标中有关于阅读教学的内容,丰富而全面,条理清晰,而其中能够与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产生关联的内容,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了解文学知识,学习阅读方法

高中语文课程目标规定,在阅读鉴赏活动中,学生应了解散文、小说等常见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其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相关背景材料,以便于分析和理解作品的深层内涵。学生应在阅读鉴赏的过程中,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能根据阅读中的实际需要,采用适当方法解决阅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通过对语文知识、学习方法等多方面要素的融会贯通,积累整合,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切实地提高。

(二)领悟文本内涵,感受作品魅力

在阅读鉴赏活动中,文学类文本由于其形式的灵活多样,涉及范畴的广博,表达方式的自由随性,尤具艺术魅力,对学生格外具有吸引力,相比于说明文等阅读文本,更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产生情感共鸣,创造审美体验。阅读优秀文学作品,学生应达到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及艺术魅力,发展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培养良好的语感,在阅读中陶冶性情,滋养心灵,不断充实精神生活,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社会及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

(三)提高语文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高中语文课程目标规定,在阅读活动中,学生应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学生能够从宏观层面上把握文本内容,思路清晰,要点明确,能较为准确地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内涵、个人观点及蕴含其中的深刻感情。此外,学生还应学习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阅读,开展探究性阅读及创造性阅读,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思维。

另外,笔者认为,由于阅读、写作与口语交际三者在语文课程中相辅相成,吸收与表达相互为用,口头言语与书面言语相互促进。学生对文学类文本的学习亦对提高其写作、口语交际能力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在文学类文本的阅读鉴赏活动中,学习、借鉴中外优秀文学作品的写作方法,规划谋篇布局,推敲词句的精华养分,以达到提高自身文学素养,提升写作水平和口语交际水平,亦是学生在语文课程中应达到的目标之一。

(四)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课程目标的纵向考量

高中语文教育上衔初中语文教育,下启大学语文教育,纵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阅读教学目标,其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的趋势显而易见,相比于初中学段,高中语文阅读活动更强调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力和批判思维,要求其对文章的理解和剖析更见深度,学习的方面更具广度。以便于为大学的语文学习和各专业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尤其对中文专业的学生在本科期间系统学习语文字词知识、文学史知识具有较大的帮助。可以说,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是开启学生语文智慧之门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阶段,对其终身的语文学习和文学阅读都具有深刻长远的影响。而文学类文本可以说是语文阅读文本中最具代表性的文本,以其丰富的人文性而在文学花园中独占一片春色,因此,文学类文本阅读在高中语文阅读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就毋庸置疑了。

二、高中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阅读教学的功利性扼杀了人文性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都开宗明义地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然而,在中国应试教育的大环境和背景下,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重点强调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忽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重视古诗文阅读教学,轻视甚至漠视现代文阅读教学的现象屡见不鲜。

语文阅读教学本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体,它与写作、口语交际教学相辅相成,是学生提高写作、口语交际能力的基础和前提。国家组织专家学者精心编制的语文教材,其选文皆是经典中的经典,尤其是文学类阅读文本,具有着极强的人文性,蕴含其中的深刻的思想内涵,优美精炼的辞藻句式,足以为学生提供精神的滋养,美的熏陶。然而,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在高考升学的重压下,高中语文课程不可避免地脱离了语文课程本身的内涵,走向了功利和刻意。教师和学生皆着重于对字、词、句的认知和掌握,在文言文、古诗文的阅读教学中字字落实,句句夯实,沉浸于题海战术中,在解题方法和答题技巧上纠缠不休,把原本独具人文性特色和美感的语文课上成了追求理性,钻研公式的数学课。中国的应试教育,适合中国本身的国情和学生学情,而过于追求功利性的学校教育却走向极端。文学类文本阅读在阅读教学中的被忽视是语文课程、语文教师和学生的集体遗憾,语文课程人文性的被扼杀是应试教育下语文教育的悲哀。

(二)教师专业素养的限制

首先,教师自身文学修养的不足是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中至关重要的限制因素。教师自身的文学修养是进行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活动的基础和前提。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尤其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文学修养和阅读基础,需要教师对作家作品的阅读和理解都达到一定的水平,才能在课堂教学中真正投入精神,融入感情,把学生带入情境,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其次,文学类文本阅读课堂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也值得反思。经观察,笔者发现,在教授人文性较强的选文时,教师较容易触及“表演”的教学弊端。在一些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教学案例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了大量的文学性语言,排比、比喻等各种修辞手法齐上阵,名言佳句信手拈来,课堂教学语言优美婉转,文采飞扬,充分展示了其深厚的文学修养和较硬的写作功底。然而教师教学语言书面化,以及过多地抒发自我感情,在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探究主体的语文课堂上并不合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对作品的感悟和理解,培养其审美能力和探究精神,避免因文学类文本极具美感的特征而流于堆砌和灌输华丽辞藻的弊端。

另外,鉴于文学类文本灵活随性,极具美感,可开发领域多而广的特性,僵化的传统教学模式亦有待改进和调整。传统的“走教案”式的语文课堂教学,突出对教学策略、教学程序的预先设定,就不可避免地会忽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需要和课堂教学的过程性变化,缺乏灵活性和变通性,限制学生创造性的发展。语文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灵活变通和生成的过程,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对知识的需要而随时做出有创意的调整,少预设而多生成,方能使课堂教学环境自然舒适,师生交流愉悦顺畅,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经观察,笔者发现,在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采用教师预设提问,然后通过阅读讨论来解决问题的办法来进行教学。而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自我发现问题,自主提出问题,再通过研讨对话来解决问题,教学的针对性则会更强一些,课堂教学内容也将更符合学生学习实际,使学生学有所获。

三、高中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目标的制定与实现

(一)把握各种文学样式的基本特征

高中语文课程目标中明确规定,在阅读鉴赏活动中,学生应了解散文、小说等常见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其主要表现手法。在高中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把握各种文学样式的基本特征,需注意以下两方面问题。

首先,高中语文教材中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文,主要有散文、小说、诗歌、剧本等类型,与说明文等文体不同的是,除散文外,文学类文本常具有明显的虚构性和夸张性。文学类文本的虚构,并不是凭空的信口胡言,而是作家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现实体验与心理体验的结合体,是在现实生活经验的基础上,经过丰富和大胆的想象加工而成的产物。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立足于现实,而又不等同于现实,这是其与常见文体的显著差别。如鲁迅小说《祝福》中“我”的形象,是作家虚构的角色,并不等同于现实生活中的作家本身。引导学生认识文学类文本与常见文本的区别,是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其次,不同体裁的文学类文本具有各自的文本特征和阅读方法,教学中要通过各种文学体裁自身特点的挖掘和相互之间的比较,引导学生把握其基本的文本特征。例如,小说和剧本两种文学体裁中同样包含人物形象的塑造,小说通过在情节发展中运用肖像、动作、语言、心理及环境等多种描写方法来进行人物形象的刻画;而剧本则是将人物置身于尖锐的矛盾冲突中,通过人物自身的言语和动作来使人物形象得以鲜明地呈现。

同时,在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中,针对具有不同文本特征的文学体裁,教师需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随文调整教学策略,从而使课堂教学目标得到最大限度的实现。例如,在戏剧体裁的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可通过组织学生排演话剧、课堂短剧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组织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表现力,活跃课堂气氛。而在小说体裁的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活动中,排演话剧、课堂短剧的方式依然试用。但是,教师需要注意的是,鉴于小说体裁和戏剧体裁文本特征存在的区别和差异,戏剧往往比小说更具张力和表现力,更注重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等刻画人物形象。因此,在组织学生排演话剧之前,应先把小说改写成剧本,这样才使学生的表演更好地体现作品内涵。

(二)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高中语文课程目标中明确规定,阅读优秀作品,学生应达到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及艺术魅力,发展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的课程目标。所谓艺术鉴赏力,即感受美、欣赏美进而创造美的能力。教师在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作品中的艺术美,破除学生对美的神秘观念,唤起他们的生活体验,引导他们自觉地感受美,欣赏美,进而学习创造美,把美真正融于心,发于情,流于表,成为美的发现者、欣赏者和创造者。

例如,在郁达夫散文《故都的秋》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自己根据对课文中几幅秋景图的理解,尝试着画出秋景图。然后挑选画得较为生动、形象的学生把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大家看。这便是一个引导学生自觉体味文本内涵,细读文本的较为有效的阅读教学方法,同时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欣赏美的事物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教师应作为美的世界的领路人,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既是语文课程的目标,也是充满美的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课程的责任,既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完善,也是促使其感受生活美好,提升生活幸福感的极佳途径。

(三)改进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的不理想,是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课堂流于形式,索然无味,难于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的重要原因。在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设计中,存在着两种错误极端。一种是面面俱到,滴水不漏地大力灌注,强调知识的系统性传授和理性分析,固守一套死板僵化的教学模式,将教学程序化。在千篇一律的“人物形象”、“艺术特色”的机械分析中将文学作品的艺术美“碎尸万段”、“大卸八块”,将原本完整生动的美葬送殆尽。另一种则是高举“整体感悟”旗帜,将学生“完全放养”,使学生独立置身于美的世界,却无人引领其欣赏和体味,茕茕孑立,孤苦伶仃,望穿秋水,对美的熏陶求而不得,触不可及。学生对文学类文本的艺术美的感知与欣赏,不能被教师全权包办,而是需要教师进行适当的组织和引导,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辅之以合理引导,才是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的智慧之道。

另外,针对上文提到的问题,教师应避免在课堂教学中大量文学性语言的使用,克服教学的“表演性”,将关注点由自身切实转移、落实到学生身上。

在文学类文本的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在系统研究学生的学情和教材文本后,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及每篇课文的学习特点而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力求使教学语言丰富多彩,教学形式灵活多样,教学内容充实而有侧重点,避免死板僵化的教学模式,追求新颖灵活的教学形式。

(四)加强课内外的衔接与沟通

文学类文本的阅读贯穿于学生的一生,对学生的终身语文学习和语文能力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文学类文本的阅读教学,不仅要关注课堂内部,还要关注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不仅要引导学生阅读教材选文,还要引导其阅读优秀的课外读物。激发与培养学生阅读文学类文本的兴趣,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来选择读物,注意读物的难度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不可一蹴而就。其次,要注意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和阅读量,避免顾此失彼,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再次,教师需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有效指导,及时获得反馈,不能放任不管,避免使课外阅读流于形式,为达到真正的目标和效果而付出实际的行动和努力。

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活动,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增长学生的文学见识,而且还能使学生将从课外读物中吸收的知识和养分应用于教材选文的学习,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深层理解和内涵把握。例如,学习鲁迅先生的文章,学生如果在此前便阅读过鲁迅先生的作品集或传记,则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有利于其对文本的深入解剖。

综上所述,根据高中语文课程目标对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课程的要求,以及高中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课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在制定高中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目标时,应考虑不同文学体裁的文本特征,根据不同文体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并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各种常见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和阅读方法。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引导其走入美的殿堂,欣赏并创造美的世界,改进教学方案,使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避免模式化和表演化,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做课堂的主体。教师也应注重培养学生阅读课外读物的兴趣,引导其阅读优秀、经典的文学作品,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能够更加高效、全面地进行文本解读。

完善高中语文文学类文本的阅读教学,任重而道远,需要语文教育研究者、语文一线教师等各方语文教育力量的共同努力和支撑,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和高中语文教育的发展做贡献。

参考文献:

[1][3]朱绍禹.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4).

[2][4]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于慧颖 新疆师范大学文学院 830000)

猜你喜欢
文学类课程目标语文课程
文学类文本阅读考试范围与要求
国内外高中化学课程目标比较与启示
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课程目标达成度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戏剧)
文学类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历史课程目标及其分类的探索
浅谈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课程目标的达成程度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